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你是曹操,你也会这样杀了孔融

如果你是曹操,你也会这样杀了孔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车解读 访问量:1296 更新时间:2024/2/5 1:17:15

在汉末三国历史上孔融是个名气很大的人物,他是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父亲叫孔宙,当过泰山郡都尉,孔融小的时候就有与众不同的天赋,“孔融让梨”的典故家喻户晓。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所引融别传:“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头顶“孔子后人”的光环,加上让梨的美谈,让孔融成了那个时代的少年楷模。不过,让他更为扬名的还是与著名党人李膺的一段交往,那时他只有十岁,随父亲来到京师,想拜会李膺,可李膺素来简重自居,不随便见客。

孔融到了门口对里面的人说:“我们家跟李家有通家之好,请给通报一下。”李膺很奇怪,于是接见了孔融,问他,两家有何通家之好?孔融不急不慌地说:“我的先君孔子与先生的先人李耳同德比义,亦师亦友,我跟先生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机智的回答让大家无比称赞。孔融后来被司徒府和司空府征辟,又改任虎贲中郎将。董卓乱政,欲行废立之事,孔融激烈反对,董卓虽恼火,但因为孔融名气太大,没有杀他,改任他为议郎。时北海国黄巾军闹得很厉害,董卓想为难一下他,就授意三公府一块推举他为北海国相。孔融到了北海国,“收合士民,起兵讲武”,开始干得还不错,他“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但是,黄巾军势头很猛,孔融说到底只是个文士,他没有能力镇压,被迫退到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围,情急之下派手下人太史慈到邻近的平原国向平原相刘备求救才得以脱险。

《后汉书》说孔融“负有高气”而“才疏意广”,这是个委婉的说法,直白些就是眼高手低、能力有限,他最后被袁绍的儿子袁谭相攻,战斗自春至夏,每天“流矢雨集,戈矛内接”,就在这危急之中,孔融仍然“隐几读书,谈笑自若”,不改名士做派。但这阻挡不了袁军的进攻,城破之后,孔融丢下妻子儿女逃走。正当孔融走投无路之时,曹操把献帝接到许县。因为孔融素有名气,就征他为将作大匠,后来升任少府卿,成为部长级高官。开始孔融与曹操还能合作,孔融也积极参与了许多朝政,但很快孔融发现曹操无比专权,天子不过一个名份而已,孔融很反感,开始跟曹操唱对台戏。

曹操曾颁布过禁酒令,目的是节约有限的粮食,保证战争所需,孔融给曹操写信非要争论一番,他从舜到先贤,到他的祖上孔子,再到刘邦樊哙、袁盎引了一大堆古人,其中不乏有名的酒鬼,说明饮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融此举,纯粹是想搅局。孔融是大名士,曹操还不能不回答,曹操耐着性子给孔先生回了封信,阐明禁酒的现实意义,哪知孔融不让理,一连给曹操回了好几封信,语气越来越不友好“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曹操与袁绍相争于官渡,孔融不出来帮忙也就算了,他还说风凉话,大谈什么和平主义,劝曹操不要兴兵。

曹操想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孔融马上对着干,提出要恢复古制就一块恢复,比如古制中的王畿之制,以天子为中心,千里之内应由天子直接管理,不能封给别人,导致九州制泡汤,曹操的不满可想而知。最让曹操不能容忍的是孔融搞人身攻击,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下邺县后,十八岁的曹丕看上了二十三岁的甄宓,把她娶回家。孔融听说后给曹操写来一封信,却不是来贺喜的。孔融在信里阴阳怪气,说了一句话叫“武王伐纣,以妲已赐周公”。等等,这一句话出自何典、又是何意?连饱读诗书的曹操也搞得一头雾水,后来曹操见到孔融,当面请教这出自哪个典故,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现在的情况,顺手编的,曹操听了简直得气死。况且,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妲已是殷纣王的爱妾,武王并没有把妲已赐给周公,所以曹操翻遍史书也找不出来这是什么典故,原来是孔融这小子现编的,是把曹操比作武王,曹丕比作周公,甄宓比作妲已。

武王跟周公是兄弟,曹操跟曹丕却是父子,这里面似乎隐含着曲曲折折的暖昧之意,似乎暗示着甄宓原是曹操所爱,后来给了儿子,在这件事上曹操和曹丕父子不像父子,兄弟不是兄弟。而妲已更不是什么好女人,早已恶名远扬,用她来比甄宓,这种话也有只孔融一个人敢说。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孔融怎么变成了一个标准的老“愤青”呢?其实,这或许不是孔融脾气变差了,而是他的无奈。孔融是孔子的后人,维护正统是他的本能也是他自认担当,但面对“皇纲失统”的现实他也无可奈何,他不会主动攀附曹操,也不甘于苟且,夹缝中生存,他活得要多累有多累。随着曹操权势的一步步巩固和上升,孔融的痛苦和无奈也在不断地加剧,他对曹操种种的不敬行为甚至可以解释为一种故意,他是在激怒曹操,希望曹操把他杀了,从而结束自己心里的痛苦,也彻底成全他孔子后人的名声。

