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聪明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聪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吕晶晶 访问量:4416 更新时间:2024/2/20 4:16:37

导语:江山辈有才人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缺文人骚客或是良才将帅,无数种有趣的灵魂燃起了精彩的时光画卷,构建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廊。

有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洒脱,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有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忧民。

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得知后下令:继续涨价。

范仲淹的胸襟无疑是十分宽广的,他的心中有家国有百姓,有大我有无私。然而也是这位写下“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的诗人却在灾患之时亲口下令使米粮涨价的命令,这个确实让人十分费解并且大吃一惊。

范仲淹是想“置之死地而后生”。范仲淹拖着老弱的身躯前往了灾区现场,看到灾民们为不断攀升的米价而忧心,他决心解决这种恶意抬高米价的行为。范仲淹焦虑之余聪慧的他很快便想到了办法,就是顺着奸商想要发横财挣国难钱的想法而制定的,便下令提高米价。

决策刚出来的时候范仲淹确实受到了许多非议和质疑,但是他态度坚决,一定要推行这项政策,命令便力排众议地实施了下去。结果也确实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政策刚颁布下去的时候粮商都高兴坏了,一个赛一个的提高价格,有了法律的支持更是大着胆子的涨价。

没想到的是价格上去了不但没有获得更高的利润反而生意越来越惨淡。然而这一切都在范仲淹的预料之内。接下来的便是商人们纷纷降价以招揽客人。其实这是一个传导的过程,只有供不应求时,物价才会一直攀升,当供大于求时,物价自然下跌。

范仲淹是北宋初期的文人,政治家。自小便聪慧好学,但是他的身世却很凄惨,两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只能带着尚在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他含泪改嫁以维持生计。

渐渐长大之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便离家出去求学,好学的他十分喜爱儒家文化并且做了十分深入的研读和了解。也是因为这样子儒家的思想便也渐渐深入他的骨髓,深深刻进他的思想以及为人处世之中。

范仲淹自小便一直恪守刚直正义的秉性,并且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便树立了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这种美好的品行在他考中进士之后就显露出来,与他同事的人都对他的品行赞叹不已。

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是后来由于母亲去世范仲淹回家守孝,临近南京应天府,时逢晏殊邀请他去应天府办公,范仲淹欣然前往,令人惊喜的是范仲淹上任后不仅工作十分认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为范仲淹的工作能力极强,制定的规章制度令整个应天府书院学习的学风更为浓厚,一切工作都井井有条,这时候他的能力与才情才被更多的人知道和认可。

然而太过严正的性格在官场中只能愈加的困顿难行,范仲淹一生被贬官了许多次,皆是因为他刚正廉洁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并且坚持自己想法不动摇的性格。与他交好的纷纷劝说他不要如此直言不讳,范仲淹没有听取朋友的劝告,结果就是惹恼了一众人后又遭贬谪。

范仲淹此人不仅有文才更有武略。文赋诗作画不在话下,遇上军事上的事他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无用书生,令众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做得也十分出彩。

结语: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时他出使边疆,根据实际情况对边疆制定了制度调整改革创新,使本来就比较危患的边防地带得到了有效的管理,敌人不敢轻易侵犯。

屡次遭到贬谪对于范仲淹如此大才来说确实是十分可惜的,因为他的心中不仅有才气,更有为国为民的爱国之心,他为官时是一位勤政廉洁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他为人时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永恒的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令后人赞叹。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范仲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人是文武双全的,笔下可千言,还知兵善战。比如说曹操,武能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文还能写出短歌行和观沧海这样的好诗。而范仲淹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他的心里有国家,有民族,有百姓,世人

  • 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精彩的朋友圈!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范仲淹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国强兵弱”的局面,也预示着北宋未来被挨打的命运。然而,却在科学文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是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放时期,文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无论知识分子怎么作作,宋朝终其一朝,没有杀一个知识分子,可见宋朝文人地位之高。北宋有很多标签,发达的科

  • 荒年来临,范仲淹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这其中有那些门道呢?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在讲述范仲淹提高米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个故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讲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到寺庙抽签,来看他是否能当宰相,可是第一签的结果却是否。然后他便问第二个问题:那能否当一个医生?在传统士农工商阶级下,医生算是体制外的人,属于杂人,很少有人去尝试。问及缘由:范仲淹说,当不成宰相救济

  •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书展静夜标签:范仲淹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我们都知道,元朝和清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为何元朝仅仅90多年就灭亡了,而大清却延续了数百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元朝没有进行汉化,完全是以自己民族的落后方式来统治先进的中原大地,故此必然灭亡。相对来说,大清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

  • 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范仲淹,一个令人皇帝都头痛的家伙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范仲淹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是一个让疼头痛的刺头……(一)范仲淹年少的时候去算命,他问人家:“我能当宰相不?”对方直接回到:“没可能。”老范又问:“那我能当医生不?”对方还是回答:“没可能。”老范仰天长叹:“男子汉大丈

  • 范仲淹的这首千古名词,句句堪称经典,最后9个字惊艳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范仲淹

    古代大臣死后的谥号,可以反映出生前的作为,对于文臣来说,若能得到“文正”的追谥,绝对称得上最高荣誉。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谥号为“文正”的人并不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或许范仲淹文学功底略逊于苏东坡,但他为官期间取得的成绩,远在苏东坡之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是这

  •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历史人物编辑:执笔话史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且还被堪称一奇、一绝,为后世所歌颂,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原来文中的一切,都只是他内心之所想。文学和艺术讲究的是以心造境。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据考证,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竣工,请他作序,他还在别的地方玩呢。没去过岳阳楼而写《

  • 江浙一带发生严重饥荒,地方官范仲淹用此法,使杭州率先摆脱饥荒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范仲淹

    提到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了,里面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好多志士所追求的行为准则。范仲淹,他是北宁波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其26岁时一举考中了进士,后任参知政事,提出多项国家的改革政策。由于性格耿直,宁折不弯,受到朝廷许多官员的排挤,他所推行的

  • 《朋党论》——欧阳修的无心之过,却实实在在地扳倒了范仲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博主标签:范仲淹

    每每回首历史的时候,“变法”始终都是绕不过的一个梗。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它贯穿了每一个封建王朝,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变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变法的推动者,结局往往也令人唏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人物,也是以推行“新政”闻名于世的范仲淹第一次认识范仲淹,可能就是初中的那篇《岳阳楼记》,一句“先天

  • 民间出身的四大阎王,范仲淹、包拯上榜,还有一位超级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范仲淹

    人活着的有天皇老子管着,人死了自然也有阎王爷管着,天皇老子是在天上,人人都想做,可这阎王爷谁去做呢?相传,历史上好多有能力的名将,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力过强,老百姓们把他们传的很神,说他们死了以后就变成了阎王。这种说法可不可信小编不知道,重要的是看你信不信。中国那么长的历史,那么多名将,所以死了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