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冯唐易老”司马迁用来表达什么呢?

“冯唐易老”司马迁用来表达什么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旅游小队 访问量:3648 更新时间:2023/12/11 12:29:03

王勃自认为怀才不遇,在《滕王阁序》中说了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苏东坡期待被朝廷重用,所以感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位诗人用典都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那么“冯唐”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易老”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看看冯唐是谁,司马迁又是如何描写的。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中郎将,古代武官名称。秦汉设置,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掌管宿卫殿门、出充车骑。冯唐凭孝行著称,被选拔为郎官,给汉文帝充当了侍卫。

有一天,汉文帝车经过冯唐站岗的地方,看到他满脸沧桑,鹤发银须,心下奇怪这么大年纪了竟然还只是个郎官。于是,汉文帝就问冯唐:“老人家,你多大年纪了?当中郎多久了?家在哪里?”冯唐如实地作了回答。

汉文帝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这是司马迁给冯唐撰写的简历:他爷爷是赵国人,他父亲后来迁徙到了代地,汉朝建立的时候再次搬迁到安陵(今陕西咸阳东)。这些为与汉文帝偶遇交谈打下了伏笔,有地缘关系,都是代地老乡。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汉文帝对冯唐备感亲切,于是叫停了“辇”车,与冯唐交谈起来。“父何自为郎”、“父知之乎”汉文帝对冯唐称呼司马迁用了一个“父”字,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也是明确了冯唐年龄偏大。

汉文帝说:“我在代国的时候,尚食监高袪多次跟我谈论起赵国的一位将军,他叫李齐,在巨鹿之战中,他英勇善战。每当我吃饭的时候,思绪往往会飘到巨鹿战场,想象着李齐的英勇。你听说过李齐吗?”

冯唐回答说:“知道。不过李齐做将领,可比不上廉颇、李牧。”犹如一盆冷水突然泼到汉文帝倾慕对象身上。

凭这句话就能判断冯唐是有名的直肠子,说话直来直去,后面的话更直接以至于搞得汉文帝很没面子。就这性格怎么可能是孝子呢?这都让我怀疑。

汉文帝对冯唐的说法感到好奇,便继续追问,“何以?”

冯唐吹嘘他牛叉的家族历史,“我爷爷干过百夫长,跟李牧关系很铁。我父亲是代国国相,跟赵将李齐熟知。所以我才了解他们的为人。”

冯唐父亲做过代国国相?

巨鹿之战时,赵王为赵歇,由张耳拥立,应该没有代国。巨鹿之战后,项羽分封,张耳为常山王,赵王歇迁徙到了代地。在此后陈余出于嫉妒,打败了张耳,迎回赵歇为赵王,陈余受封为代王,代国国相是夏说。

以上是司马迁在《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记录,从这里判断冯唐的父亲唯一可能任国相的时间为赵王歇迁徙到代地这段时间。

至于,冯唐爷爷干过赵国百夫长,这个就无据可考了,毕竟百夫长官职不高,而且没有出色的战绩进入历史记录。

暂且如此吧。

冯唐为了增加自己谈话的可信度,不排除吹牛的因素。所以,汉文帝听了冯唐的讲述,“良悦,而博髀曰”,那是非常地高兴,拍着大腿感慨了一句话。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

白话一下应该是如此,“哎呀!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我的将帅,如果能够得到,我难道还担忧匈奴嘛!”

对此,冯唐说什么呢?

“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主臣”,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犹言惶恐。表示臣下对君主惶恐致谢之辞。

“陛下,恕我直言,即使有廉颇、李牧这样子的大将,您也照样不会用人。”

汉文帝听冯唐这么说,是如何反应的呢?

“上怒,起入禁中。”“禁中”是皇宫中。

司马迁简短几个字既表达了汉文帝的愤怒,又说明冯唐虽是侍卫,却只是在外围警卫。

汉文帝为何大动肝火,司马迁继续写到:“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过了很长时间,文帝又把冯唐找来,责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当众让我难堪?难道不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吗?”

汉文帝此时对冯唐称呼变了,不再是“父”而是“公”了。司马迁用这些无非明确汉文帝刘恒小心眼、爱面子,也不能虚心接受诤臣谏言,这点与其父刘邦明显不同。

汉文帝叫来冯唐当面斥责挽回了颜面,却没有继续追问为什么。冯唐谢罪致歉“鄙人不知忌讳”。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杀北地都尉卬(孙卬)”,其实,当时匈奴人不断侵犯边境,还杀了不少守边将士。

“上以胡寇为意”,汉文帝忧虑匈奴入侵,身边将相没有对策,“乃卒复问唐”,于是终于想起来再次征求冯唐的意见。

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史记·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 冯唐》

冯唐回答汉文帝的这段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理解,翻译出来太长太罗嗦:

其一,古时候将领出征,国君亲自送出城门,并全权授权给将军,军功赏罚由将军自行决定,回来以后报备即可。

其二,以明确例子就是李牧。他爷爷说过李牧受赵王信任,便宜行事,赏罚分明,带着将士们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由于小人郭开谗言,赵王迁不再信任而导致赵国灭亡。

其三,云中郡守魏尚勇敢无私,却因为上报杀敌人数多报了六个,就被交给司法官判刑,削夺他的爵位,判处监禁一年。

根据以上三点,冯唐说汉文帝“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法规太明察,赏赐太轻微,处罚太严重)”,所以即使有廉颇、李牧这样子的大将,一样也不能重用。

