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不是白起王翦而是司马错?

秦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不是白起王翦而是司马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电工与机械维修 访问量:3408 更新时间:2024/1/1 1:35:42

如果投票给秦国第一名将,王健的心机和白起的战神本色无疑会高分不少。他是谋略大师,帮助秦统一了国家。

谁是秦国第一将军?估计是候选人太多了,估计白起和王渐得票不少。

更不用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灭楚和平赵王翦,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至于白起,他可是古今第一杀手。年)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百余年间,秦军斩杀敌军130万余人,仅白起一人就杀敌92万。

即便如此,我们要投秦国第一将,还是要投给被遗忘的那个:司马错!比起王健的心机和白起的战神本色,司马错并不耀眼,在沙场上的战斗也非同一般。其所长,却是一位战略家,奠定天下一统的“浮河攻楚”就是他的手笔。

向东还是向南?

虽然战国七雄是秦统一的,但论综合国力,我们还是依附于楚国。

楚国以三高一低着称。三高是人口多、面积大、GDP高,一低是统治集团智商低。在疆域最广的时候,楚国的国土相当于今天的11个行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制作编钟和创作小曲很容易。不幸的是,没有军事和政治人才。仅有的少数如吴起,还是技术移民。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几番征战,楚国除了最英明的庄王在位时一战告捷外,战败殆尽。

秦国变法后,楚国更加不堪一击。楚国君主智商低下。在他的掌中,先是被骗与齐国断交,得知上当后,怒伐秦国,被活活打死。最后,他被秦国以协会为幌子扣为人质,无故死亡。

楚国家族虽有钱,但也禁不住这么折腾,最后还是出现了没落的迹象。后世诸王虽不如怀王,但也不愿上进,步步毁掉大好河山。当然,秦这么玩太伤RP了,所以才有了“秦暴政”这样的说法,也有“楚虽三家,亡秦必楚”的毒誓。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起义,打的旗号是“张楚”。项羽破釜沉舟,杀了二十万秦兵。

秦国灭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公元前318年,楚怀王率领第一次联合会盟,使秦国意识到必须全力对付楚国。经过公元前313年的蓝田之战、公元前302年的重丘之战、公元前300年的项城之战,基本上让楚国恢复了原状,灭楚的时机已经接近成熟,但也存在争议在秦国对于从何下手,直到一次偶然的事件帮助秦国做出了决定。

当时,占据四川盆地的蜀国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大国。蜀王分封汉中给弟弟居侯。没想到,巨厚竟然结交了宿敌巴。蜀王大怒,派兵讨伐。求助,秦惠文王早就想取蜀,却因与韩国作战而犹豫不决。

舌战张译

攻打韩国还是取蜀,表面上看只是命令问题,实际上关系到秦国的整体战略。这个时候,通常是张仪第一个开口。

张仪是连横谋略的始作俑者。他长期在楚国游玩,后来去了魏国。他是典型的政治家,历来强调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所以主张先打韩国,而且还滔滔不绝地讲道理。

他的理论仍然是战略家的套路。说起指点江山,极具传染性,但可行性却颇为值得怀疑。

“应与魏、楚结盟,出兵三川,堵住元山、风石山关口,阻断屯留交通,断绝魏与南阳的联系,再攻打新城、益阳,兵将逼近洛阳,名存实亡的周天子肯定被吓破了胆,交出传国玉玺,秦国就可以胁迫天子统领诸侯,实现霸业。

张仪越说越兴奋,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自己手中。末了,他淡淡地补充道:“至于蜀国,一个贫瘠的小国,处在一个角落里,费尽心思,动员百姓攻打它,未必会有收获。”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张仪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五霸时代,没有与时俱进。秦国已经统一了,他怎么还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呢?白抢皇上,这可是臭名昭著的!秦军出函谷关东进,决胜中原是大势所趋,而深入深山,从险路与三晋厮杀,则是痴人之策。这一计谋也暴露了张仪的私心。他罢免魏丞相,主要是因为政敌公孙衍的阴谋。以张仪的性格,不会吃这样的亏,硬要东迁。

张仪的胡说八道惹恼了司马错队长,他立即站出来反驳。在秦国将帅中,司马错一向低调,名气不如帅气的白起,但也有人认为他是秦国最好的军事家(没有之一)。司马错的主张很明确,取蜀是重中之重。

司马误以为秦要统一天下,版图扩张,财富增加,仁政施行,这三样东西缺一不可。当然,我们必须从最简单的扩展开始。蜀国虽然富庶,疆土辽阔,却是野蛮国家,地处偏远边陲。以秦国的实力,如鱼得水,其他国家也不会干涉。否则,东进必然招致六国联手抵抗。拿下蜀国,不仅扩大了版图,还获得了财富,一石二鸟。

这分析的入木三分,大臣们连连点头。然而,这只是司马错大战略的第一步。得蜀后,占领胜地上游,再收巴蜀兵,造大船浮于江上攻楚,必胜。楚国灭了,天下就可以平定了。司马错的谋略清晰可行,不像张仪有那么多谋略陈词滥调。秦惠文王听后一拍大腿,立马采纳,并任命张仪和司马错一同率领出征。

