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爱奇”辨析:反经之奇

司马迁“爱奇”辨析:反经之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家兵 访问量:4861 更新时间:2024/2/11 2:35:08

《说文解字》载:“奇,异也。一曰不耦。”可知“奇”是奇异,非同寻常的意思。“爱奇”是后人对司马迁《史记》特点的评述,历代学者对“爱奇”的论说众说纷纭。

最先提出司马迁“爱奇”之说的是汉代的扬雄,他在《法言·君子篇》中说:

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将有取焉;淮南,鲜取焉尔。必也,儒乎!乍出乍入,淮南也;文丽用寡,长卿也;多爱不忍,子长也。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

从上述扬雄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扬雄虽然提出了司马迁“爱奇”说,但并未对“爱奇”作进一步的解释,只是将司马迁的“爱奇”与孔子的“爱义”相提并论。后人对于扬雄所提出的“爱奇”说则多有阐述。如对于“多爱不忍,子长也”一句,晋李轨注:“《史记》叙事,但美其长,不贬其短,故曰多爱。”李轨认为“多爱不忍”是指司马迁善于褒扬人物的长处,不贬斥人物身上的短处,不因为其身上有缺点则弃而不录,所以说他多爱。宋代宋咸注:“迁之学不专纯于圣人之道,至于滑稽、日者、货殖、游侠,九流之技皆多爱而不忍弃之。”他认为司马迁的思想不单是儒家思想,因而司马迁在取舍人物时并不只是依照儒家标准。“滑稽”、“日者”、“货殖”、“游侠”等九流之技虽不符合儒家评价人物的标准,但司马迁都有记载,所以他多爱。宋代吴祕的观点与宋咸相似,吴曰:“不可以垂世立教者,司马迁皆序而录之,是多爱不忍也。”他认为司马迁对那些不能垂范后世,无益于教化的人物都加以序录,是为多爱。从以上可以看出,后人对于司马迁“多爱不忍”,即“爱奇”的解释多是从选取人物是否符合儒家道义的标准来论述的,认为司马迁的“奇”是与儒家正义对立的一个范畴,以奇为“不正”。

扬雄之后,最先对司马迁“爱奇”进行评论的是三国时期的谯周,他在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评论中说:“司马迁爱奇之甚。”这个评论是针对司马迁说“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而发出的。认为司马迁“爱奇”就是在《史记》中采用了大量驺衍的不轨之言,如《孟子荀卿列传》: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驺衍的九州言论很是荒诞离奇,充满神异色彩,故而《史记索隐》评曰:“桓宽、王充并以衍之所言迂怪虚妄,干惑六国之君,因纳其异说,所谓‘匹夫而营惑诸侯’者是也。”但是司马迁却将这些无稽之谈记入史册,因而谯周说他“爱奇之甚”。这里谯周所谓的“爱奇”和扬雄之意相同,均是将“爱奇”与“爱义”对立。

在扬雄将司马迁的“爱奇”与孔子的“爱义”并论之后,刘勰则把“爱奇”与反经联系起来。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说:“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游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刘勰认为“爱奇”是反经的,是违反正理的,是不符合儒家辨别是非的标准的。“反经”说并非刘勰首创,这一说法历来有之。刘勰的观点是基于班彪的言论而总结出来的。班彪评论《史记》说:

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从班彪的言论来看,他认为司马迁有“三失”:推崇黄帝老子而看轻《五经》;《货殖列传》看轻仁义而以贫贱为可耻;《游侠列传》看轻守节操而看重世俗功效。其子班固继承了班彪的观点,只是在表述上略有不同而已。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班固认为司马迁在谈论大道理时,黄老地位在上,《六经》地位在下,从而贬低了《六经》的地位;记叙游侠是降低处士的地位而抬高奸雄的地位;叙述货殖是崇尚权势财利而羞于低贱贫穷。班氏父子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货殖”和“道游侠”不过是这个中心观点所派生出来的两个分支而已。其实班氏父子对《史记》的评论与后来刘勰所说的“反经”观点实质相同。但对于司马迁的“爱奇”是否“反经”这一问题,历代大家仍争论不已。

