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鸿讲古今史 访问量:3887 更新时间:2024/1/5 18:41:45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人是文武双全的,笔下可千言,还知兵善战。比如说曹操,武能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文还能写出短歌行和观沧海这样的好诗。而范仲淹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他的心里有国家,有民族,有百姓,世人对其也大多是这样的印象。但他曾经有次在百姓受灾时,却下了一个涨价的命令,这是为什么?

范仲淹,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出生。他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病逝,母亲只能抱着他改嫁,因此取名朱说(yu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得知家世,离开家,前往应天府求学。寒窗苦读十载,范仲淹对儒家经典的要义很是精通,也是这时,他立下了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他用朱说的名字成为了进士。从他当官开始,向来以刚正不阿的美名流传,后来改回了范仲淹的名字。天圣四年(1026)八月因母亲去世,辞官守丧过一段时间。在那段时间里,他住在南京应天府的附近,刚好晏殊也在,便邀请他去府学任职。在他在位期间,勤勉督学,书院的学风焕然一新,范仲淹的名声则更为响亮。

天圣六年十二月,被仁宗召回京城,但他为人太过正直,数次劝谏说百官不应该朝拜太后。又说,太后应该要还政给仁宗,这事一出,晏殊急忙劝他。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后来果然是被贬。范仲淹的大多人生都是在被贬去被召回的过程中度过的,他是只坚持对错,不论他人如何评论的人。也是因为太过直言,八九年间竟然三次被贬。

文能写文章与诗词,武他也能镇守边疆。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他曾经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去西边的边疆,改革军事制度。使得西北的战线固若金汤,让夏人不敢轻易进犯,还留下了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说法。他的心里是有国家、有百姓的。

皇祐元年(1049年),一大把年纪的他调任杭州。这一年,江浙一带发生了饥荒,百姓们都吃不上饭。一到饥荒,必有饿死的百姓,朝廷自然是要赈灾的。可就算是赈灾也还是不够百姓们的吃,这种时候,也是无良商家们大发国难财的时候。就拿杭州来说,米价竟然趁着天灾大涨,根据考证,一斗米就要一百二十文钱。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大多的人家都付不起。

范仲淹看了也心急,不过很快他就想到了办法,那就是下令涨价。这个举动令很多人的人不解,宋朝文臣咄咄逼人的本事想必许多人都在电视剧中见识过,其实那不过只展现了一点点。范仲淹的举动可以说是被骂得一无是处,但他依然坚持涨价,一段时间之后,灾民们却开始大夸范仲淹的好。说他是一个好官,这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想要米价下降,那就得米足够多。商人都追求利益,在范仲淹的涨价下,许多商人都认为杭州能大赚一笔。许多人都开始带着米来杭州卖,这可就中了范仲淹的“计”了。杭州的大米数量越来越多,巧的是,范仲淹这时又大力开仓放粮,百姓们自然不会去买他们的米。运回去不划算,商人们只能降价,所以杭州的米价很快就恢复。也因此,百姓对他大加夸赞,也很是感激他。

参考资料:《范文正公年谱》、《宋史》、《续资治通鉴》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精彩的朋友圈!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范仲淹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国强兵弱”的局面,也预示着北宋未来被挨打的命运。然而,却在科学文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是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放时期,文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无论知识分子怎么作作,宋朝终其一朝,没有杀一个知识分子,可见宋朝文人地位之高。北宋有很多标签,发达的科

  • 荒年来临,范仲淹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这其中有那些门道呢?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在讲述范仲淹提高米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个故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讲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到寺庙抽签,来看他是否能当宰相,可是第一签的结果却是否。然后他便问第二个问题:那能否当一个医生?在传统士农工商阶级下,医生算是体制外的人,属于杂人,很少有人去尝试。问及缘由:范仲淹说,当不成宰相救济

  •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书展静夜标签:范仲淹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我们都知道,元朝和清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为何元朝仅仅90多年就灭亡了,而大清却延续了数百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元朝没有进行汉化,完全是以自己民族的落后方式来统治先进的中原大地,故此必然灭亡。相对来说,大清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

  • 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范仲淹,一个令人皇帝都头痛的家伙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范仲淹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是一个让疼头痛的刺头……(一)范仲淹年少的时候去算命,他问人家:“我能当宰相不?”对方直接回到:“没可能。”老范又问:“那我能当医生不?”对方还是回答:“没可能。”老范仰天长叹:“男子汉大丈

  • 范仲淹的这首千古名词,句句堪称经典,最后9个字惊艳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范仲淹

    古代大臣死后的谥号,可以反映出生前的作为,对于文臣来说,若能得到“文正”的追谥,绝对称得上最高荣誉。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谥号为“文正”的人并不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或许范仲淹文学功底略逊于苏东坡,但他为官期间取得的成绩,远在苏东坡之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是这

  •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历史人物编辑:执笔话史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且还被堪称一奇、一绝,为后世所歌颂,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原来文中的一切,都只是他内心之所想。文学和艺术讲究的是以心造境。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据考证,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竣工,请他作序,他还在别的地方玩呢。没去过岳阳楼而写《

  • 江浙一带发生严重饥荒,地方官范仲淹用此法,使杭州率先摆脱饥荒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范仲淹

    提到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了,里面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好多志士所追求的行为准则。范仲淹,他是北宁波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其26岁时一举考中了进士,后任参知政事,提出多项国家的改革政策。由于性格耿直,宁折不弯,受到朝廷许多官员的排挤,他所推行的

  • 《朋党论》——欧阳修的无心之过,却实实在在地扳倒了范仲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博主标签:范仲淹

    每每回首历史的时候,“变法”始终都是绕不过的一个梗。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它贯穿了每一个封建王朝,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变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变法的推动者,结局往往也令人唏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人物,也是以推行“新政”闻名于世的范仲淹第一次认识范仲淹,可能就是初中的那篇《岳阳楼记》,一句“先天

  • 民间出身的四大阎王,范仲淹、包拯上榜,还有一位超级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范仲淹

    人活着的有天皇老子管着,人死了自然也有阎王爷管着,天皇老子是在天上,人人都想做,可这阎王爷谁去做呢?相传,历史上好多有能力的名将,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力过强,老百姓们把他们传的很神,说他们死了以后就变成了阎王。这种说法可不可信小编不知道,重要的是看你信不信。中国那么长的历史,那么多名将,所以死了以后

  • 大灾荒时,范仲淹明明下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这是范仲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他面对灾情并不是简单的简省节用,省出钱来赈济灾民,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兴土木,宴饮游乐的办法。看似荒唐,实则有效。在饥荒年代,谁都没饭吃,如果能给口饭吃,就有人愿意给别人当雇工。这时候,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