“文帝悦,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文帝恍然大悟,当即派冯唐拿着符节,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

汉景帝

随后,汉景帝继位,冯唐下放到楚国为相,不久又被免职。到汉武帝的时候,朝廷征召贤才,冯唐又被人推荐出来,可惜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王勃对《冯唐列传》的解读为“冯唐易老”,固然是因为冯唐性子耿直,直来直去,容易得罪人,所以迟迟得不到重用。

难道司马迁表述目的也在于此?不应该。

冯唐的车骑都尉负责主管全国的车战之事,应该说掌握着汉朝的核心战斗力。冯唐对抗击匈奴是否有战绩,司马迁却一句也没有提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冯唐才能到底如何,司马迁没有给车骑都尉任何记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司马迁写冯唐用意不在此,而借用冯唐反衬汉文帝、汉景帝、乃至汉武帝用人的过失,我想这才是司马迁的目的。

最后评论中有一句话很点题,“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俗话说不了解这个人,那就看他身边的朋友。

《史记》中对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本纪内容相对偏少,不够全面,但是从他们时期的大臣可以间接了解一些。

所以,苏东坡期待被重用的感慨或许更对司马迁路子,不是冯唐容易变老,而是有才能的人不被重用。更何况司马迁遭受“宫刑”,不过是为蒙冤的李陵辩解一下而已。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司马迁为什么不言《山海经》怪物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最早对《山海经》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司马迁认为,张骞考察过黄河,没有什么昆仑、醴泉、瑶池,因此认为《禹本纪》不可信。对于《山海经》,他没有具体论证考察,只是由此推出《山海经》中的怪物也不可信,所以他不敢言。对于怪物以外的整个《山海经》他并没有否定。就史书言之,记录鬼神妖怪现象最多的是《史记》。在

  •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他们的远祖相同吗?为什么是司马光出局了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再加上司马南(其原名于力,但笔名起得好),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文化名人,果然司马家族从古至今都没让人失望。同一个姓氏,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先说说司马这个姓氏。古代姓氏起源,姓早于氏,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氏则源于父系社会。传说中的帝王,其姓多从女旁,体现出女性

  •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原因主要有两点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史记》这一部巨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史记》之后的很多史学家,很多都是以《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参考资料的,足以可见这部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而《史记》的作者我们也都很熟悉,他就是有着太史公之称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从小家境贫寒,过着贫

  • “谋圣”张良居功至伟,却能独善其身?司马迁《史记》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司马迁

    文|四季文史张大可先生的《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中将张良概括为“谋略盖世的帝王师”。众所周知,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他以谋略擅长,另外两位:萧何、韩信,一个精于管理,一个长于打仗。而这三位人杰,最后都被汉高祖刘邦招于麾下,可见,刘邦也是有着超高的驭人之术。熟悉这段历史的都知道,三人当中,最后只有“谋圣”张

  • 司马迁被汉武帝施腐刑,为报复,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黑”他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司马迁

    为什么写史书的人,那么爱用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古代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客观公正,不能有自己的主观见解;而使用春秋笔法的史官,所记录的事情,确确实实发生,也的的确确如实写了。但是,后人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被牵着鼻子走。比如说,汉武帝派遣李陵出击匈奴。《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贰

  • 司马迁:史记之前,已有韬略!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司马迁

    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灵感也多来源于游历,徐霞客游历三川,便有了《徐霞客游记》,李白仗剑江湖,生平得意之作大多于山水之间铸就而成,李时珍登千山而尝百草,才有了医典《本草纲目》。无独有偶,太史公司马迁青年时也曾游历华夏山河。司马迁幼年偏居于龙门,于在朝中做官的父亲少有来往,弱冠之后进京投奔父亲司马

  • 栗太子从被废到被迫自杀,司马迁片言碎语揭露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司马迁

    看过《史记》的人大都想知道汉景帝为什么废栗太子,而刘荣又是为何被迫自杀的?司马迁不可能明确说,毕竟涉及到汉武帝继位,所以无论是在《五宗世家》,还是在《汉景帝本纪》都没有阐明原因。但是,司马迁仍然将相关线索隐藏在《外戚世家》、《酷吏列传》、《窦婴列传》、《绛侯世家》、《晁错列传》等文中。毕竟涉及到汉景

  •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司马迁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范曾很有意思,他喜欢跟仙逝多年的人比高论低。范曾夸下海口,他比八大山人差不了多少,对画坛老前辈齐白石也是出言不逊,认为他的画法有问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是对于在世的艺术家黄永玉那也是进行了波澜壮阔的跨世纪对骂。从范曾的路数来看,他喜欢借助他人来抬

  • 浅谈司马迁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司马迁

    前言司马迁,西汉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著名著作《史记》的主要编纂者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但始终保持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热爱和研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宝贵的遗产。一、早年经历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出生在一个文化世

  • 司马懿是不是司马迁的后人?司马迁被宫刑之前,其实是有后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司马迁

    从生理角度上来说,我们伟大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先生,在遭受宫刑以后,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了。很多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被宫刑,主要就是帮李陵说了几句话。这如果换做一些仁慈的皇帝来说,说不定就这么过去了,可惜司马迁先生遇到的是比较残暴的汉武帝,他不仅对匈奴残暴,对自己人也不闲着。当得知李陵在西域投降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