或是批判司马迁尊黄老而反经。如南朝宋裴骃在《史记集解序》中对于班固“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言论说到:“骃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即裴骃是赞成班固的观点。唐代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也曾讲:“圣人谓周公、孔子也。言周孔之教皆宗儒尚德。今太史公乃先黄老,崇势利,是谬于圣人也。”他认为圣人之道是崇儒尚德,而司马迁尊黄老之学,崇尚势利,这与圣人之道是相违背的。刘知几在《史通·探颐》篇中也认为“迁之纰缪,其流甚多。”又说“先黄老、后《六经》,进奸雄而退处士。此之乖刺,复何为乎?”刘知几也认为《史记》有“反经”的记载,将“先黄老、后《六经》”看作是司马迁的纰漏谬误。到了苏轼更是将“先黄老、后《六经》”看作是司马迁的两大罪责之一。他说:

吾尝以为迁有大罪二,其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盖其小小者耳。所谓大罪二,则论商鞅、桑弘羊之功也。

苏轼这里罗列了两大罪状:一条就是“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他认为司马迁将黄老学说置于孔孟学说之前,这是应该批判的。第二条大罪状是司马迁竟然认为商鞅和桑弘羊也有历史功绩。因为商鞅和桑弘羊的人生追求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这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相冲突,所以苏轼认为商鞅和桑弘羊是奸雄,是小人,是不足以名垂青史的。可见苏轼对于“先黄老,后《六经》”是持批评态度的。

或是认可司马迁尊黄老。因为他们认为司马迁尊黄老是符合自然道义的,没有贬低六经的意思。例如唐代的张守节,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为司马迁辩护,在《史记正义》中说:

大道者,皆禀乎自然,不可称道也。道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黄帝、老子遵崇斯道,故太史公论大道,须先黄老而后六经。

张守节认为道是产生于自然的,产生于天地之前,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黄老思想就是遵从“道”的,而“黄老之说”与“六经之说”是一个先后的关系,司马迁要讲“道”就必须先从黄老思想开始。所以在张守节看来司马迁先讲“黄老之说”,只是遵循了一个先后的顺序,并没有贬低轻视六经的意思。而后秦观对此也有呼应,他在《淮海集》中说:

天也,合则浑,离则散,盖道德者,仁义礼之大全,而仁义礼者,道德之一偏。黄、老之学,贵合而贱离,故以道为本。六经之教,于混者略,于散者详,故以仁义礼为用。迁之论大道也,先黄、老而后六经,岂非有见于此而发哉!

观其文意,秦观对于司马迁的做法是给予肯定的,认为黄老之学是以道为本的,是整体上的主导,而六经之学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是有道理的。

又如南宋晁公武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先黄老而后《六经》”是合理的,也是符合现实需求的。《郡斋读书志》说道:

当武帝之世,表彰儒术而罢黜百家,宜乎大治;而穷奢极侈,海内凋弊。反不若文、景尚黄老时,人主恭俭,天下饶给。此其论大道所以先黄老而后《六经》也。

晁公武认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没有使得国家大治,反而极端奢侈,挥霍浪费,致使民生凋敝。反不如文景时期崇尚黄老,注重节俭,天下富饶的景象。晁公武从现实角度出发,认为崇儒不如尚黄老,所以司马迁尚黄老并无错处。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司马迁不尊黄老而尊儒经。此派从根本上反驳了“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观点,认为黄老思想是司马谈的主张,而非司马迁。代表人物有清代的王鸣盛、梁玉绳。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六《司马父子异尚》篇中说:“太史公自序述其父谈论六家要指,……以明孔不如老。此谈之学也。而迁意则尊儒,父子异尚。”认为尊崇黄老而贬低儒家的是司马谈而非司马迁,同时认为司马迁是尊儒的。与王鸣盛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梁玉绳,他在《史记志疑》中也说:“六家要旨之论,归重黄老,乃司马谈所作,非子长之言。”

同时如清人冯班、章学诚等,他们也认为司马迁评价人与事时是以六经为标准的,是崇儒尊经的,甚至是不“爱奇”的。如冯班在《钝吟杂录》中说:太史公云:“学者载籍极博,必取信于六艺。”……其不爱奇也明矣……

从冯班的话来看,他认为司马迁在取舍材料时,评判的标准是取决于六经的,是符合儒家判断是非标准的,因此冯班认为司马迁是不“爱奇”的。又如章学诚《文史通义》:

《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者好奇,亦洵有之。馀皆经纬古今,折衷六艺,何尝敢於讪上哉?

