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谋圣”张良居功至伟,却能独善其身?司马迁《史记》给出答案

“谋圣”张良居功至伟,却能独善其身?司马迁《史记》给出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客多文史 访问量:3509 更新时间:2023/12/8 8:44:44

文|四季文史

张大可先生的《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中将张良概括为“谋略盖世的帝王师”。

众所周知,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他以谋略擅长,另外两位:萧何、韩信,一个精于管理,一个长于打仗。

而这三位人杰,最后都被汉高祖刘邦招于麾下,可见,刘邦也是有着超高的驭人之术。

熟悉这段历史的都知道,三人当中,最后只有“谋圣”张良得以善终,其余两人的结局都很不好。不禁要问,三人的功劳都居功至伟,为何只有张良能全身而退?

张良的功劳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刘邦能问鼎大汉帝位,除了自己的文韬武略之外,必须要有一支誓死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队伍,否则任凭他是谁,也很难成就一番霸业。

汉高祖刘邦曾在人前毫不避讳地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虽然过谦,但他的成功确实与三位重臣的尽心辅佐分不开。这里单说张良,他在建立汉朝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功劳输出呢?

张良祖上为战国时期韩国人,后来韩国被秦国所灭。长大后的张良心怀一腔热血,决心刺杀秦王,不过最后却失败了。

秦末大乱时,项羽、刘邦接连起义,张良经过仔细观察研究,看到了刘邦统一天下的潜力和可能性。张良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最后投奔了刘邦集团。而在此后一系列的政治外交和斡旋中,张良独具慧眼,让刘邦省心不少。

张良建议刘邦贿赂峣关守将,此乃攻下咸阳的关键。很快峣关被打开,咸阳守城的士兵望风而降。这也为刘邦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了良好的人设,认为他是破秦的不二功臣。

“鸿门宴”上,张良与范增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多次交锋,因彼时刘邦实力远不如项羽,关键时刻,张良让刘邦拉拢项伯,这才避免了刘邦成为刀俎上的“鱼肉”,对于这一救命之恩,刘邦深感于心。

进入咸阳城,张良建议刘邦“约法三章”: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对于这种秋毫无犯的做法,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刘邦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拥护。

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相比较项羽的战略经验来说,刘邦根本不会打仗,虽然在楚汉之争后期,他有兵力上的优势,不过项羽仍然占据上风,张良建议把天下与韩信、彭越等人共享,那么这些人一定会肝脑涂地。后来的历史证明,张良可谓一语定乾坤,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前后夹击下,项羽被拖垮,最终让其命丧垓下。

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没有学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保留了秦朝的管理体制,这一点让百姓觉得刘邦才是合理且合法的帝王,继承正统,顺天应人。

天下初定后,刘邦分封群臣,不过张良却只要了一块地,这等功劳与索取,让刘邦觉得张良确实是人中豪杰。不过,也许只有张良自己才知道,他能索取的只有这些罢了。

知进能退,淡泊名利

对比刘邦大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而言,张良没有迷恋权位,而是两手空空。

有人说张良很傻,也有人说张良充满了智慧,而这恰恰是他能“独善其身”的原因所在。

首先,善于进谏。既然能称之为“谋圣”,可见其睿智。作为一个智囊,张良在向刘邦进谏的时候,讲究方式方法,既要让刘邦感觉舒服,又能让对方心悦诚服,不得不说张良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得好。

鸿门宴之前项羽打算攻打刘邦时,刘邦向张良讨计策。张良没有直接抛出答案,而是不紧不慢,循序渐进。他反问了刘邦两个问题,让刘邦反思自己真实军力,然后再建议请项伯帮忙。

当直言不行时,他便间接施计,找在刘邦心中有分量的人物,“踢皮球”来保全自己,把复杂尖锐的问题巧妙化解,例如他提醒吕后请“商山四皓”出面,解决太子废立问题,就是个例证。

其次,不卑不亢,不迷恋权位。能成为刘邦的心腹和智谋,张良当然不是一般的俗人。他跟着刘邦打天下,也深知刘邦的为人,对于“兔死狗烹”的道理,张良向来就洞若观火。因此在这件事上,他拿捏的恰到好处。

刘邦建立汉朝基业,对那些难兄难弟的功劳看在眼里,对于褒奖他也从不吝啬。在分封时,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不过张良的回答很智慧,他说是上天将他赐给刘邦,刘邦愿意用他的计谋,而且很幸运,计策大多时候都合适。并由衷赞叹刘邦是举大事之人,慧眼如炬。你看,张良先吹捧了刘邦,又贬低了自己,目的是要让刘邦对自己放下戒备。

张良表示只愿要“留”这一地方(两人初识之地),不敢要三万户。张良用谦卑的语气,而后又叙旧情、表忠心。到后来,朝堂之上矛盾开始显现的时候,他又称病隐退,认为自己从一介布衣到位列诸侯已经非常满足,只想“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表现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思。

承平年代,张良的这一做法可谓高明。恰当的时候选择急流勇退,不但给足了刘邦的面子,也能自保无虞。

第三,吕后的照拂。在太子废立这件事上,吕雉可谓伤透了脑筋。由于刘邦贪恋戚姬的美色,所以戚美人经常在刘邦耳边吹风,最终导致刘邦一度有废长立幼的想法。

太子刘盈是刘邦发妻吕后所生,后来戚美人跟刘邦生子刘如意。当刘邦欲将太子刘盈废除而立刘如意为太子时,吕后不知所措。最后她找来张良商量对策。张良也没有直接给出解决策略,他说“目前天下有四个贤能的人,皇上想见但是却见不到,如果太子能够请到他们,皇上自然也就不会动废太子的心思”。

