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增为何给历史留下的不是足智多谋,而是一个被项羽抛弃的人?

范增为何给历史留下的不是足智多谋,而是一个被项羽抛弃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柠重 访问量:1629 更新时间:2023/12/23 16:10:49

范增:(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巢湖(今安徽巢湖市亚父)人。《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

但是,范增给历史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他的足智多谋,而是被项羽抛弃,最后孤独一人,凄惨地离开项羽队伍的背影。范增离开不久,根据《陈丞相世家》的记载,是“未至彭城而死”。显然,他死在归乡的路上。范增悲剧的一生,就这样画上句号。

范增与项梁关系极好。因此,项羽叫范增“亚父”,亚父是指仅次于自己的父亲,有养育之恩。项梁死时,项羽大概也就二十岁。他出于对好友的情义,做了项羽的监护人。很关心项羽,像父亲一般,处处为他出主意。可以说范增辅佐项羽,不为高官,不为金银。完全是出“父爱”,这与一般谋士不一样。

他投靠项梁的时候,陈胜李广的张楚大旗已倒,范增分析局势,认为应当顺应天下人心,立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加上项梁是楚国大将之后,这样可以最大范围聚集天下反秦复楚的力量。项梁听取了范增的建议,事实也证明范增有敏锐的政治触角,对局势的把握非常准确。

在鸿门宴上,他在这场宴会前,是极力主张尽快打击刘邦而千万不要养虎为患的。他清醒地看到,原来的沛公贪财好色,入关了的沛公则“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完全判若两人,自然是“此其志不在小”,又说沛公有天子气。

他对刘邦不但极为关注,而且视其为项羽的心腹之患。他的这个判断非常准确。而历史也为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那就是被激怒了的项羽已有了杀刘之心,而且场地都选好了,就在鸿门。

可是,范增却没有做好充分的除刘准备。因为他想得过于简单了,他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宴会中将他一举格杀。这一点他是事前与项羽有暗号之约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单等项羽一声令下,就将刘邦一行消灭。没想到“项王默然不应”,这属于变生不测,主帅宴前弃戈。他也有应变的办法,那就是请来项庄,利用舞剑将沛公刺杀,没想到项伯出来护驾。其实如果他要置之死地的话还是有机会的,那就是不等项王示下而自作主张,当机立断地将刘邦区区一百人击杀于鸿门宴上。真做成了此事,想项王经过解释,最后一定不会怪罪。可是他没有了下一步行动,说明他已经黔驴技穷,再无应对的办法。

结果刘邦有惊无险,虚惊一场,并很快逃脱,在后来范增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范增根本不知道项羽已经开始怀疑自己,还忠心耿耿地为他出谋划策,数次劝说项羽赶紧夺取荥阳。可是项羽再也不信范增的建议,反而不断冷落他,范增发现之后感到非常气愤,他悲愤地说看来天下的格局已经可以确定了,请大王好自为之,我请求告老还乡。”

听了范增的话,项羽不仅没有悔悟,反而很高兴地顺水推舟,答应了范增的要求。范增只好唉声叹气地离开了。在归乡的途中,他背上生出一个痈疽,未等回到故乡彭城就一病死去。直到此时,项羽才发现自己中了陈平的反间计,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范增死去之后,项羽如同一只无头苍蝇,一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进攻,争霸的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了。没用多久,刘邦就夺取了项羽的很多领地,最终逼得他四面楚歌,在乌江自刎。

巧施离间计之后,陈平除掉了范增和钟离眛,让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最终促成了刘邦一统天下的大业。

标签: 范增

更多文章

  • 深度分析范增对于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太空科技芯发现标签:范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楠猫编辑|楠猫前言范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谋士,也是项羽的老师,做为项羽的指导老师,范增在项羽成为西楚霸王的奋斗中有哪些贡献?范增帮助项羽消除心理障碍范增被项羽尊称为自己的亚父,也可

  • 范增出走:老朽的赤胆忠心你不领情,项王请好自为之

    历史人物编辑:三秋文史阁标签:范增

    夏季,四月,楚军在荥阳围攻汉军,形势紧急。刘邦向项羽请求议和,将荥阳西面的地区划归汉国。但范增却劝项羽火速攻打荥阳,刘邦为此忧心忡忡。项羽已经怀疑上钟离眜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虚实。刘邦备下丰盛的酒宴,命人端进。见到项羽的使者,刘邦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 范增虽多次为项羽献策但并未提出纵览全局的谋划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范增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给范增单独列传,其事迹大多见书于《项羽本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各路英豪群雄并起,尤其是原楚国故地,反秦义士风起云涌,如过江之鲫。老谋深算的范增静观时局,不为所动。稍后项梁率军渡过长江,一路攻城略地,先后收编了陈婴、英布、蒲将军等众多义军,人数发展到八万人,成为陈县以西,

  • “楚汉之争”项羽战败后自刎,如果当初听范增的话,结局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范增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我国古代经常发生战争,就算没有任何理由双方也能开战,胜利一方不仅可以一战成名,还能获得对方的领土,受苦的当属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贪欲乃人类

  • 范增的悲剧:项羽杀了此人,他就该退隐江湖了

    历史人物编辑:阡陌君标签:范增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王安石《范增二首》其一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楚国王室后裔、一个放羊的孩子熊心被义军首领项梁尊为楚怀王,这是项梁的军师范增的建议。王安石在诗中认为,只要义军吊民伐罪,就能得人心,没必要立楚怀王。但那个时代离战国不远,秦朝摇摇欲坠

  • 鸿门宴,范增为何要项庄舞剑,不埋伏刀斧手杀刘邦?苏轼说出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范增

    “刀斧手”和“摔杯为号”,常常在古装剧中出现。实际上,古代很多历史人物确实常常采取埋伏刀斧手、然后“摔杯为号”的做法,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达到夺权、或者扫平对手的目的。具体可以参考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孙权、周瑜都干过这事。这种表面其乐融融、实际暗藏杀机的宴会有个专属的历史名词:鸿门宴。而“鸿门宴

  • 周公是怎么处理流言蜚语的?和范增相比,高下立判

    历史人物编辑:可本美食日记标签:范增

    周武王驾崩后,由他的儿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就由周公旦代理朝政。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周公的几个兄弟的不满,尤其是蔡叔和管叔。他们在封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要谋权篡位。谣言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很多人都对周公产生了怀疑,周成王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局面,周公波澜不惊,他首先去找德高望

  •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放走范增,不进行挽留?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范增

    在楚汉争霸过程中,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为什么却成了最后的失败者?在前期的时候,他明明就很厉害,并且很勇猛,排除外界的因素,个人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也就是项羽,他本身就有缺点,这个缺点最后导致了他的失败,项羽的眼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甚至可以说眼界短浅,鼠目寸光,他看事情只会看到事情表面

  • “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范增

    题/“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文/唐晋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作为楚军帐下唯一的智囊,单论为人操持的话,范增还是有所可夸的——坚持。楚汉相争期间有无数的将臣谋士叛离项羽而去,唯独范增一人即便不侍从楚军

  • 范增有没有被高估?好像并没为项羽制定什么好的战略,你认为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范增

    范增确实是被高估了,他的水平称得上谋士二字,但是距离当时的顶级谋士还是有相当大差距的。范增之谋范增的谋略,体现在两点之上:第一、立楚王后裔为王范增总结了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认为他们虽然打着楚国的名头,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楚人恨秦的特点,立楚王后人为王,而是选择了自立。这导致陈胜吴广起义军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