对付孔融这种不怕死的人,如果一言不和就挥刀,那么除了真的成就了孔融名声之外无一益处,曹操没有那么笨,他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曹操的办法就是忍和退,让你尽情表演,保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开始大家在可能心底里会替孔融暗暗叫声好,慢慢地大家也就习惯了,再后来孔融其实也弄不出太多的新意来,大家都“审美疲劳”了。等大家确实很疲劳了,曹操就找人随便编了孔融的几条罪状,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把他就杀了,结果呢,并没有引起太多的舆论反弹,当年因杀边让而引发的叛乱也没有发生。

只能说,孔融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也不是性格的原因,而是时代的悲剧,是个人在历史中的宿命。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世界上最讽刺的事情:年仅四岁就能让梨的孔融,最后却死于不孝

    历史人物编辑:寂寞火炉标签:孔融

    估计大家和我一样都很不相信,曾经那个四岁就会让梨的孔融,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而死,简直太讽刺了。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子孙,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仅四岁就知道长幼尊卑,懂得谦让这个礼仪的一个乖孩子。成为了当时聪明、道德的代表。但是,成年后的孔融并没有小时候的那样乖巧懂事

  • 孔融让梨,究竟是注水鸡汤,还是童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安全教育漫谈标签:孔融

    文/猴妈孔融让梨,对大家而言,是一则耳熟能详的故事。妈妈们听着这则故事长大,然后再讲给宝宝听。老故事听多了,总会有一些新的解读。一些暗黑系的解读比如孔融是心机boy,让梨是为了避免被哥哥们揍……当然这些时髦解读,博人一笑,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仔细推敲,孔融让梨其实是古代大家族中的一则小故事,当年的大人

  • 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别人指出孔融的缺点?

    历史人物编辑:小忠娱评人标签:孔融

    为什么说到孔融的问题会引起很多人士的强烈反对孔融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当然名气很大,但是每每与曹操唱反调,后来被曹操给杀掉了。他的很多故事在历史资料里都有记载的。这些年,有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孔融的缺点与不足。但是,这些无疑引发了孔融家乡人的不满。认为是给孔融抹黑了。当然还与其他的群体,也表达了极其强烈

  • 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孔融

    提到孔融的名字,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我们立马就会想起两个字:让梨。除此以外,可能还有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白面书生形象。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可以从《世说新语笺疏》中找到。这里就讲讲另一件奇事吧。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了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孔融登门拜访,门人看他是个小孩不让他进去。他

  • 建安七子之首是王粲,还是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孔融

    首先,王粲绝对不是建安七子之首,笔者也不知道这个评价是从何而来。历史上的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史书原文出自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典论》: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

  • 孔融从被人夸赞到遭人唾弃,一生荣辱与共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孔融

    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四岁让梨,名扬天下,晚年却发表言论‘父母不算亲人,子女不必报恩’,后在家喝酒招来灭门祸事。孔融,鲁国人,从小聪明好学,谦卑礼让,也是“圣人”孔子的世孙。《三字经》中也有赞扬他的“融四岁,能让梨”,没想到十岁时,却显现出惊人的言行。十岁那年,孔融与父亲一同来到洛阳,听闻太守李元礼是

  • 孔融被曹操杀死后为什么还有衍圣公家族传世?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孔融

    在三国时代,曹操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后来,北方割据,曹操通过秩序武力战争逐渐地统一了北方,而他的父亲却再回到他都城的时候,意外的被孔融手下杀死。曹操因为孔融的不正当行为以及反抗朝廷统治,最后将它除以诛杀三族的极型,可孔融的三族都已经没了,为什么到后世的朝代还是有人供奉衍圣公的传人了。曹操为了维护

  • 曹操杀孔融,为何选择在赤壁之战前?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孔融

    孔融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小时候孔融就天下知名,是有名的神童。长大后孔融名声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士人的领袖,孔融心怀汉室,始终把自己当作汉朝官员,所以和曹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杀死孔融,七月曹操挥师南征刘表,曹操

  • 一代名士孔融的尴尬:《三国志》不能为之立传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孔融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小时候很聪明,被视为“神童”。才大气粗的孔融。16岁时,为掩护受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死,被视为“义士”。于是,孔融便名满天下,世人皆知,与边让同为“后进冠盖”。38岁时,做了北海相。后来,他被曹操请到许昌,当了主管工程的将作大臣。孔融才气大、名气大,胆识自然也不

  • 曹操求贤若渴,为何还是杀掉了才华横溢的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孔融

    曹操重视人才,甚至到了只看才华不看人品的地步。孔融才华横溢,幼年那一出让梨更是让他流芳百世。曹操,东汉末年人尽皆知的大枭雄,擅长军事、文学、书法和政治。位极人臣的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先后多次颁布他亲自写的《求贤令》。他在《短歌行》里的那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