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淮阴侯韩信刚被诛杀,萧何为何就自毁名节?六百年后发现他很高明

淮阴侯韩信刚被诛杀,萧何为何就自毁名节?六百年后发现他很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家兴说史 访问量:1817 更新时间:2024/2/14 18:18:39

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这是《史记》中对萧何的评价。

萧何

刘邦登基为帝后,就称赞相国萧何立下了首功,萧何也成为刘邦最器重的一位大臣。在刘邦还是一个小混混的时候,萧何已经是县里有名的官吏。刘邦多次犯下过错,都是萧何替他兜着。等到刘邦有了一官半职,萧何也常常在工作中帮助他。这时萧何是刘邦的上级,而到了刘邦率部发动反抗秦王朝的起义,志同道合的萧何也参加到起义军中。

两人位置颠倒,刘邦成为了萧何的上级,但是萧何毫不气馁,尽心尽力的辅佐刘邦。他管理好部队的后勤,给刘邦率领的部队,源源不断的供给物资。他大力提拔人才,选拔了当时毫无名气的韩信,加入刘邦军队中,萧何和他提拔的韩信,成为了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中坚力量。

韩信和张良

刘邦曾经说过:“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军事指挥,我不如韩信;后勤筹备,我不如萧何。”萧何、韩信和张良三人,就被称为“汉初三杰”。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为帝,刘邦说萧何立下首功,在众多文臣武将中,萧何的封地也是最多的。

权力总会冲昏人的头脑,从前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却因为权力,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权力迷失了人的本心。刘邦从一个农民子弟,成为了帝国的九五之尊,他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但是他担心失去眼前的一切,他担心那些功高震主的臣子们,会背后给自己来一刀。

张良急流勇退,他放弃一切,选择归隐山林去了,在汉初三杰中,他的结局中规中矩。而齐王韩信镇守一方,很快成为了刘邦的心腹大患。韩信可以说帮助刘邦打下了大半个西汉江山,现在他咄咄逼人,丝毫不给刘邦面子,大有割据自立的实力。刘邦下了狠心,处置韩信的任务,交给了吕后。

萧何自污名节

公元前196年,在吕后宫中,淮阴侯韩信被残忍诛杀。而刘邦回宫后,立即加封萧何,还给萧何派遣了五百名士兵,守卫大门。萧何心里泛起一丝寒意,这五百士兵是给我看门,还是软禁我。萧何听说了韩信惨死的结局,他明白自己想要活下去,就要自毁名节。

在《史记》记载中: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

刘邦从讨伐黥布的前线返回长安,就有百姓拦路告御状,而被告的就是相国萧何。百姓们怒斥萧何,贪污受贿,低价购买房屋和土地,不给老百姓活路了。此时,在长安提到相国萧何,百姓们人人痛骂,而听到民声载怨,他却露出了笑容。

刘邦派人把萧何铐来,怒斥萧何:“你跟我一起打江山,历来廉洁奉公,如今为何变成了这副嘴脸?”刘邦将萧何怒骂了一顿后,将萧何关了起来。此时萧何光着脚丫,老泪纵横,被关在监狱中。

萧何请罪

而仅仅二天后,刘邦就心软了,命令释放已经六十岁高龄的萧何,萧何穿着囚衣,光着脚跑到刘邦宫中,叩谢刘邦赦免大恩。刘邦摆了摆手,让萧何回去自己思过,就这样萧何穿着囚衣,在长安众多百姓面前,狼狈回到了家中,可谓在百姓面前,败坏了自己全部的名声。

从此,长安百姓提到相国萧何,都非常鄙夷,萧何的名声可谓彻底扫地。刘邦气的命令,萧何退还贱买的全部土地,萧何也全部退还了。萧何请求退休,刘邦也认为萧何老糊涂了,批准了。

对比张良,萧何的眼光还是长远的,张良是全身而退,后代再也没有在汉朝为官,而萧何家族却世世代代皆为功勋。公元前193年,在韩信去世三年后,已经臭了名声的萧何,在长安家中病逝,汉惠帝亲自前往看望。

萧何临终前,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句遗言: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张良秉持出世的态度,萧何则是入世的态度。萧何的态度更加老辣,他有十分的聪明,却只用了七分,而剩下的三分留给了子孙后代。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两汉持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进入三国时代。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争霸,三败俱伤,最终天下归于司马氏手中。

刘裕

公元420年,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22世孙刘裕,将司马氏政权东晋灭亡,建立“宋”,江山再次回到刘氏手中。但是刘宋政权只有刘裕一位明君,刘裕的后代能力不足,很快走向了灭亡。

而灭亡刘氏江山的,正是萧何的后代。公元479年4月,萧何第24世孙萧道成推翻残暴的宋顺帝,在建康称帝,建立南齐政权,萧氏和刘氏两个家族真是一对欢喜冤家。

萧何曾经是刘邦的臣子,他尽心尽力辅佐刘邦,却遭到刘邦怀疑。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自毁名节,放弃了十全完人的相国身份,成为了一位贪污受贿的囚犯,刘邦因此放过了萧氏一族。

