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平的一个离间计,就让项羽和范增分道扬镳,这是为什么呢?

陈平的一个离间计,就让项羽和范增分道扬镳,这是为什么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趣评读史 访问量:4498 更新时间:2024/2/8 6:55:53

自古以来,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需要掌握很多东西,并且可以克服自身欲望之人,一个人的能力在很多时候,与性格有很大关系,要是性格缺陷太严重,即使能力再强,也可能最终一事无成。

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十分多,比如项羽就是因为性格原因,最终导致失败,而陈平则是因为性格以及谋略,能够得以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善终。可以说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规律与哲理。

为什么说陈平厉害呢?我们简单来看一下陈平是如何离间范增与项羽之间关系的,单纯凭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足以看出陈平与项羽性格的不一样,也正是这种性格,决定了两人命运的不一样。

陈平离间范增与项羽

项羽与亚父范增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一开始还是不错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发生这些变化的罪魁祸首,不得不提到陈平这个家伙。

刘邦与项羽的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荥阳之战中,刘邦因为粮草不足,实在难以维持下去,这个时候刘邦无奈只能找项羽求和,一向看不上刘邦的项羽,看到刘邦求和自然也就要答应了,可是范增觉得这是除掉刘邦的大好时机,不能答应求和,要继续挫伤刘邦才是上策。

因为这个意见分歧,刘邦与范增之间产生了隔阂,也就在这个时间点上,陈平察觉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于是就向刘邦提出一个妙计来离间项羽和范增,这个计谋看起来实际上十分低级,可最终却真的达到了目的。

陈平的计策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找刘邦要了4万的活动经费,买通项羽旗下的一些士兵,叫他们大肆宣传说范增、钟离昧和龙苴想要去投奔刘邦出卖项羽。也许一两个人说还无所谓,说的人多了项羽也就开始认真起来,觉得范增可能真的有这种想法。

紧接着,陈平趁热打铁,继续下一个步骤,当项羽的使者去到刘邦那里时,陈平准备了好酒好菜,正要吃饭之际,陈平突然说:“欢迎亚父的使者前来我们这里。”项羽的使者听到这句话,一脸蒙圈,连忙解释道:“我是项王派来的使者,而不是亚父。”

听使者这样说完,陈平立即摆脸色,并且叫人把好酒好菜都撤走,拿上来一些残羹剩饭招待使者,陈平在一旁理都不理使者。这个使者生气直接离开,回去禀报项羽:“亚父一定是与刘邦有染,我去到刘邦那里,一开始他们以为我是亚父派去的使者,就大鱼大肉招待我,我一说是项王您的使者,他们就把大鱼大肉拿走,换成残羹剩饭。”

项羽一听居然有这种事情,明显是范增已经和刘邦有染,自己要是再不警觉一点,恐怕自己就危险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段精彩的离间计是这样描述的:

(项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从此之后,项羽在谈论重要事情的时候,都刻意回避范增,担心被范增知道,而范增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明白项羽已经对自己产生怀疑,范增明白项羽的性格,跟他解释毫无用处,于是请辞回家养老去了,项羽听说后没有丝毫挽留,范增悲伤离去。

自此之后,项羽彻底失去能够跟自己说真话出主意之人了,这也就意味着,项羽距离失败已经越来越近。原本十分低级的一个离间计,很容易就能发现,为何项羽还会上当呢?实际上这就跟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

项羽怀疑范增的深层次原因

其实项羽和范增之间,早就开始有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项羽的骄傲和范增的过分管束,作为一个领导,项羽是十分骄傲的,而范增自己觉得是项羽的亚父,就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臣子的本质。

两人的关系从鸿门宴上就可以充分看出来,在《史记》中记载了鸿门宴中的一个细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多次提醒项羽要把刘邦杀掉,可是项羽就是不按照范增的指示去做,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就是两人之间的问题所在,范增觉得自己就是项羽的长辈,甚至真的把自己当做一个父亲来对待项羽,而项羽作为一个老大,总觉得范增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权威,所以范增叫他做的事情,他偏偏就是不做,就像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一样,总喜欢与父母对着干,关键项羽的这个长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只是一个亚父,本质上还是项羽的一个臣子而已。

范增明白项羽的缺点,拼命想要去改变项羽,这种改变在鸿门宴中也是最佳体现,鸿门宴结束后,项羽放走了刘邦,范增十分生气,《史记》中记载到范增当场骂项羽:“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作为一个臣子,居然敢这样跟自己的领导说话,明显就是对项羽的不敬,项羽也就是在这些事情之后,对范增越来越不满,一直想要找一个机会收拾范增,但是又碍于情面不好动手,陈平的离间计,表面上是在离间项羽和范增,实际上就是给了项羽一个开除范增的机会和理由而已罢了。

项羽并非傻到看不出陈平的离间计,只是他刚好需要这个机会,于是将计就计,弄走了范增,也弄走了自己的江山,可以说项羽就这样把自己给玩完了,不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鼠目寸光。

陈平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能够想出那个离间之计,而是在于陈平能够从一些细节中去洞察到项羽与范增之间微妙的关系,正是这种特殊的观察能力,让陈平在后来的人生中,总能化险为夷。

结语

人生就是这样,到处充满了各种挑战,我们只有不断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才能够最终走出困境,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要是盲目自大,可能一开始拥有一手好牌,最后也会被自己给打得稀烂!

