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李陵以五千步兵对八万骑兵,激战八天八夜,如此强悍为何投降?

汉李陵以五千步兵对八万骑兵,激战八天八夜,如此强悍为何投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重读 访问量:4965 更新时间:2023/12/9 1:03:41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嫡长孙,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继承了他祖父李广的善射和勇猛,所以,也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李陵以五千步兵血战匈奴八万骑兵八天八夜,最后被迫投降的经过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汉武帝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大军进攻匈奴,由于李陵不愿做这位“混混将军”的后勤兵,所以,跟汉武帝要了五千步兵参战。

李陵从居延北进,行进三十余天,进至浚稽山扎营。李陵战败投降的原因从此时开始逐一出现。

一、李陵遇到了匈奴单于主力,众寡悬殊

李陵五千步兵驻扎在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李陵将军队置于两山之间,用辎重大车构成营垒,阻挡匈奴骑兵,并率少量军士出营诱敌。匈奴骑兵见汉军人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匈奴前锋三万骑兵战败,匈奴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李陵只能且战且退,引兵南归。

二、战斗惨烈,军无后援,出现叛徒

李陵军因为匈奴主力骑兵的追击,情况非常危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一天之内可以跟匈奴骑兵交战数十次。

但是,李陵军每次都能战退匈奴大军的进攻,并且斩获颇多,“汉军追击,杀数千人”、“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复伤杀虏二千余人”,甚至用连弩差点射伤了匈奴单于本人。

匈奴单于由于屡战不利,死伤甚重,打算撤军,结果叛徒出现了,“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

管敢告诉匈奴单于,“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仅需率八百骑为先锋,然后令精骑兵射之即可破李陵残军。匈奴单于一听,大喜,准备给与李陵军最后一击。

原本有希望逃脱匈奴大军追击的李陵,这次彻底无望了。

三、兵尽粮绝,被迫投降

匈奴单于因为管敢的告密,开始全力进攻李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李陵只能边打边退,“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箭矢射完了。李陵军队的兵器也损耗殆尽,士兵“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只能拿车轮的辐条当武器了。从此,李陵军再无力组织强有力的反击。

李陵军只能继续南撤,进入山间峡谷,“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李陵军彻底被困。

原本李陵和部下韩延年及十余壮士准备夜间突围,结果被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李陵军已经尽力了,此战,虽败犹荣。

李陵战败投降的终极原因,汉武帝没有派援军

李陵军与匈奴八万骑兵血战八天八夜,但士气一直都在。最后矢尽粮绝,李陵军“士尚三千余人”,也就是李陵在箭射完的时候还有三千多士兵。李陵仅用两千将士的牺牲,换取了匈奴上万骑兵的死伤,这是何等荣耀的战绩。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李陵战败被俘的地方,距离汉军要塞仅有百余里。如果是骑兵急行军,最多一到两天的路程即到。即使是步兵,三到四天也到达李陵战败处了。

原本汉武帝是派强弩将军路博德作为李陵后援的,但是“老油条”路博德不愿意配合李陵这么年轻的将领,就跟武帝说,“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现在是秋天,匈奴马肥壮,等到春天可以一战而降匈奴。

汉武帝一听,认为是李陵害怕了,强令李陵立刻出兵,后援也没了。如果汉武帝没有听信“老油条”路博德的谎言,坚持派兵接应李陵,那么李陵是一定可以退回汉朝境内的。李陵的五千军队至少也可以生还一半以上,结果仅有四百余人逃回了汉境。

所以,李陵战败投降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呢?汉武帝没有给他派援军呀,最大的责任人是汉武帝呀。

结果汉武帝却因李陵的投降迁怒于李陵的家人,李陵的母亲、妻儿皆被杀,让李陵从此有国,客死他乡。

标签: 李陵

更多文章

  • 为何史圣司马迁冒死也要给被匈奴俘虏的李陵将军求情?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李陵

    司马迁写《史记》写到一半时,李陵被俘,汉武帝刘彻大怒,他认为李陵应该自杀。汉武帝可是个视大臣性命如草芥的主,大臣们谄媚刘彻,也一致认为李陵应该自杀。刘彻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却性格耿直,不懂得趋炎附势,顺势说了刘彻不愿意听的话,他说,李陵爱兵如子,平时常以杀敌报国为最大志愿。如今不幸战败被俘,实在是