萧道成

681年后,当初萧何卑躬屈膝,换来了萧氏一族的强大,最终萧氏一族灭亡了刘氏政权,替祖先萧何报了一箭之仇。

在“汉初三杰”中,狂傲的军事天才韩信,下场最凄惨;张良急流勇退,结局中规中矩;而萧何留下三分智慧,恩泽自己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代代富贵,最终建立了属于萧氏的王朝。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萧何

更多文章

  • 排功臣座次,刘邦为挺萧何,抛出一高论,萧何如愿以偿却犯下大错

    历史人物编辑:刘雨乐标签:萧何

    大汉开国,论功行赏,封爵是一件大事,排庙堂座次是另一件大事。在高皇帝刘邦心中,萧何之功当属第一,但那些战功赫赫的武将们却认为大汉第一功臣的座次应该给曹参。为平息众议,贬抑武将,抬高文臣,刘邦在朝堂之上很“粗暴”抛出了一个高论。刘邦问众武将:你们知道狗吗?众武将答:当然知道。刘邦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

  • 韩信被吕后出死后,萧何说了这句话,直接体现了他的为人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萧何

    说起韩信,我们对这个人并不陌生,因为这个人在楚汉之争中和西汉初年地位太重要了。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也不可能建立西汉政权。西汉建立之后,韩信凭借个人的功劳被封为楚王,可见他的功劳之高。而且他和张良、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不仅如此,他还被后世封为兵家四圣之一,被后世誉为兵仙等称呼,这足以说明他的影响之

  • 韩信被杀,萧何冷冷地看着他的尸体,说出4个字,被人诟病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萧何

    想必大家都听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吧。韩信成名前只是一个管军粮的小官。因长期不被重用,就准备随着其他人逃亡。身为丞相的萧何听闻此事,竟顾不上和刘邦打招呼就去追赶韩信。最后劝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之后战功赫赫,最后被后世称为兵仙。但是为什么韩信最后的下场是被士兵绑住斩杀呢?而且为什么萧何会看着他的尸

  •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被杀,萧何说4个字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萧何

    韩信和萧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都曾经为刘邦和汉朝做出了很多贡献。一开始韩信是萧何追回来的,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说是为国锄奸,萧何一直忠于刘邦,这才得以善终。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韩信和萧何都是刘邦的得力部下,曾经为刘邦的起义和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开始,

  • 萧何和吕后联手杀死了韩信,韩信的后裔为何对萧何感恩戴德?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萧何

    亲们对“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并不陌生吧?当初韩信落魄时投靠了刘邦,萧何首先接待了韩信,萧何当时是刘邦的丞相,人称“萧相国”。当韩信和萧何两个人坐下来一交谈,萧何不由得大吃一惊,韩信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据说韩信生前得到过一本兵书,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自学成了“兵圣”。萧何对韩信很崇拜,心想这要是让他带

  • 萧相国世家,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贾书杰标签:萧何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萧何•别名(外号):萧相国•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沛郡丰邑(江苏徐州丰县)•职业:相国•爵位:酂侯•生卒: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主要作品:《九章律》•主要成就: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无为而治,萧规曹随制定《九章律》•地位: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信

  • 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萧何

    没听萧何说过他知道赵括!至于“纸上谈兵”嘛,想来萧何也玩儿过。身边除了文官就是武将,难免也会谈点儿军事。这种事儿也只能是口头上那么一说,总不能给他三千城管,看他能不能踏平彭城吧?刘邦联合了众诸侯,还要五十六万人马呢!萧何虽然主攻的是律法专业,但肯定也需要涉猎军事领域。萧何在军事领域上的造诣,已经超越

  • 萧何计杀韩信,刘邦给他加封五千户,萧何大喜,门客:大祸临头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萧何

    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汉高祖尚在邯郸军中,听长安来的使者报告韩信已诛,于是派使者到长安将萧何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今都尉一人率兵五百人为相国卫兵。周围的人均祝贺萧何升官,唯独独召平披麻戴孝吊之。召平是原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隐居在长安城东面的一个村子里,种瓜为生。刘

  • 做人做事的典范-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萧何

    萧何,之所以能够做到“相国”(后来叫丞相)职位,不仅在于他事功卓著,而且他还能够取信于当政者,即刘邦。萧何是沛县丰邑人,与汉高祖刘邦是老乡。地点在今天的江苏省丰县县城。先来看看萧何的事功。萧何因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而被任命为县令的属吏。主管官员考核、人事任免,并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后

  • 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其中的萧何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萧何

    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萧何排名首位,由此可见萧何的过人之处。刘邦自己也说过:“供应粮草、招兵买马、安抚百姓、治理地方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深谋远虑我不如张良。我之所以能得天下,关键是得他们三人之助也。”萧何、张良、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