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五帝“禅让”,司马迁是这么看待的

关于五帝“禅让”,司马迁是这么看待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大赛场 访问量:1164 更新时间:2023/12/21 23:07:47

民间有句老话,“同姓一家亲”。这意思是说同一个姓氏往上追溯大概都能找到共同的根源。其实,不同的姓氏也未必没有关联,譬如说陈姓与田姓。

当然,姓与氏又是有区别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如果难以理解,可以对比中着《史记》中一句话来理解,“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侯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后”为后世、后人,“国”为诸侯的封地。这句话意思是大禹本来姓姒,但是他的后代却有不同的姓氏,都是借用分封的地方为姓。同时,这句话还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大禹后代可谓枝繁叶茂,这是那个时代部落首领的共性。

五帝均为黄帝后代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名者十四人”,黄帝同样子嗣众多,多达二十五个儿子,然而部落联盟的权力却只在正妃所生的孩子之间传承。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正妃就是正房媳妇,螺祖为黄帝生育了两个孩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

这句话是研究五帝权力交接的关键。

黄帝之后,权力移交给了孙子高阳,就是颛顼帝。“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之后,权力再次转移到了帝喾高辛手中。“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是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

黄帝将权力移交给次子的儿子颛顼高阳,颛顼却将权力交给了玄嚣的孙子、自己的侄子帝喾高辛。在帝喾高辛之后,权力移交到挚手中,挚之后又是。尧与挚都是帝喾高辛的儿子,权力仍在玄嚣老大这一支。

帝尧之后继位的是虞舜。“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已至舜七世矣。”

司马迁不厌其烦地追溯,终于发现这位虞舜也非寻常人,而是黄帝的八世孙,也就是说部落联盟的权力交接再次转移到了黄帝次子的后代手中。

帝舜之后权力交给了大禹,而大禹竟然也是黄帝的子孙后代。“禹之父曰,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大禹也是黄帝子孙后代,仍是次子昌意一脉。

综上,从黄帝到大禹权力交接一直是家族内部争夺,所以司马迁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禅让之下的势力威逼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韩非子在《说疑》中记载了尧、舜、禹禅让的真相,并且在战国《竹书》中也有相似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可见,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实际是势力威逼,这不过是描述权力斗争的和谐方式。

如果说黄帝将权力交给孙子颛顼高阳,是看中了高阳具有“圣德”,况且祖孙相承没有太多曲折。那么,颛顼帝高阳为何要将权力交给“族子”(侄子)帝喾高辛,而不是儿子穷蝉呢?

大概是因为高辛格外聪明,司马迁用了四个字“生而神灵”,这与黄帝有相似之处。此外,高辛在辅佐帝颛顼时能够,“顺天之义,知民之急”,顺应天意,呼应民声。而且实实在在地争取到天下人的支持,“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除了帝喾高辛的上述表现之外,大肆联姻应该也是继承帝位的关键。

在《五帝本纪》中,“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司马迁介绍帝喾高辛时,明确帝喾父子相承的传位方式,后因帝挚政绩不显被帝尧取代。这里不仅明确帝挚与帝尧并非一母同胞,还明确了这两位不是“正妃”!

在《殷本纪》中,“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周本纪》中,“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此处,周后稷之母“元妃”应该是“正妃”,而殷契之母“次妃”排位在第二。能够与不同氏族联姻,说明帝喾高辛势力非常强大。高辛大肆联姻扩张势力,或许是觊觎帝位蓄谋已久。

帝喾高辛正是由于拥有足够的实力,所以部落联盟最高权力才能“禅让”到他手中。

所以,五帝权力交接虽然是在家族内部进行,这也是背后实力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历史上赞美的“禅让”并非那么和谐。

五帝禅让权力交接的美谈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司马迁《五帝本纪》结尾来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本来还未悟透,岂料又缀述了一句,“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那些见识浅薄、孤陋寡闻,又不知道自己深入思考的人是不会理解的。每当读到此处,更加小心翼翼地琢磨司马迁的文中深意,甚至对自己所悟所想不断推到重来。

五帝为黄帝及其后世子孙,甚至夏、商、周的创建者也都可以追溯到了黄帝。司马迁构建的黄帝谱系,不仅将华夏族说成是黄帝子孙,还将中国的少数民族说成是黄帝子孙。而且秦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鲜等都是黄帝子孙。

这是为什么呢?

“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这个解释有谶纬神秘色彩,但重在道德教化,是西汉儒家利用和改造黄帝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正好呼应了刘邦出生时伴随的神秘天象。

“余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史记·五帝本纪》

为了增强说服力,司马迁承认参考翻阅了《春秋》、《国语》,书中所表述的《五帝德》、《帝系姓》应该是很明显了。所以,司马迁也没有做更深入的思考或者考究。其实,司马迁不仅认同《春秋》、《国语》史料记载,而且能够采用便是情感认同。

除了《春秋》、《国语》,相应书籍也有参考。“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聪明二字在《黄帝内经》中为登天)”,这句话应该是源自《黄帝内经》,虽略微改动但不影响史实——黄帝的英明。

