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身上的评价比较两极化。一些人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是很可耻的事情;而另一些人认为李陵以五千军队对抗八万匈奴大军,坚持作战到最后一刻,后来投降匈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司马迁就很同情李陵。总之关于李陵身上的争论很多。不过小编在下文要介绍另外一个人物,就是跟随李陵出征,最后却战死的校尉韩延年。
李陵出兵
汉武帝重用外戚,但是他的外戚也都非常有能力,比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在西汉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令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并且让李陵负责粮草辎重的问题。李陵不愿意负责李广利的后勤问题,主动请缨要求自己率领一支军队,和李广利分兵作战。
汉武帝这个时候手头没有多少骑兵,给不了李陵太多支持,李陵说自己只需要五千步兵就可以。汉武帝非常高兴,允许李陵自己带兵作战。汉武帝令路博德接应李陵,但是路博德也不愿意照顾李陵,推托秋天马肥,建议留李陵到明年春天再说。汉武帝以为李陵反悔,让路博德给自己打掩护,非常生气,催促李陵出兵。就这样李陵踏上一条不归路。
李陵遭遇匈奴大军
汉武帝让李陵出兵,其实也没有指望他能挑起大梁。毕竟李广利有三万骑兵,李陵才五千,还是步兵,汉武帝给李陵的任务只是侦查敌情。但是李陵确实比较倒霉,在浚稽山这个地方遇到匈奴的三万大军。匈奴开始进攻这支小股部队。
李陵的军事才能还是很优秀的,而且占据地形和兵器上的优势。李陵的军队在两山之间,用战车作为军营,在外列阵,前面是盾牌,后面是弓弩。匈奴大军进攻汉军,李陵用弓弩将他们射退,然后进行追击,消灭数千人,有点像三国时期的“界桥之战”。总而言之匈奴的三万大军,还真有点不是李陵这五千步兵的对手。
匈奴又召集八万大军进攻李陵,李陵一边应战一边转移,前前后后消灭了上万的敌人,已经是二倍于己。不过自己的部队也是死伤惨重。
李陵应对匈奴大军很吃力,匈奴那边心里也犯嘀咕。因为信息不明朗,匈奴一直怀疑李陵这五千人是汉朝放出来的诱饵,本来已经想要放弃。不过李陵军中一个叫做管敢的人因为受到军官的折辱而投降匈奴,把李陵的情况全都告诉匈奴。匈奴这才全力进攻。李陵军队的压力就更大了,根本难以与匈奴的主力抗衡。
李陵投降、韩延年战死
面对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李陵的心理很是矛盾。他曾经想过单独去刺杀匈奴单于,但是终究没有勇气这么做。别人劝他先投降匈奴,然后再寻找机会返回西汉,但是他又不肯。最后李陵打算分散突围,把军队分成一支支小股部队撤退。李陵和韩延年以及十几个人一队,在撤退的时候遭到数千匈奴骑兵的追击。
李陵和韩延年都是匈奴单于招降的对象,在这场追击战当中,韩延年直到战死没有投降,最后李陵向匈奴投降。让汉武帝感到非常愤怒,司马迁为李陵求情,结果被施加宫刑。后来汉武帝内心的愤怒平息,但后来又听说李陵为匈奴练兵的谣言(其实并非李陵)而杀死李陵家眷,李陵也对西汉彻底死心。
平心而论李陵确实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才投降,不过相比之下,他的副将韩延年死得更加壮烈,韩延年的父亲韩千秋也是为西汉战死,父子二人可以说都是忠烈之士了。但是韩延年的史料记载不多,而且也没有什么争议性,名气也就不如李陵了。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