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排功臣座次,刘邦为挺萧何,抛出一高论,萧何如愿以偿却犯下大错

排功臣座次,刘邦为挺萧何,抛出一高论,萧何如愿以偿却犯下大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雨乐 访问量:1133 更新时间:2024/2/14 20:11:35

大汉开国,论功行赏,封爵是一件大事,排庙堂座次是另一件大事。

在高皇帝刘邦心中,萧何之功当属第一,但那些战功赫赫的武将们却认为大汉第一功臣的座次应该给曹参

为平息众议,贬抑武将,抬高文臣,刘邦在朝堂之上很“粗暴”抛出了一个高论。

刘邦问众武将:你们知道狗吗?

众武将答:当然知道。

刘邦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

众将又答:当然知道。

有这两句问话小过渡,刘邦开始发表他那著名的“人狗论”了,《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下了刘邦的这一高论。

刘邦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随我,功不可忘也。

布衣出身的刘邦,即便在庙堂上,说的也都是犀利大白话。刘邦的意思,你们这群“功狗”就别瞎嚷嚷了,只有萧何才是统筹全局的“功臣”,况且人家宗族数十人随我南征北战,这叫功不可没,知道吗?

然而,大汉刚开国那阵子,武将们是一身战功,而且还没怎么学会讲规矩,而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却离“一言九鼎”的权威还有一些距离,所以要搞定大事,除了拍桌子,讲道理,还得讲究一些办事艺术。

庙堂办事,怎样才算讲究艺术呢?

唱双簧。

找个心有灵犀的聪明人把老板不便直说的话掷地有声地说出来,之后老板顺水推个舟,事就既民主又漂亮地办成了。

跟刘邦唱双簧的这个人叫鄂千秋。再议功臣座次时,这个聪明的家伙站出来说,平阳侯曹参攻城掠地虽多,毕竟只是一时之绩,难与酂侯萧何相比。当初皇上与项王相争,前后共历五载,丧师失众,屡败屡战,幸有萧何镇守关中,不待皇上诏令,便能随时遣兵补缺,输粮济困,汉军才得以复振,汉王才得以夺取天下,此诚万世之功也!诸公怎能以一时之绩贬抑万世之功?臣意以为,少一百个曹参尚无,失一萧何汉必无成。因此之故,应列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此话一出,刘邦立马表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鄂君说的太对了!朕意也是如此!

双簧唱到这里,众将还能说啥,嘴全让堵上了。

帝王刘邦很豪爽,但豪爽中藏着权谋,功臣第一的座次议定后,刘邦又做了一件事,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都说历史是面镜子,这面镜子极有价值的地方即在于它能照出世事的深邃与残酷,而身处其中的人又很难做到无懈可击。

所谓历史能教给后人智慧,很重要的一个要义就是它能照出人性的弱点,教后人少犯错,不犯错。

萧何是聪明人,但并非无懈可击,在刘邦赐给他如此殊荣时,他就犯了一个错误。

怎么个错法呢?

无限荣光之时,他忘了“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是大不祥。这种待遇向来是权臣的标配,带剑履上殿再朝前发展一步,就是与君王平起平坐,再夸张点就是取而代之。

整个汉朝,朝后看,有这个特权的无一例外尽是逼君弑君的权臣,曹操、曹真、董卓司马懿等等!

忠臣萧何或许根本没有此念,但庙堂之上忠奸难辨,有其表往往就足够你人头落地了。

史家评价,这是萧何的一个差点致命弱点,不知止。正因为如此,后来刘邦三番五次地敲打他,下他大狱,其实根就在这里,并不是刘邦单方面猜忌造成的。

所幸,萧何醒悟的及时,最终只被刘邦修理了尾巴,而没有要他的脑袋。

品读这一段历史,所谓历史智慧,很多时候就是避祸保平安的智慧。哪个时代都如此,君臣、上下永远处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中,作为君王刘邦,他最终的逻辑一定是先下手为强,作为功臣萧何,他最该有的逻辑应该是时刻夹紧自己的尾巴,松懈一时,有危险,松懈一刻,会丢命。

在这方面,张良就比萧何明智,坦诚,滴水不漏,极懂进退。

标签: 萧何

更多文章

  • 韩信被吕后出死后,萧何说了这句话,直接体现了他的为人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萧何