最终吕后恍然大悟,请来商山四皓,太子废立风波最终平息。张良既不参与皇室权斗,又给吕后指明了一条路,可谓明哲保身的教科书。由于这件事,吕后对张良感恩戴德,而当她专权时,自然不会对张良下手。

多面张良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说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这句话的大意是,张良每次出谋划策虽然在军帐之中,却能胜利于无形。这是因为他做事太细,谋事不靠名声和勇敢,靠的是用解决难题的态度去做容易的事,用极为注重细节的思想去做大事。

对于这样的评价算是极高的了。无论从功劳、智慧、自保包括隐退,张良被称之为“谋圣”当之无愧。

张良审时度势,当身居庙堂时,他没有迷失自己,更没有贪恋权势。很多人说张良加入刘邦集团的初衷就是推翻秦朝,这是他的初心。所以,他对于仕途本不感兴趣,而且张良深得黄石公真传,在对入仕的看法上,也是轻描淡写。

前文有述,张良是陪着刘邦打天下的人,他对刘邦的性格了若指掌。刘备需要用人时,对你推心置腹,官职爵禄毫不吝啬,一旦你失去利用价值,便会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对于这些张良早已深谙于心,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已经给自己留了后路。

在大汉王朝的暴风骤雨中,很多开国大臣不得善终,而唯独张良能笑到最后,不得不说,他那避世学道、不问世事的态度,确实充满了人生大智慧。

“谋圣”张良,实至名归。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司马迁被汉武帝施腐刑,为报复,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黑”他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司马迁

    为什么写史书的人,那么爱用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古代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客观公正,不能有自己的主观见解;而使用春秋笔法的史官,所记录的事情,确确实实发生,也的的确确如实写了。但是,后人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被牵着鼻子走。比如说,汉武帝派遣李陵出击匈奴。《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贰

  • 司马迁:史记之前,已有韬略!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司马迁

    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灵感也多来源于游历,徐霞客游历三川,便有了《徐霞客游记》,李白仗剑江湖,生平得意之作大多于山水之间铸就而成,李时珍登千山而尝百草,才有了医典《本草纲目》。无独有偶,太史公司马迁青年时也曾游历华夏山河。司马迁幼年偏居于龙门,于在朝中做官的父亲少有来往,弱冠之后进京投奔父亲司马

  • 栗太子从被废到被迫自杀,司马迁片言碎语揭露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司马迁

    看过《史记》的人大都想知道汉景帝为什么废栗太子,而刘荣又是为何被迫自杀的?司马迁不可能明确说,毕竟涉及到汉武帝继位,所以无论是在《五宗世家》,还是在《汉景帝本纪》都没有阐明原因。但是,司马迁仍然将相关线索隐藏在《外戚世家》、《酷吏列传》、《窦婴列传》、《绛侯世家》、《晁错列传》等文中。毕竟涉及到汉景

  •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司马迁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范曾很有意思,他喜欢跟仙逝多年的人比高论低。范曾夸下海口,他比八大山人差不了多少,对画坛老前辈齐白石也是出言不逊,认为他的画法有问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是对于在世的艺术家黄永玉那也是进行了波澜壮阔的跨世纪对骂。从范曾的路数来看,他喜欢借助他人来抬

  • 浅谈司马迁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司马迁

    前言司马迁,西汉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著名著作《史记》的主要编纂者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但始终保持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热爱和研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宝贵的遗产。一、早年经历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出生在一个文化世

  • 司马懿是不是司马迁的后人?司马迁被宫刑之前,其实是有后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司马迁

    从生理角度上来说,我们伟大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先生,在遭受宫刑以后,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了。很多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被宫刑,主要就是帮李陵说了几句话。这如果换做一些仁慈的皇帝来说,说不定就这么过去了,可惜司马迁先生遇到的是比较残暴的汉武帝,他不仅对匈奴残暴,对自己人也不闲着。当得知李陵在西域投降匈奴

  • 重塑田婴的故事,看看司马迁揉碎的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司马迁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国君田婴”,在《孟尝君列传》中司马迁介绍田文时,顺便透露了其父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少子”指年纪较小的儿子,“庶弟”指非正妻所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任职”意思为担任一定的职务,“用事”是指当权。这句话的意

  • 学者评价司马错天下无双,但却被司马迁给洇灭,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司马迁

    每次我们说到秦国的将领,必然会想到白起还有王翦这样的绝顶人物,因为他们是时代最耀眼,被人流传最广的大将。不过可惜的是在学界,其实还有一位秦国大将应受到广泛的热评,这个人就是秦代名将司马错。按照学者的描绘,司马错是秦惠文王时期最有水平的一位将领,他不仅提出了强国三次,而且还是日本军事指导的老祖宗,除此

  • 司马迁给田叔立传,偏心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司马迁

    “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这句话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偷坟掘墓本来是犯法的勾当,而田叔靠这个发家的。《货殖列传》在《史记》中第一百二十九卷,为列传的第六十九篇。而《史记》第一百零四卷,为《田叔列传》,列传的第四十四篇。《史记》中前后两篇列传中提到的“田叔”应该为同一人。《

  • 司马迁的出生地是哪里?司马姓氏如何而来?秦国司马错有何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据史学家傅乐成先生研究,一直到汉代,关西仍然是个特殊地区,文化上与关东截然不同。就人才而言,关东出相,而关西出将。但由于秦始皇的过激政策,使关东六国后裔揭竿而起,并使关西人变成被征服者,因此,虽然这个尚武文化区域出了不少卓越将领,却在地域观念作祟下,没法获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司马迁的出生地龙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