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作为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的能力和水平究竟怎么样?

作为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的能力和水平究竟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图说不语 访问量:3269 更新时间:2024/2/27 21:59:10

范增最大的毛病,是能识尽天下英雄,却识别不了自己的主人。

比如说,表面上看对项羽恭敬诚服、唯命是从的刘邦,范增一眼就识出此人必成大患,力劝项羽于鸿门宴上杀之。

但是他却始终识辩不出,项羽实非可辅明主,任范增有百般奇谋,也是最终成空。

刘邦灭项羽后,曾叹息曰:“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三国名臣蒋济说:“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如果只论谋划与行军布阵,范增或还强于张良与陈平。所以,纯以谋略论,范增是谋臣一流的!

而整体比较,却逊色于张良、陈平。

秦末属大争之世,讲究“良禽择木而栖、名臣择主而事”。在这样的大时代中,除了有韬略才能,还得要有“识人之明”的本事,才可算顶级良臣。

张良与陈平能识人。

刘邦虽然布衣出身,却不拘小节、从善如流,所以张良等放弃了复六国的理想,而选择了辅助刘邦一统天下,这就是识人之明。

范增在识人上,是不如张良等人的。

项羽楚国贵族出身,范增是居巢人,地域属吴,而非楚人,他并没有非得效忠楚国的道德约束。

然而,范增明知项羽持勇而骄、刚愎自用;一心要逆时而动、重回六国、开历史倒车。却还要固执的追随并辅佐之。

就这一点,注定了范增的凄凉结局。

范增为项羽定策,发动兵变,杀宋义,彻底架空楚王,夺了楚军统帅权。

秦将章邯横扫义军,项梁兵败身亡。

自此,章邯以为楚兵再难成气候,于是秦军北上攻赵国,大破赵军,围赵王于巨鹿。

赵王求救于楚,楚王不顾新败,征发举国之兵,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禆将军,三人以宋义为主,同率诸军救赵。

众所周知,楚军主力,是项梁拉起来的。

而接替了项梁之位、执掌楚军的宋义率大军到达河南安阳后,便下令全军驻扎,从此拖延不进,四处联结诸侯,还亲送其子宋襄赴齐国为相。

志得意满宋义日日与诸军将领置酒饮宴,设以私恩、广交心腹。这是要把楚军彻底改造成“宋家军”的节奏。

如此,楚军停留了四十余日。

范增早暗中串连了军中项梁旧部,范增之谋加项羽之勇。

当宋义以为,自己早已掌控军中全局之时,没料想末日就来临了。

项羽闯入大帐,以宋义违王命背叛楚王为由,当胸一剑,取了宋义性命。

在范增带头之下,诸将同推项羽曰:

“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应为上将军。”

于是,三军尽服。

随后攻入齐国,追杀宋义子宋襄,杀之。再上报楚王,楚王也只有捏着鼻子认命,即正式任命项羽统率全军,拜为上将军。

这就是兵变夺权!

先有范增帮助项羽发动兵变,夺了楚国兵权,然后才有天下闻名的破釜沉舟、巨鹿之战大破秦军!

项羽对范增尤为倚重,拜为“亚父”。从此范增之名,亦为天下人尽知。

楚军为什剽悍善战?

除了楚霸王个人武艺盖世之外,必定是离不开组制度、赏罚号令、士卒选拔、兵器装备训练、后勤物资统筹等等,军队建设与地方民事经营管理千头万绪,这一切,全是范增之功。

可以说,如果没有范增,项羽只不过是个心高气傲脾性暴躁的猛将而已。

楚汉交兵,刘邦兵分两路出击。

韩信为大将经营北方,自己则以身作饵,牢牢拖住项羽的主力。

刘邦定下的策略,不可谓不高。同时,却又是凶险万分。

凶险处在于:

项羽的勇猛善战以及其主力部队战斗力过于强悍,刘邦屡战屡败,随时有性命之忧。

范增为项羽制定的方略,就是将计就计。

刘邦既然送上门,那就穷追猛打。

只要杀了刘邦,韩信就失了根本,就算名将天生,也不足为患了。实际,还真是这个道理。

公元前204年,

屡败的刘邦又被楚军重兵困于荥阳,岌岌可危。于是,老刘发扬了厚脸皮习性,摸着项羽的脾气,卑躬屈膝的向项羽请和。

果然,项羽要同意了。

不灭刘邦则誓不罢休的范增,由此大怒,训斥说:

“此时汉军已如砧板之肉,岂能停手!”

项羽挨了一顿训,唯有忍着性子急攻荥阳。

刘邦形势危急,一面守城,一面又继续求和,还真的又骗来了项羽的使者。

于是,陈平抓住机会,给项羽狠狠挖了一个坑。使得多疑、而自大的项羽,终于因陈平的一个拙劣而直白的离间计,而对范增产生了怀疑。

刘邦设下了丰盛的筵席招待使者。

席间,边吃、边不停的看着使者,一副越看越惊讶的表情。

弄得使者也心里发毛,心说:这老流氓莫非有病?

终于,刘邦一拍大腿,说道:

“原来你却是项王派来的,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

言毕,竟然下即下令撤下满堂的美味佳肴,又让使去了隔壁偏厅中,只上了一些粗饭菜蔬供供项羽的使者食用,也再不与之相见了。

亚父的使者可享受酒宴,而项王之使只配吃粗食,还不受待见?

