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融让梨成为美谈,他哥哥却因此丧命,可悲

孔融让梨成为美谈,他哥哥却因此丧命,可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徐鹏元 访问量:4149 更新时间:2023/12/7 12:19:19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有的人就会自嘲是“衰神”。当然如果经历这些的是别人,那我们也掬一把同情泪,默默感叹他们最近的逆境。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就因为霉运当头,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俭。

从家世来看,他倒是不惨。因为父亲就是做官的,自己还当了个秀才,看得出来不管是钱财还是官位,他都有了。

后来他做了个挺不错的官职督邮,这可是一份美差事,因为他们自己不用干啥,只需要每天去巡逻瞅瞅郡县里当官的人都干得咋样,听起来就很威风。

有这份差事在,就意味着他需要常与官员们打交道,一般这种事情坐久了,那是不可能不搞点什么事出来的。显然张俭也是如此,而且他一干就直接让后世记住了。他给人家祖坟给刨了。

据说,祖坟的主人正是当地一位豪强。尽管如此,张俭依旧喊人刨得起劲,还吭哧吭哧赶了个报告出来。

张俭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原来,当朝的一位太监叫做侯览,在朝中还挺有势力,为此家里人就在屯居的老家山东干尽了各种作威作福之事。

作为一方父母官,张俭当然要严厉打击这样的事情,但是奈他为此打上去的报告都没有人相信,愤怒之下的张俭二话不说,喊人直接开始刨坟,因为坟墓中正好就是侯览的母亲。

虽说张俭的出发点是为了饱受压迫的百姓,但是他自己这样的言行说来也有些过分了,先不说他拿一个死人出气,这侯览的老母亲她又做错了什么呢?

显然张俭这一次捅了大篓子,侯览自然也把他记恨上了。后来由于民间对此大加讨论,导致最后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此刻的侯览鼓动一些人说几句话,便让皇帝以为这是个张俭想造反,于是派人去抓捕。

而张俭的“瘟”在于,当时很多被士人评议过的人都被归结到了党派之中,也惨遭抓捕。

而祸患的源头张俭当然是逃跑一马当先,他以前在人前积累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收留他。再加上当时的风气趋于义气,所以大伙儿都不想当小人。

但是这不想当小人因为义气收留张俭,也是有风险的。就拿收留张俭的孔融来说,他是因为对方哥哥孔褒的交情才愿意收留,而且他收留的时候正好孔褒不在家,并不知情,但是当事情被爆出之后,无论是他还是哥哥都被抓了。

孔褒为此死了,或许就是报孔融小时让梨之恩吧。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还在后面,这两位包庇人都因此受到牵连,反而是张俭自己没啥事,甚至继续开始了自己的大逃亡。

要是他一个人逃亡也就罢了,但是他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见见自己当地的熟人,这人家见了面自然就要帮衬张俭一二,于是纷纷因此获罪。

根据统计,当时接济张俭但是因为他导致或多或少获罪的,有十几个人。这意味着至少有十几个家庭因为张俭一个人而后半生惨淡。

不得不说,张俭从最初牵连了孔家之后,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了,明明是他自己犯了错逞一时之快,但是却牵连了别人。

显然当时的张俭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脚底抹油般逃,而别人为他的罪过买单。

和他形成完美对比的有膺和范滂,这两位当初也是获罪,但是他们一个不去逃跑牵连别人,一个因为别人不愿意抓捕自己而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

这些都是最朴实的做法,还有一些抖机灵的其实也比张俭好,大家都想活命,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掩饰一下自己偷偷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去打搅别人呢?

夏馥就是吸取了张俭的坏事经验,有罪之后一个人稍微修整修整就逃亡了。他自己把自己埋藏起来,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如果是为了活命,像他这样不牵连到别人就很好。

此外,不顾一切收留犯人的同志们也要深思熟虑一下自己的行为,你这样确实能够暂时救一个人,但是家庭为此承担的祸患就能够装作看不见吗?