可以负责任的说,如果没有司马错的打算,秦国至少还需要五十年的时间才能统一天下。东线,秦国打了二十、三十年。白起今天斩杀十万,明天斩杀二十万,打不过三晋,换个二流武将,有时候打不过赵国。

司马错执意取蜀,还有一个深意,是张仪、白起乃至很多后人都没有弄明白的。秦国之所以立于不败之地,源于高得吓人的军功赏赐:

1、普通士兵斩首一名士兵,授予贵族爵位,可得田地一公顷,房屋九亩,奴隶一名;

2、斩杀士兵的军官也可以晋升为五十石军官;

3.斩杀两名士兵的军官可以晋升为百石军官;

4.凡击杀5个以上敌人,即可获得5个家族的奴隶供职。

近100年来,秦军歼敌达130万人,平均每年歼敌13265人,相当于每天37人。如果这些赏赐全部兑现,那么秦国将会增加数量惊人的地主和奴隶,这对于这个国家来说简直是吃不消,更何况关中平原的农业潜力已经被榨取到了极限。如果没有新资源的注入,秦国的战争机器迟早要停下来。

取蜀、安蜀

不过,蜀道之艰是人尽皆知的,秦国要想顺利入蜀也难免有些小计谋。

古蜀国是历史上最神秘的国家之一。李白《蜀道难》“参从与玉符,开国何其茫然”讲的就是这个国家。蜀国开国君主杜预,号称王帝,半人半神,睿智豁达,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杜预按照、舜、禹的惯例,将皇位让给了别陵。这里是蜀帝聪国。别陵死后,历代蜀王都废了。秦惠文王看准了机会,下令凿了五头石牛,在每头牛的屁股后面分别放了一堆黄金。秦惠文王一听,马上派人去讨要,秦惠文王爽快地答应了,于是蜀王召来有名的五壮士挖山开路迎接石牛。这就是“五鼎开山”的典故。南过棋盘岭入川,过朝天驿,直达天仙剑门关,后世称为石牛道。

可惜道清,石牛不运。没脑子的蜀王让秦国想办法。“好心”的秦答应再送五位美人。山崩上,壮汉和美女都死了。

这个传说只能当故事来读,但石牛路一开,秦军就来了。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张仪、杜维摩从石牛路进入四川。一战蜀军大败,蜀王逃往乌印。蜀军实在是无能。葭萌天险。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三流大将霍军以百人守城一年多。蜀军争强好胜。放个半年不是问题。

葭萌关一破,蜀国实际上灭亡了,司马错干脆把巴、莒一起灭了。秦惠文王贬蜀国为侯,封宗亲王同为蜀侯,陈庄为蜀丞相。不料,公元前310年,陈庄突然反秦。好在司马错及时杀了他,平息了叛乱,蜀地彻底平定。

蜀要成为秦统一天下的后勤基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是重中之重。从公元前316年开始,秦叔寿张若主持这项工作长达40年。四川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张若迁关中一万余户,迁居川中。他还按照咸阳的规格修建了成都城,分为大城和少城。张若、司马错、张仪亲自督建。

此外,郫城、临邛等地也建起新城。邳城方圆七里,临邛方圆六里。三市合一,保川中安全。丝织、炼铁、盐煮是四川的经济命脉。张若设立了专门从事丝织的组织——锦官,即后来的锦里名。现在已成为成都著名的小吃街。街,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走一走。

煮盐是张若最头疼的事情。蜀国本来盛产盐井。《论衡》说“西川盐井泉深”,但早在秦入蜀之前,楚国就侵占了清江、伏牛等盐泉。巴国灭亡后,楚军夺取了临江以东的盐泉。秦国虽得蜀地,但百姓缺盐,政局不稳。

影都御怒黯然收

司马错的大计终于告一段落。这一次,秦国从三个战略方向对楚国发起进攻。在统一指挥下,西路军翻越大巴山,从巫峡入占西陵,切断楚国与长江的联系;迂回。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陇西、巴蜀十万大军,乘大船万余艘,运载稻谷600万石斛顺抚水而下。公元前279年,秦赵在渑池相遇,蔺相如为赵国赢得了足够的面子,而秦国稳住了这个强敌,才全力对付楚国。白起的北路军势如破竹,大破楚军数十万,占领燕、邓、西陵等地,不战而攻取楚都郢城,楚庆襄王逃走到陈地。

秦国夺蜀不过三十年,却能积蓄粮谷,出动十万大军,可见夺蜀之意义。以至于主张东进的张仪后来向楚王吹嘘说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舟载兵,一舟载五十人,载三月粮,浮于水。它每天行驶三百多英里。守关震之,遂从界东守城,贵州中部、吴郡非王之所有。秦居甲出武关,南攻,北断。秦兵攻楚,三个月内自危,楚国半年内等诸侯救。

公元前277年,做好万全准备的张若向楚国发起了致命一击。他的目标是夺回被占领的燕泉。当时,四川的盐源、延边和云南的华坪、永胜、宁蒗并称“左”,金沙江对岸的丽江、大姚、姚安称“江南”。秦朝将此两地攻陷,并入先攻陷的黔中县。秦国调张若为黔中郡守,蜀卫一职则交给了水利专家李冰。