  • 李陵的悲剧命运,他为何全家被杀,又是怎样对待汉朝的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李陵

    人物志:李陵的悲剧命运李陵被俘后,汉武帝也有过片刻的清醒,但他采取的补救措施却异想天开: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接应李陵逃归——显然,在双方互不通气的情况下,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公孙敖当然无功而返,为了逃避惩罚,将听来的一则谣言告诉了汉武帝:“据俘虏交代:李陵已经叛国投敌,教单于兵

  • 从假投降到真投降,汉武帝做了什么,让李陵彻底伤透了心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重读标签:李陵

    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当时李广担任前将军主动请缨,不过他在漠北逛了一圈,却没有找到匈奴。爱好面子的他,在卫青追问责任之下,觉得没有脸面活下去了,于是就“自杀”了。当时李广可是一个很出名的将军,没想到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找到,阴沟里翻船,这让爱好面子的老李家人受不了,而自杀应该是最好

  • 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不仅仅和李陵有关,和司马迁职位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阿宝嘎历史标签:李陵

    说起司马迁,我们知道他写的《史记》流传至今。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史记》在我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高,不仅仅是史书这么简单,文学造诣也是非常厉害。不过这本书虽然厉害,但是写这本书的司马迁下场并不好,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后来被汉武帝阉割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呢,我们看一下具

  • 李陵五千步卒遇匈奴八万骑兵,寡不敌众投降,那他消灭了多少敌人

    历史人物编辑:候塞雷历史手札标签:李陵

    李广是一位名将,这一点无庸置疑,可惜他没有立下足以封侯的大功,所以遗憾终生。他的孙子李陵也是一位名将。不过李陵的名并不在于打仗多么勇猛、消灭多少敌人,而是因为他投降了。《汉书》中记载,当时陇西(李广是陇西人)的士大夫因为姓李而感到羞愧。就像“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句话一样。所以说他的名大

  • 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是汉人李陵?这其实是番邦酋长的政治谎言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李陵

    李广是西汉初年一位非常重要将领,号称“飞将军”,数百年后的李唐皇室,更是追认他为祖宗。李唐皇室是不是李广的后代,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争议,但是李广有一个孙子名叫李陵,却是毫无争议的,也是史有明载的。同祖父一样,李陵也是一位名将,然而祖孙不同命,李广被视为民族英雄,李陵却被视为“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呢?

  • 著名将领李陵墓地被发现,身穿汉族服饰下葬,从来没有背叛过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李陵

    近日,韩国媒体报道,一座2000多年的古墓在外蒙古的阿尔泰山区被发现。消息一出,震惊了整个考古界。最终经过考古专家的认证,这座2000多年的古墓很有可能是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李陵的墓。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提起李广,相信小伙伴们都不陌生,李广非常骁勇善战,李广在时,匈奴根本不敢来犯。后来李广死后,没

  • 西汉名将李陵,投降匈奴至死拒回家乡,背后原因让他心灰意冷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李陵

    原来,西汉名将李陵投降匈奴,不肯回乡。这背后的原因让他感到心灰意冷。哪怕有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会被别人认为是犯罪。向他国投降,就是背叛自己的祖国。历史上,很多将领遇到这样的情况,选择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西汉有一位名将,名叫李陵。他其实很擅长打架。汉武帝这边很重要。而此时,皇上命他率领数百骑兵深入大

  • 汉匈战争:李陵5000步兵出征匈奴,仅剩400人,汉武帝:族灭全家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李陵

    漠北战役后,汉匈之间的纷争进入一段暂时的消沉期。自公元前120年后,大汉神将霍去病病逝,匈奴单于伊稚斜在霍去病去世三年后离世。匈奴暂时无力南下袭扰,汉武帝也暂时转变策略,经略全国边境地区。在南方,他下令平定两越(东越和闽越)。在西南,他下令收降夜郎、且末。在东北,设乌桓校尉,管理乌桓,并实际控制高夷

  • 西汉二百年只有一个伏波将军,却因居功自傲,导致李陵被俘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观察馆标签:李陵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伏波将军”这个称号,最著名的伏波将军就要属东汉初期的马援了。“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就出自马援之口。当时马援班师回朝,很多人都祝贺慰劳他,他却说:现在匈奴、乌桓还没有平定,自己应该重回边塞,马革裹尸。马援还拿自己和曾经的伏波将军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远远不及,“功薄赏厚。”马援提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