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让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的智慧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让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的智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观景说史V 访问量:3171 更新时间:2023/12/10 9:11:40

引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怀旧》

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就无比重要,如果没有粮食,人们就会挨饿,甚至会被饿死。古代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从来没有解决过粮食问题,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表面看上去是赵王使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才输掉了战争,其实这场战争输掉的根源,还是一个粮食问题。赵国的国力本来就没有秦国强,结果两个国家还爆发了这么大规模的战争,而且还打了这么久,战争后期赵国根本就扛不住,只想快速结束战争。

一、赈灾

大家试想一下,赵国的总人口一共才几百万,结果全国所有的青壮年还被送到了长平前线,这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而且每年还必须往前线送大量的粮食,国家根本就扛不住。其实战争打到那个局面,换谁都要输,廉颇也一样,当大营中的粮食吃完,而后方的粮食又没送过来时,就是兵败之日,只不过由赵括背了这个锅而已。从这个故事我们就能知道,粮食有多么的重要,国家兴亡皆系于此。下文就为大家带来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次宋朝爆发了天灾,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让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的智慧。

不管是怎样的时代,爆发天灾是一定要去赈灾的,原因有二点,首先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去拯救子民的生命,其次,如果不去赈灾将会导致很大的问题,比如李自成之所以能够造反,主要由于朝廷没赈灾,灾民为了吃饱肚子什么都敢做,于是就跟着他造反。但赈灾也要讲究一个方式方法,如果选择了正确的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宋朝有一次爆发了天灾,范仲淹向大家展示了什么叫做教科书式的赈灾。

二、范仲淹

不管是古代还是如今,一旦爆发了天灾,粮食价格必然会上涨,所以范仲淹此次的赈灾也遇到了这个问题。那时朝廷下发的赈灾钱粮还没有来,可百姓们已经没有粮食吃了,市面上的一些奸商趁机囤积粮食,一时间局面变得极差。其实当地是有粮食的,可是灾民由于没有钱,就只能饿肚子。范仲淹是当地的父母官,对于这些百姓是有义务的,所以解决此问题的担子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以我们如今的观点来看,最好的做法就是强行要求这些奸商把粮食给卖出去,可那时是宋朝,根本无法做这样的事情。范仲淹思考了很久后,终于想出了一个绝佳的法子,他并没有强令增加降价,反而放松了管制,让他们想卖多少价格,就卖多少,然后找到了当地的寺庙,说如今爆发了天灾,劳动力价格较低,正是修建寺庙的好时候。寺庙方丈一听是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了不少钱款,开始大兴土木。除了这些做法外,范仲淹还拉着当地乡绅去游山玩水,还举办了一场大型的赛龙舟比赛。

三、背后的秘密

那时很多官员并不理解范仲淹的做法,认为他这是罔顾受灾的百姓,于是就去弹劾他,好在皇帝也知道他的为人,并没有直接派人将其抓了,而是准备静观其变。一段时间后,让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局面出现了,本来应该不断上涨的粮价,却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灾民们都能买得起粮食。发生了这件事情后,皇帝就非常好奇,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就把范仲淹找了回来,开始询问这里面的故事。

面对皇帝的询问,范仲淹不卑不亢的回答道:其实当地受灾的情况并不重,只是由于焦虑的情绪才推高了粮价,当这些情绪消失后,一切就能恢复到正常。听完了这样的答复后,大家才明白了里面的秘密。当初范仲淹做完了这些措施后,当地呈现出了一副红火的现象,到处都是各种活动,还有很多部门在大兴土木,根本就不像受灾的样子。于是大家心中的焦虑渐渐消失了,不再疯狂的囤粮,价格也逐渐下降,后来随着外地粮食的进入,粮价就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结语:

范仲淹此次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他并没有只根据文书上的内容来制定策略,而是经过实地考察后,最终才制定出了合适的做法。如果他当初不知道本地其实不缺粮,就不会有这样的说法,而是会一切代价的筹措粮食,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也应从中吸取到经验,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先把情况了解清楚后,再做决定。

参考资料:

《怀旧》

《宋史》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清平乐》“承包”9年语文书!苏轼最多!范仲淹《岳阳楼记》难背!

    历史人物编辑:教育孩子方法分享标签:范仲淹

    《清平乐》开播之后,很多网友才意外发现这赵祯身边居然有那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有写从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认识了!而到了初中高中!我们依然躲不过被他们支配的恐惧!因为!我们必须得被他们写的文章!也就是我们9年义务教育语文书里面必备的古诗词和古文!如今有些人已经大学毕业了,看到这么多名人,依旧还是会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范仲淹

    导语:江山辈有才人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缺文人骚客或是良才将帅,无数种有趣的灵魂燃起了精彩的时光画卷,构建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廊。有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洒脱,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有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范仲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人是文武双全的,笔下可千言,还知兵善战。比如说曹操,武能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文还能写出短歌行和观沧海这样的好诗。而范仲淹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他的心里有国家,有民族,有百姓,世人

  • 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精彩的朋友圈!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范仲淹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国强兵弱”的局面,也预示着北宋未来被挨打的命运。然而,却在科学文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是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放时期,文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无论知识分子怎么作作,宋朝终其一朝,没有杀一个知识分子,可见宋朝文人地位之高。北宋有很多标签,发达的科

  • 荒年来临,范仲淹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这其中有那些门道呢?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在讲述范仲淹提高米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个故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讲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到寺庙抽签,来看他是否能当宰相,可是第一签的结果却是否。然后他便问第二个问题:那能否当一个医生?在传统士农工商阶级下,医生算是体制外的人,属于杂人,很少有人去尝试。问及缘由:范仲淹说,当不成宰相救济

  •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书展静夜标签:范仲淹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我们都知道,元朝和清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为何元朝仅仅90多年就灭亡了,而大清却延续了数百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元朝没有进行汉化,完全是以自己民族的落后方式来统治先进的中原大地,故此必然灭亡。相对来说,大清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

  • 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范仲淹,一个令人皇帝都头痛的家伙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范仲淹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是一个让疼头痛的刺头……(一)范仲淹年少的时候去算命,他问人家:“我能当宰相不?”对方直接回到:“没可能。”老范又问:“那我能当医生不?”对方还是回答:“没可能。”老范仰天长叹:“男子汉大丈

  • 范仲淹的这首千古名词,句句堪称经典,最后9个字惊艳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范仲淹

    古代大臣死后的谥号,可以反映出生前的作为,对于文臣来说,若能得到“文正”的追谥,绝对称得上最高荣誉。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谥号为“文正”的人并不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或许范仲淹文学功底略逊于苏东坡,但他为官期间取得的成绩,远在苏东坡之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是这

  •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历史人物编辑:执笔话史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且还被堪称一奇、一绝,为后世所歌颂,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原来文中的一切,都只是他内心之所想。文学和艺术讲究的是以心造境。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据考证,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竣工,请他作序,他还在别的地方玩呢。没去过岳阳楼而写《

  • 江浙一带发生严重饥荒,地方官范仲淹用此法,使杭州率先摆脱饥荒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范仲淹

    提到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了,里面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好多志士所追求的行为准则。范仲淹,他是北宁波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其26岁时一举考中了进士,后任参知政事,提出多项国家的改革政策。由于性格耿直,宁折不弯,受到朝廷许多官员的排挤,他所推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