使者被这出戏弄得,那叫一个憋屈气愤。回营后,立即报告项羽。

就这样一个低劣而赤裸裸的离间计,项羽就竟然信了,怀疑范增与汉有私交,从此开始冷落范增,并夺去了范增的权柄。

鸿门宴上范增杀刘邦未成;如今,刘邦再次成瓮中之鳖时,明明是项羽自己被迷了心窍,要接受汉军乞和,却怀疑范增私交汉军。

饱受心理打击,心灰意冷的范增,最终被迫辞职归乡。人老了,心气又散了,立即就身虚体弱,范增归乡途中,还未到彭城,背上就生毒疮发作而死。

一代奇谋名士,落了个凄凉下场,终究是因为身为良禽,却没有择木而栖之故。

范增是史上第一“怀才不遇”的谋臣。

范增有奇谋,却生不逢时,又或者是大器晚成。

青壮年时正值强秦扫六国,天下谋士纵横,他却未入仕,至少史书上没记载事迹。

直到秦二世无道,陈胜吴广起义时,范增已年七十岁。

不久项梁起兵于江东,范增再不甘心终老山野,往投项梁,为项梁谋划军略,深得项梁等认同,

至此,七十余岁的范增正式参与到了轰轰烈烈的秦末逐鹿大幕之中。

廉颇七十尚能为大将,范增七十余岁方入军伍。

这样一看,战国秦末,那时代的人,很强壮,也很长寿。

只是可惜了范增,数十载修得一身屠龙之术,若是投了刘邦,应是可与蕭何、韩信并列的人物。

标签: 范增

更多文章

  • 陈平的一个离间计,就让项羽和范增分道扬镳,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范增

    自古以来,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需要掌握很多东西,并且可以克服自身欲望之人,一个人的能力在很多时候,与性格有很大关系,要是性格缺陷太严重,即使能力再强,也可能最终一事无成。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十分多,比如项羽就是因为性格原因,最终导致失败,而陈平则是因为性格以及谋略,能够得以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善终。

  • 范增为何给历史留下的不是足智多谋,而是一个被项羽抛弃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巢湖(今安徽巢湖市亚父)人。《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

  • 深度分析范增对于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太空科技芯发现标签:范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楠猫编辑|楠猫前言范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谋士,也是项羽的老师,做为项羽的指导老师,范增在项羽成为西楚霸王的奋斗中有哪些贡献?范增帮助项羽消除心理障碍范增被项羽尊称为自己的亚父,也可

  • 范增出走:老朽的赤胆忠心你不领情,项王请好自为之

    历史人物编辑:三秋文史阁标签:范增

    夏季,四月,楚军在荥阳围攻汉军,形势紧急。刘邦向项羽请求议和,将荥阳西面的地区划归汉国。但范增却劝项羽火速攻打荥阳,刘邦为此忧心忡忡。项羽已经怀疑上钟离眜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虚实。刘邦备下丰盛的酒宴,命人端进。见到项羽的使者,刘邦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 范增虽多次为项羽献策但并未提出纵览全局的谋划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范增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给范增单独列传,其事迹大多见书于《项羽本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各路英豪群雄并起,尤其是原楚国故地,反秦义士风起云涌,如过江之鲫。老谋深算的范增静观时局,不为所动。稍后项梁率军渡过长江,一路攻城略地,先后收编了陈婴、英布、蒲将军等众多义军,人数发展到八万人,成为陈县以西,

  • “楚汉之争”项羽战败后自刎,如果当初听范增的话,结局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范增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我国古代经常发生战争,就算没有任何理由双方也能开战,胜利一方不仅可以一战成名,还能获得对方的领土,受苦的当属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贪欲乃人类

  • 范增的悲剧:项羽杀了此人,他就该退隐江湖了

    历史人物编辑:阡陌君标签:范增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王安石《范增二首》其一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楚国王室后裔、一个放羊的孩子熊心被义军首领项梁尊为楚怀王,这是项梁的军师范增的建议。王安石在诗中认为,只要义军吊民伐罪,就能得人心,没必要立楚怀王。但那个时代离战国不远,秦朝摇摇欲坠

  • 鸿门宴,范增为何要项庄舞剑,不埋伏刀斧手杀刘邦?苏轼说出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范增

    “刀斧手”和“摔杯为号”,常常在古装剧中出现。实际上,古代很多历史人物确实常常采取埋伏刀斧手、然后“摔杯为号”的做法,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达到夺权、或者扫平对手的目的。具体可以参考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孙权、周瑜都干过这事。这种表面其乐融融、实际暗藏杀机的宴会有个专属的历史名词:鸿门宴。而“鸿门宴

  • 周公是怎么处理流言蜚语的?和范增相比,高下立判

    历史人物编辑:可本美食日记标签:范增

    周武王驾崩后,由他的儿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就由周公旦代理朝政。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周公的几个兄弟的不满,尤其是蔡叔和管叔。他们在封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要谋权篡位。谣言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很多人都对周公产生了怀疑,周成王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局面,周公波澜不惊,他首先去找德高望

  •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放走范增,不进行挽留?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范增

    在楚汉争霸过程中,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为什么却成了最后的失败者?在前期的时候,他明明就很厉害,并且很勇猛,排除外界的因素,个人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也就是项羽,他本身就有缺点,这个缺点最后导致了他的失败,项羽的眼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甚至可以说眼界短浅,鼠目寸光,他看事情只会看到事情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