“学者多称(赞扬)五帝,尚矣”,三皇五帝的事太久远了,而且能保存的文字资料又不多。但是,又不能不继续编撰,不然无法实现老爹交代的遗命。

司马迁除了以史料书籍为参考,缺失或者不足部分则是从民间故事补充而来。早年游历时,各地仍口口相传的故事也是很好的素材,毕竟口口相传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当然,无论是“禅让”,还是权力争夺,司马迁极力称赞五帝时代。毕竟五帝对于推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各地仍流传着对黄帝、尧、舜时代的美好怀念。司马迁自圆其说地编撰《史记·五帝本纪》,是我们发现司马迁的思想、历史观和治史方法很好样本。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关于汉景帝心胸狭隘,司马迁披露了太多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司马迁

    不可否认,“文景之治”为历史上封建社会第一次“盛世”。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就明确记录,“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没有大旱灾或大水灾,人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连边郡的粮仓都是满的,政府的库房里每年都能余下很多钱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 韩国在外蒙古发现李陵干尸:穿2千年多前中原服饰还一心想着大汉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李陵

    前几日,韩国的考古专家在外蒙古阿尔泰山发现了一座古墓,而且这具干尸看样子是2000多年前的样子,很多人猜测这是汉朝大将军李陵的墓穴,这具男士个头有170cm左右,而且身上穿的都是中原地区的衣物,周围还有其他的古墓不过都是游牧民族的墓。曾在汉朝时期匈奴侵犯中原厉害,于是常年被将发生战争,李陵将军就是其

  • 李陵的五千步卒就能和数万匈奴骑兵对抗许久,为何宋步兵做不到?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李陵

    这是用李陵的一场战斗,把大宋朝的步兵都秒杀了,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大宋朝给人的整体形象就是挨揍,无论是大辽,金,还是后来的蒙古,都把宋朝揍得鼻青脸肿,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咱们先看看汉武帝,他继位后整军经武,选拔能打仗的将领,目的就是彻底把匈奴揍趴下,汉武帝是立足于战,所以卫青,霍去病这些将领脱颖

  • 很多人知道寡不敌众而降的李陵,却不知道力战匈奴而死的韩延年

    历史人物编辑:品读史即标签:李陵

    李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身上的评价比较两极化。一些人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是很可耻的事情;而另一些人认为李陵以五千军队对抗八万匈奴大军,坚持作战到最后一刻,后来投降匈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司马迁就很同情李陵。总之关于李陵身上的争论很多。不过小编在下文要介绍另外一个人物,就是跟随李陵出征,最后却战死的校尉

  • 汉末丹阳兵,誉满天下实至名归!西汉李陵东汉袁术就是最好的证明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李陵

    汉朝的铁骑算是历史上最厉害的骑兵之一了,当时处在巅峰时期军事实力无比强大的匈奴,以擅骑擅射勇猛彪悍名震天下,汉人农耕文明在骑兵上相比于匈奴这些游牧民族有着根本性的劣势。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强大的匈奴骑兵却被大汉铁骑常常以少胜多打得经常大败,直接将巅峰的匈奴彻底打残了,只能龟缩在漠北之地苟延残喘,或者

  • 在李陵被迫投降匈奴后,没想到繁衍出一个种族,还要和唐太宗认亲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李陵

    李陵是李广之孙,李当户的遗腹子,李广也算是出生将门世家,他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故而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到李广时期,因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当时汉文帝还说过“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 汉李陵以五千步兵对八万骑兵,激战八天八夜,如此强悍为何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重读标签:李陵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嫡长孙,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继承了他祖父李广的善射和勇猛,所以,也深得汉武帝的喜爱。李陵以五千步兵血战匈奴八万骑兵八天八夜,最后被迫投降的经过大概是这个样子的。汉武帝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大军进攻匈奴,由于李陵不愿做这位“混混将军”的后勤

  • 为何史圣司马迁冒死也要给被匈奴俘虏的李陵将军求情?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李陵

    司马迁写《史记》写到一半时,李陵被俘,汉武帝刘彻大怒,他认为李陵应该自杀。汉武帝可是个视大臣性命如草芥的主,大臣们谄媚刘彻,也一致认为李陵应该自杀。刘彻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却性格耿直,不懂得趋炎附势,顺势说了刘彻不愿意听的话,他说,李陵爱兵如子,平时常以杀敌报国为最大志愿。如今不幸战败被俘,实在是

  • 李陵的悲剧命运,他为何全家被杀,又是怎样对待汉朝的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李陵

    人物志:李陵的悲剧命运李陵被俘后,汉武帝也有过片刻的清醒,但他采取的补救措施却异想天开: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接应李陵逃归——显然,在双方互不通气的情况下,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公孙敖当然无功而返,为了逃避惩罚,将听来的一则谣言告诉了汉武帝:“据俘虏交代:李陵已经叛国投敌,教单于兵

  • 从假投降到真投降,汉武帝做了什么,让李陵彻底伤透了心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重读标签:李陵

    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当时李广担任前将军主动请缨,不过他在漠北逛了一圈,却没有找到匈奴。爱好面子的他,在卫青追问责任之下,觉得没有脸面活下去了,于是就“自杀”了。当时李广可是一个很出名的将军,没想到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找到,阴沟里翻船,这让爱好面子的老李家人受不了,而自杀应该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