贾彪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率,面对上门求收留的岑暖一口回绝,他表示自己绝不会包庇有罪的人,这精神层面就更上了一层。

所以如果有谁成为了别人眼里的“瘟神”,不妨仔细思索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地道。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孔融让的梨,吃了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波和栗子标签:孔融

    古有孔融让梨,今有烟雨写梨。大家好,今天又给大家科普一种水果——梨子。科普之前,先说孔融让梨。古文道“融四岁,能让梨”,大概的意思,就是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公序良俗”,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延伸出来的教育意义就是普通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遵循道德,学会谦让。但是也流传着一些另类

  • 曹操将孔融夷灭三族,为何后来还会有“衍圣公”?

    历史人物编辑:妙笔历史标签:孔融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之一,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建立曹魏之后,成为了三国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最强的诸侯国,原因就是曹操唯才是举。在这样的情况下,曹魏走向了强大。曹操吸引了众多人才,包括荀彧、郭嘉等等。在曹魏所有的人才中,有一人肯定是不得不说的,他就是孔融。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

  • 如果你是曹操,你也会这样杀了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孔融

    在汉末三国历史上孔融是个名气很大的人物,他是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父亲叫孔宙,当过泰山郡都尉,孔融小的时候就有与众不同的天赋,“孔融让梨”的典故家喻户晓。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所引融别传:“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头顶“孔子后人”的光环,加上

  • 世界上最讽刺的事情:年仅四岁就能让梨的孔融,最后却死于不孝

    历史人物编辑:寂寞火炉标签:孔融

    估计大家和我一样都很不相信,曾经那个四岁就会让梨的孔融,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而死,简直太讽刺了。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子孙,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仅四岁就知道长幼尊卑,懂得谦让这个礼仪的一个乖孩子。成为了当时聪明、道德的代表。但是,成年后的孔融并没有小时候的那样乖巧懂事

  • 孔融让梨,究竟是注水鸡汤,还是童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安全教育漫谈标签:孔融

    文/猴妈孔融让梨,对大家而言,是一则耳熟能详的故事。妈妈们听着这则故事长大,然后再讲给宝宝听。老故事听多了,总会有一些新的解读。一些暗黑系的解读比如孔融是心机boy,让梨是为了避免被哥哥们揍……当然这些时髦解读,博人一笑,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仔细推敲,孔融让梨其实是古代大家族中的一则小故事,当年的大人

  • 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别人指出孔融的缺点?

    历史人物编辑:小忠娱评人标签:孔融

    为什么说到孔融的问题会引起很多人士的强烈反对孔融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当然名气很大,但是每每与曹操唱反调,后来被曹操给杀掉了。他的很多故事在历史资料里都有记载的。这些年,有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孔融的缺点与不足。但是,这些无疑引发了孔融家乡人的不满。认为是给孔融抹黑了。当然还与其他的群体,也表达了极其强烈

  • 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孔融

    提到孔融的名字,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我们立马就会想起两个字:让梨。除此以外,可能还有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白面书生形象。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可以从《世说新语笺疏》中找到。这里就讲讲另一件奇事吧。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了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孔融登门拜访,门人看他是个小孩不让他进去。他

  • 建安七子之首是王粲,还是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孔融

    首先,王粲绝对不是建安七子之首,笔者也不知道这个评价是从何而来。历史上的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史书原文出自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典论》: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

  • 孔融从被人夸赞到遭人唾弃,一生荣辱与共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孔融

    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四岁让梨,名扬天下,晚年却发表言论‘父母不算亲人,子女不必报恩’,后在家喝酒招来灭门祸事。孔融,鲁国人,从小聪明好学,谦卑礼让,也是“圣人”孔子的世孙。《三字经》中也有赞扬他的“融四岁,能让梨”,没想到十岁时,却显现出惊人的言行。十岁那年,孔融与父亲一同来到洛阳,听闻太守李元礼是

  • 孔融被曹操杀死后为什么还有衍圣公家族传世?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孔融

    在三国时代,曹操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后来,北方割据,曹操通过秩序武力战争逐渐地统一了北方,而他的父亲却再回到他都城的时候,意外的被孔融手下杀死。曹操因为孔融的不正当行为以及反抗朝廷统治,最后将它除以诛杀三族的极型,可孔融的三族都已经没了,为什么到后世的朝代还是有人供奉衍圣公的传人了。曹操为了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