    说起韩信,我们对这个人并不陌生,因为这个人在楚汉之争中和西汉初年地位太重要了。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也不可能建立西汉政权。西汉建立之后,韩信凭借个人的功劳被封为楚王,可见他的功劳之高。而且他和张良、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不仅如此,他还被后世封为兵家四圣之一,被后世誉为兵仙等称呼,这足以说明他的影响之

  • 韩信被杀,萧何冷冷地看着他的尸体,说出4个字,被人诟病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萧何

    想必大家都听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吧。韩信成名前只是一个管军粮的小官。因长期不被重用,就准备随着其他人逃亡。身为丞相的萧何听闻此事,竟顾不上和刘邦打招呼就去追赶韩信。最后劝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之后战功赫赫,最后被后世称为兵仙。但是为什么韩信最后的下场是被士兵绑住斩杀呢?而且为什么萧何会看着他的尸

  •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被杀,萧何说4个字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萧何

    韩信和萧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都曾经为刘邦和汉朝做出了很多贡献。一开始韩信是萧何追回来的,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说是为国锄奸,萧何一直忠于刘邦,这才得以善终。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韩信和萧何都是刘邦的得力部下,曾经为刘邦的起义和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开始,

  • 萧何和吕后联手杀死了韩信,韩信的后裔为何对萧何感恩戴德?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萧何

    亲们对“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并不陌生吧?当初韩信落魄时投靠了刘邦,萧何首先接待了韩信,萧何当时是刘邦的丞相,人称“萧相国”。当韩信和萧何两个人坐下来一交谈,萧何不由得大吃一惊,韩信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据说韩信生前得到过一本兵书,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自学成了“兵圣”。萧何对韩信很崇拜,心想这要是让他带

  • 萧相国世家,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贾书杰标签:萧何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萧何•别名(外号):萧相国•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沛郡丰邑(江苏徐州丰县)•职业:相国•爵位:酂侯•生卒: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主要作品:《九章律》•主要成就: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无为而治,萧规曹随制定《九章律》•地位: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信

  • 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萧何

    没听萧何说过他知道赵括!至于“纸上谈兵”嘛,想来萧何也玩儿过。身边除了文官就是武将,难免也会谈点儿军事。这种事儿也只能是口头上那么一说,总不能给他三千城管,看他能不能踏平彭城吧?刘邦联合了众诸侯,还要五十六万人马呢!萧何虽然主攻的是律法专业,但肯定也需要涉猎军事领域。萧何在军事领域上的造诣,已经超越

  • 萧何计杀韩信,刘邦给他加封五千户,萧何大喜,门客:大祸临头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萧何

    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汉高祖尚在邯郸军中,听长安来的使者报告韩信已诛,于是派使者到长安将萧何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今都尉一人率兵五百人为相国卫兵。周围的人均祝贺萧何升官,唯独独召平披麻戴孝吊之。召平是原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隐居在长安城东面的一个村子里,种瓜为生。刘

  • 做人做事的典范-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萧何

    萧何,之所以能够做到“相国”(后来叫丞相)职位,不仅在于他事功卓著,而且他还能够取信于当政者,即刘邦。萧何是沛县丰邑人,与汉高祖刘邦是老乡。地点在今天的江苏省丰县县城。先来看看萧何的事功。萧何因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而被任命为县令的属吏。主管官员考核、人事任免,并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后

  • 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其中的萧何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萧何

    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萧何排名首位,由此可见萧何的过人之处。刘邦自己也说过:“供应粮草、招兵买马、安抚百姓、治理地方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深谋远虑我不如张良。我之所以能得天下,关键是得他们三人之助也。”萧何、张良、韩

  • 背信弃义的萧何,一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萧何心中的无奈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萧何

    前言:世人皆知,刘邦统一天下,离不开三个人的帮助,韩信、张良、萧何,他们三个人各自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被称为汉初三杰,共同辅佐邦夺取了天下,我们就是看一下一心为国为民的萧何。入城后并无贪乐,先存书籍刘邦攻破咸阳后,见到了咸阳宫殿的奢华,当时的军队大多都是穷苦出身,哪里见得这种富丽堂皇,将士们都得意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