楚国不能守城,不能再战。它失去了所有的土地,只好将上庸、汉水以北的土地割让给秦国,迁都陈国以躲得远远的。

至此,司马错那场夺巴蜀、伐楚于涪江的博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不可逆转。

人们常常无法忘记长平血战的伟大胜利。事实上,那种战略决战是非常危险的。有几十万人,但李牧带回守边大军后,还是两次击败了所向披靡的秦军,可见秦国想要在战场上压倒赵国并非易事。为万世打下基础要明智得多。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大秦赋》细节神还原,秦箭演技好燃,王翦好像兵马俑穿越

    历史人物编辑:脚踩风火轮标签:王翦

    《大秦赋》一开播,就掀起了追剧热潮,因为好久都没有新出这样一部正经的历史剧了,好多细节,简直是神还原,让人一口气,看了六集,都是不带快进的。尤其是赵国骑兵胡服骑射风格的环节,演绎得好是真切,他们面对顽强抵抗,并且阵型整齐的秦兵,并没有贸然冲锋,而是散开射箭,以此来慢慢消耗秦军力量。秦箭演技好燃,即使

  • 战国名将王翦向朝廷大肆索要财物秦王却毫无怒气

    历史人物编辑:不会动的汽车标签:王翦

    名将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今属陕西富平东北)人,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为秦国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与白起、李牧、廉颇等名将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出身贵族,他是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十八世孙,功成名就之后,隐居家乡,成为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的始祖。少年时代的王翦就表现出过人

  • 秦王扫六合的最大功臣,一代名将王翦的人生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王翦

    引言:一个王朝的开创,特别是一个划时代的王朝的开创,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而且还需要学会控制和利用这些机会,才可能会成功。在秦国六代秦国君主的共同努力下,在无数的秦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下,秦国最终升华为秦朝。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拥有一位善于用

  • 王翦和李牧谁更厉害?答案出乎意料,一代战神名不虚传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翦

    春秋战国 群雄割据,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的猛将,《大秦帝国》系列,也为观众们呈现了名将的事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了,他们分别是白起 廉颇 李牧 王翦,这四个人两个是秦国,两个归赵国所有,这也是赵国能够与秦国相抗的原因,其中白起可以说是战功赫赫,更是设下妙计水淹郢都,之后打破赵魏

  • 王翦同样功高震主,为什么能摆脱韩信那样的命运,安然终老?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王翦

    历史上总喜爱开演鸟尽弓藏的戏。殊不知本来是在同一时期里,秦朝将军王翦在灭了五国,荣誉鼎盛的状况下却可以独善其身,舒适安逸的终老,这取决于他为人处世的心态。相比白起硬汉的风格而言,王翦在处世层面要圆润得多,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军事上精确领兵,政冶上面耍手段用方式。他的待人之道更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王翦

  • 王翦才是秦始皇的嫡系,统一天下王氏父子功劳卓著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王翦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战国四大名将,除了王翦之外,其余均不得善终。白起虽战功卓著却被秦昭王赐死,无奈自杀谢世;廉颇受赵王猜忌而外逃,郁郁而终,客死他乡;李牧因郭开挑拨离间,而被赵王杀害。王翦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得以善终,明显不同于与之并称其他三位战国名将。“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

  • 王翦感觉自己功高盖主,主动要求解甲归田,没曾想被秦始皇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王翦

    从自从有皇权开始,皇帝肯定是整个国家大权的首要掌控者,其次的权利被依次分给下面的大臣。这些有了权利的臣子就组成了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运行管理体系,所以权利的分封也算是更好的管理国家。但是,权利再大,功绩再高的臣子都高不过皇帝,可皇帝肯定会对他产生防备,甚至杀心。历史上有一句话形容皇帝身边的人,“伴

  • 王翦为何能够全身而退,他太了解秦始皇嬴政的性格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有跟其它三人不同的经历,这个经历为他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廉颇、白起和李牧是靠个人能力横扫天下,嬴得声名的话,那王翦纯粹就是依靠与嬴政的私人关系谋取了一官半职,从而做到了公私兼顾,名扬天下。首先,王翦的成功,是伴随秦始皇嬴政成长进步分不开的。史书上记载,王翦也算得出身

  • 王翦功高震主却安然退隐,可谓是智商情商超绝

    历史人物编辑:小航说美食标签:王翦

    《过秦论》中写到六王毕,四海一是秦奋六世之余烈取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谁的功劳最大呢?毫无疑问是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详,史记中记载他是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将军。王翦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呢。横扫三晋,计杀李牧公元前236年,除掉了吕不韦和嫪毐后的秦王政开

  • 王翦:功高震主,挫败燕国之后选择急流勇退,是嬴政威逼利诱吗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翦

    文/四季文史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潜在的规律,历史上那些皇帝们与开国功臣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悄悄地发生着质变,是什么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帮忙上位的那些皇帝,当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起自己身边的臣子们,并且疑心是与日俱增,所以后来所发生的种种,看似偶然实则是有意为之的事情。无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