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4岁让梨的孔融,全家都是狠人

4岁让梨的孔融,全家都是狠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感性的生活说 访问量:3449 更新时间:2024/1/22 1:06:01

01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鲁国(山东曲阜)人。

其家学渊源,老爹孔宙,官至泰山都尉;

高祖父孔尚,钜鹿太守;

七世祖孔霸,三朝元老,给汉元帝上过课,是帝师;

二十世祖更是了得:

儒家学派总掌门,圣人孔子

02

孔融的大哥叫孔褒

“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亦即《三字经》里的用典:“融四岁,能让梨”。

不得不说,孔褒绝对重情义,够大哥。

小弟让他一只梨,12年后,因牵涉窝藏逃犯重案,

大哥毫不犹豫还他一条命,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03

孔褒果决还命,孔母也誓死护犊子,妥妥的“东汉虎妈”一枚。

彼时,山阳人张俭涉罪,仓皇潜逃。

因其与长兄孔褒是旧相识,孔融便自作主张,收留家中。

事败,张俭这厮忒不讲究,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孔母则与孔褒孔融兄弟被捉入死牢,依汉律当斩。

两兄弟皆不畏死,争抢担责,却听孔母一声喝:

都给老妈靠边站。长者主事,责无旁贷!

满门争死,可歌可泣,名动乡里。

最终,经朝廷合议决断,孔褒领罪赴死。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焉。

04

二十世祖孔老夫子以论见长,说成《论语》,

孔融的嘴上功夫也非同一般。

10岁,随父到达洛阳,想去拜访当地一把手,河南尹李膺

李膺平素眼眶高,一般人瞧不上,也不见。

孔:不见谁你也得见见我,我是你家亲戚啊。

李:少扯。怎么个亲戚法?

孔:我姓孔,祖宗是孔子;你姓李,祖宗是老子

孔子和老子是师徒(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周礼),关系不赖,你说咱俩是不是世交?

谁说八竿子打不着?瞧,这二十竿子都套上近乎了。

05

“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

说,孔融年少丧父,悲伤得不能自己,获评年度最佳孝子。

据坊间传说,

在任职北海相期间,一日出门,恰遇一男子哭坟。

孔融走上前,问,咋了?

我爹死了。男子泪眼吧嚓,哽咽失声。

想爹了?那你还活着干啥,找你爹去吧。

绝非逗你玩,孔融真就把这人给嘁哩喀喳了。

理由是:哭得不够真诚,假孝顺。

宋·李昉《太平御览》二百六十二:

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06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中,出则离矣。”

这番言论,据称是孔融发表的。你瞧好,是“据称”:

父亲对于儿子,能有啥可亲近呢?推究本意,实在是情/欲冲动的产物罢了;

孩子对于母亲,也没啥了不起的,就好比把东西放于罐中,拿出来就没啥关系了。

听听,一个道德楷模大孝子,怎会说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言?

好在经考,实属构陷,污水一盆,

是陈留郡(今河南)人、尚书郎兼军谘祭酒路粹勾兑的。

意在祸害孔融,除之后快。

注:军谘祭酒,古代军职之一。

军谘即参谋;

祭酒是首席、主管之意。军谘祭酒大致就是参谋长或首席参谋。

07

路粹敢泼孔融一脑袋狗血脏水,其实是被当了枪使。

而幕后扣扳机的主谋,则是曹操曹阿瞒。

俗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阿瞒恨孔融,皆是嘴巴惹的祸。

想当初,阿瞒攻陷邺城,大肆屠戮百姓。

阿瞒次子丕,便屁颠屁颠地私纳了袁熙之妻甄氏。

“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阿瞒不明就里,点赞后问孔融啥意思?

孔融含讽带刺话里有话:以今论古,应该是这么回事吧。

细细一咂摸,曹操恍然大悟:

敢情他是骂我啊。

不知死活,杀!

08

自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招合徒众、谤讪朝廷、欲图不轨、不遵超仪、败伦乱礼……

在唆使路粹给孔融罗织了N多莫须有罪名后,

曹阿瞒将其下狱,弃市,时年56岁。

弃市,指于闹市行刑,以示为大众所唾弃。

此刑始于商周,多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瞧瞧,这得有多大仇啊,亏得此前两人还同在“建安文学群”里混过。

建安文学群群主,曹操、曹丕、曹植等曹氏三父子;

群成员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等。

惨案发生后,群里死寂一片,噤若寒蝉。

09

史上最早唱“空城计”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孔融。

建安元年,受徐州牧刘备举荐,孔融当上了青州刺史。

而前任刺史、袁绍长子袁谭不服,率兵杀至,意欲灭了孔融。

几次过招后,孔融部下死的死,逃的逃,所剩无几。

是日,袁谭击鼓再战,流矢如蝗,城池已危如累卵。

孔融没弹琴,在读书,且谈笑自若。

哪料,袁谭压根不吃他那一套,继续攻城。

城破,孔融急逃山东,妻儿则落入了袁谭之手。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在郡六年,刘备表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10

孔融获刑时,女儿7岁,男孩9岁,寄居于别人家中。

听闻老爹被捕,正在下棋的两子竟不为之动。

有人讶异:“你老爹都被抓了,你俩为啥还坐得住?”