章学诚认为贤者出于好奇,在记载《游侠》《货殖》等时发些感慨,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史记》中的其他奇处,也都折中六经,不违背儒家正统观念。所以章学诚认为司马迁的“爱奇”不反经。

总结上述诸家观点,可以看出大家在谈论司马迁“爱奇”的时候,讨论的焦点是司马迁在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评价时是否遵循儒家正统观念。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冯唐易老”司马迁用来表达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司马迁

    王勃自认为怀才不遇,在《滕王阁序》中说了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苏东坡期待被朝廷重用,所以感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位诗人用典都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那么“冯唐”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易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看看冯唐是谁,司马迁又是如何描写的。“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

  • 司马迁为什么不言《山海经》怪物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最早对《山海经》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司马迁认为,张骞考察过黄河,没有什么昆仑、醴泉、瑶池,因此认为《禹本纪》不可信。对于《山海经》,他没有具体论证考察,只是由此推出《山海经》中的怪物也不可信,所以他不敢言。对于怪物以外的整个《山海经》他并没有否定。就史书言之,记录鬼神妖怪现象最多的是《史记》。在

  •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他们的远祖相同吗?为什么是司马光出局了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再加上司马南(其原名于力,但笔名起得好),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文化名人,果然司马家族从古至今都没让人失望。同一个姓氏,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先说说司马这个姓氏。古代姓氏起源,姓早于氏,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氏则源于父系社会。传说中的帝王,其姓多从女旁,体现出女性

  •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原因主要有两点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史记》这一部巨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史记》之后的很多史学家,很多都是以《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参考资料的,足以可见这部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而《史记》的作者我们也都很熟悉,他就是有着太史公之称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从小家境贫寒,过着贫

  • “谋圣”张良居功至伟,却能独善其身?司马迁《史记》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司马迁

    文|四季文史张大可先生的《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中将张良概括为“谋略盖世的帝王师”。众所周知,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他以谋略擅长,另外两位:萧何、韩信,一个精于管理,一个长于打仗。而这三位人杰,最后都被汉高祖刘邦招于麾下,可见,刘邦也是有着超高的驭人之术。熟悉这段历史的都知道,三人当中,最后只有“谋圣”张

  • 司马迁被汉武帝施腐刑,为报复,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黑”他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司马迁

    为什么写史书的人,那么爱用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古代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客观公正,不能有自己的主观见解;而使用春秋笔法的史官,所记录的事情,确确实实发生,也的的确确如实写了。但是,后人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被牵着鼻子走。比如说,汉武帝派遣李陵出击匈奴。《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贰

  • 司马迁:史记之前,已有韬略!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司马迁

    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灵感也多来源于游历,徐霞客游历三川,便有了《徐霞客游记》,李白仗剑江湖,生平得意之作大多于山水之间铸就而成,李时珍登千山而尝百草,才有了医典《本草纲目》。无独有偶,太史公司马迁青年时也曾游历华夏山河。司马迁幼年偏居于龙门,于在朝中做官的父亲少有来往,弱冠之后进京投奔父亲司马

  • 栗太子从被废到被迫自杀,司马迁片言碎语揭露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司马迁

    看过《史记》的人大都想知道汉景帝为什么废栗太子,而刘荣又是为何被迫自杀的?司马迁不可能明确说,毕竟涉及到汉武帝继位,所以无论是在《五宗世家》,还是在《汉景帝本纪》都没有阐明原因。但是,司马迁仍然将相关线索隐藏在《外戚世家》、《酷吏列传》、《窦婴列传》、《绛侯世家》、《晁错列传》等文中。毕竟涉及到汉景

  •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司马迁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范曾很有意思,他喜欢跟仙逝多年的人比高论低。范曾夸下海口,他比八大山人差不了多少,对画坛老前辈齐白石也是出言不逊,认为他的画法有问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是对于在世的艺术家黄永玉那也是进行了波澜壮阔的跨世纪对骂。从范曾的路数来看,他喜欢借助他人来抬

  • 浅谈司马迁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司马迁

    前言司马迁,西汉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著名著作《史记》的主要编纂者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但始终保持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热爱和研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宝贵的遗产。一、早年经历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出生在一个文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