这个故事在《史记》中还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历史很多时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可以说历史就是古人生活的再现,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明白更多道理。

关于陈平的更多政治手腕以及谋略计策,在《史记》中还有更多详细记载,鲁迅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说:读史记,成大器!

《史记》确实让人获益良多,既能了解历史,也能学习书中的处事能力,甚至是从政经略以及安身立命之能。

所以我推荐大家一定要读一读《史记》,一生哪怕只读一遍,也会让你受益匪浅。

如果你想学习,我给你推荐这套白话文与原文对照的《史记》,一共6册,原价298元,现在参加“好书活动”,只要58元即可拥有,减去邮费就是8元一本,不到一杯奶茶的投入,就可以让你看到古代多少精彩故事与哲学,欢迎点击右下方【购买】或下方链接购买即可!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标签: 范增

更多文章

  • 范增为何给历史留下的不是足智多谋,而是一个被项羽抛弃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巢湖(今安徽巢湖市亚父)人。《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

  • 深度分析范增对于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太空科技芯发现标签:范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楠猫编辑|楠猫前言范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谋士,也是项羽的老师,做为项羽的指导老师,范增在项羽成为西楚霸王的奋斗中有哪些贡献?范增帮助项羽消除心理障碍范增被项羽尊称为自己的亚父,也可

  • 范增出走:老朽的赤胆忠心你不领情,项王请好自为之

    历史人物编辑:三秋文史阁标签:范增

    夏季,四月,楚军在荥阳围攻汉军,形势紧急。刘邦向项羽请求议和,将荥阳西面的地区划归汉国。但范增却劝项羽火速攻打荥阳,刘邦为此忧心忡忡。项羽已经怀疑上钟离眜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虚实。刘邦备下丰盛的酒宴,命人端进。见到项羽的使者,刘邦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 范增虽多次为项羽献策但并未提出纵览全局的谋划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范增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给范增单独列传,其事迹大多见书于《项羽本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各路英豪群雄并起,尤其是原楚国故地,反秦义士风起云涌,如过江之鲫。老谋深算的范增静观时局,不为所动。稍后项梁率军渡过长江,一路攻城略地,先后收编了陈婴、英布、蒲将军等众多义军,人数发展到八万人,成为陈县以西,

  • “楚汉之争”项羽战败后自刎,如果当初听范增的话,结局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范增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我国古代经常发生战争,就算没有任何理由双方也能开战,胜利一方不仅可以一战成名,还能获得对方的领土,受苦的当属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贪欲乃人类

  • 范增的悲剧:项羽杀了此人,他就该退隐江湖了

    历史人物编辑:阡陌君标签:范增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王安石《范增二首》其一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楚国王室后裔、一个放羊的孩子熊心被义军首领项梁尊为楚怀王,这是项梁的军师范增的建议。王安石在诗中认为,只要义军吊民伐罪,就能得人心,没必要立楚怀王。但那个时代离战国不远,秦朝摇摇欲坠

  • 鸿门宴,范增为何要项庄舞剑,不埋伏刀斧手杀刘邦?苏轼说出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范增

    “刀斧手”和“摔杯为号”,常常在古装剧中出现。实际上,古代很多历史人物确实常常采取埋伏刀斧手、然后“摔杯为号”的做法,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达到夺权、或者扫平对手的目的。具体可以参考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孙权、周瑜都干过这事。这种表面其乐融融、实际暗藏杀机的宴会有个专属的历史名词:鸿门宴。而“鸿门宴

  • 周公是怎么处理流言蜚语的?和范增相比,高下立判

    历史人物编辑:可本美食日记标签:范增

    周武王驾崩后,由他的儿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就由周公旦代理朝政。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周公的几个兄弟的不满,尤其是蔡叔和管叔。他们在封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要谋权篡位。谣言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很多人都对周公产生了怀疑,周成王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局面,周公波澜不惊,他首先去找德高望

  •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放走范增,不进行挽留?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范增

    在楚汉争霸过程中,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为什么却成了最后的失败者?在前期的时候,他明明就很厉害,并且很勇猛,排除外界的因素,个人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也就是项羽,他本身就有缺点,这个缺点最后导致了他的失败,项羽的眼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甚至可以说眼界短浅,鼠目寸光,他看事情只会看到事情表面

  • “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范增

    题/“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文/唐晋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作为楚军帐下唯一的智囊,单论为人操持的话,范增还是有所可夸的——坚持。楚汉相争期间有无数的将臣谋士叛离项羽而去,唯独范增一人即便不侍从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