“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女孩沉着从容的回答,登时惊住了左邻右舍。

主人心下可怜,给男孩盛了一碗肉汤。

“大祸临头,咱们能活多久?还有必要知道肉味吗?”

听了妹妹之言,男孩号哭而止饮。

很快,这事就传到了曹操耳里。

这小女孩如此镇定沉稳,将来绝非善茬。

曹操稍加思忖,遂下令株灭全家。

焉料,在官差赶到前,女孩对男孩说:“如果死能得见父母,不正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

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

呜呼,孔融一家,从老到小,果然个个都是狠角色。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孔融让梨成为美谈,他哥哥却因此丧命,可悲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孔融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有的人就会自嘲是“衰神”。当然如果经历这些的是别人,那我们也掬一把同情泪,默默感叹他们最近的逆境。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就因为霉运当头,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张俭。从家世来看,他倒是不惨。因为父亲就是做官的,自己还当了个秀才,看得出来不管是钱财还是官位,他

  • 孔融让的梨,吃了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波和栗子标签:孔融

    古有孔融让梨,今有烟雨写梨。大家好,今天又给大家科普一种水果——梨子。科普之前,先说孔融让梨。古文道“融四岁,能让梨”,大概的意思,就是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公序良俗”,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延伸出来的教育意义就是普通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遵循道德,学会谦让。但是也流传着一些另类

  • 曹操将孔融夷灭三族,为何后来还会有“衍圣公”?

    历史人物编辑:妙笔历史标签:孔融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之一,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建立曹魏之后,成为了三国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最强的诸侯国,原因就是曹操唯才是举。在这样的情况下,曹魏走向了强大。曹操吸引了众多人才,包括荀彧、郭嘉等等。在曹魏所有的人才中,有一人肯定是不得不说的,他就是孔融。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

  • 如果你是曹操,你也会这样杀了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孔融

    在汉末三国历史上孔融是个名气很大的人物,他是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父亲叫孔宙,当过泰山郡都尉,孔融小的时候就有与众不同的天赋,“孔融让梨”的典故家喻户晓。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所引融别传:“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头顶“孔子后人”的光环,加上

  • 世界上最讽刺的事情:年仅四岁就能让梨的孔融,最后却死于不孝

    历史人物编辑:寂寞火炉标签:孔融

    估计大家和我一样都很不相信,曾经那个四岁就会让梨的孔融,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而死,简直太讽刺了。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子孙,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仅四岁就知道长幼尊卑,懂得谦让这个礼仪的一个乖孩子。成为了当时聪明、道德的代表。但是,成年后的孔融并没有小时候的那样乖巧懂事

  • 孔融让梨,究竟是注水鸡汤,还是童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安全教育漫谈标签:孔融

    文/猴妈孔融让梨,对大家而言,是一则耳熟能详的故事。妈妈们听着这则故事长大,然后再讲给宝宝听。老故事听多了,总会有一些新的解读。一些暗黑系的解读比如孔融是心机boy,让梨是为了避免被哥哥们揍……当然这些时髦解读,博人一笑,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仔细推敲,孔融让梨其实是古代大家族中的一则小故事,当年的大人

  • 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别人指出孔融的缺点?

    历史人物编辑:小忠娱评人标签:孔融

    为什么说到孔融的问题会引起很多人士的强烈反对孔融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当然名气很大,但是每每与曹操唱反调,后来被曹操给杀掉了。他的很多故事在历史资料里都有记载的。这些年,有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孔融的缺点与不足。但是,这些无疑引发了孔融家乡人的不满。认为是给孔融抹黑了。当然还与其他的群体,也表达了极其强烈

  • 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孔融

    提到孔融的名字,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我们立马就会想起两个字:让梨。除此以外,可能还有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白面书生形象。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可以从《世说新语笺疏》中找到。这里就讲讲另一件奇事吧。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了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孔融登门拜访,门人看他是个小孩不让他进去。他

  • 建安七子之首是王粲,还是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孔融

    首先,王粲绝对不是建安七子之首,笔者也不知道这个评价是从何而来。历史上的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史书原文出自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典论》: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

  • 孔融从被人夸赞到遭人唾弃,一生荣辱与共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孔融

    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四岁让梨,名扬天下,晚年却发表言论‘父母不算亲人,子女不必报恩’,后在家喝酒招来灭门祸事。孔融,鲁国人,从小聪明好学,谦卑礼让,也是“圣人”孔子的世孙。《三字经》中也有赞扬他的“融四岁,能让梨”,没想到十岁时,却显现出惊人的言行。十岁那年,孔融与父亲一同来到洛阳,听闻太守李元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