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增出走:老朽的赤胆忠心你不领情,项王请好自为之

范增出走:老朽的赤胆忠心你不领情,项王请好自为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三秋文史阁 访问量:3130 更新时间:2024/2/29 16:59:53

夏季,四月,楚军在荥阳围攻汉军,形势紧急。

刘邦项羽请求议和,将荥阳西面的地区划归汉国。

范增却劝项羽火速攻打荥阳,刘邦为此忧心忡忡。

项羽已经怀疑上钟离眜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虚实。

刘邦备下丰盛的酒宴,命人端进。

见到项羽的使者,刘邦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

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禀告给楚王项羽。

项羽果然大大地怀疑起亚父来。

范增想急速攻下荥阳城,项羽不信任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

范增闻知项羽在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的大事基本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我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他回乡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因背上毒疮发作而死。

项羽跟亚父范增之间的关系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用宴席上招待的差距,来离间楚国君臣,不是拿楚国君臣当小孩子吗?

项羽就那么容易受骗吗?

范老爷子出山时已经七十岁了!

他还能有什么想法?!

范增对项氏叔侄一直是忠心耿耿,曾在鸿门宴上力促项羽杀掉刘邦,对项羽的无动于衷感到气愤!

现在楚汉之争进入到关键阶段,范增向项羽建议,如果不给刘邦喘息的时间,对汉军继续发动猛烈攻击,就可以一举攻克荥阳,这可是天赐良机,机不可失!

可是项羽对亚父也不愿意理睬了。

项羽有没有听亚父的建议?

我觉得,他听了,但是不愿意亚父再参与高层决策。

楚汉两军酣战之际,两边都会派出大量的间谍搞情报工作,项羽怀疑范增跟刘邦那边有来往。

范增看见项羽连自己也信不过了,就告诉项羽,天下大事已经基本定型了,你自己干吧!老朽就不奉陪了!我这个老头子忠心耿耿地辅佐项家不值啊!

随后赌气离开……

关于项羽跟范增之间的关系,我以后会写一篇专文来论述,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只说两点,范增这人很直,又有奇谋,对项家的忠心没说的,但是他恨铁不成钢,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不把自己放在大臣的位置上,而是像教育孩子一样对待项羽,这让本来就刚愎自用的项羽很是不快。

项羽未必不知道范增的忠心,但是对他的老是数落自己,受够了。

项羽在别人面前一直是威风凛凛,在范增面前就像孩子一样,范老爷子口无遮拦,敢于指出项羽的不是,项羽对他忍耐很久了,到陈平用反间计之时,项羽对范增已不愿意再忍。

我觉得这才是范增离开的根本原因。

范增赌气要走,项羽也不留,范老爷子没想到,项羽这小子对自己的怨恨竟然这么大!

在回彭城的路上,范增越想越气,七十来岁的人了,哪里受得了这个气!

结果,还没到彭城,范增就背上生毒疮死了。

项羽虽然生范增的气,但没有跟范增的建议较劲。

此时的战争局势,从外面来看,对楚军而言,形势大好;对汉军而言,一片窘急。

楚军抓紧时间攻城,汉军这边真快扛不住了,要不是上天多方帮助汉王,刘邦同志的追悼会就要开在范老爷子的前面了!

这是彭城之战以后,刘邦遇到的最大的危机,他快要被项老弟给干掉了!

荥阳城破只在旦夕之间,汉军这边是真的撑不住了!

关键时候,还是你的铁杆和有才干的人才能帮你渡过危难关口。

铁杆是纪信周苛、枞公等,有才干的人是陈平。

标签: 范增

更多文章

  • 范增虽多次为项羽献策但并未提出纵览全局的谋划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范增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给范增单独列传,其事迹大多见书于《项羽本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各路英豪群雄并起,尤其是原楚国故地,反秦义士风起云涌,如过江之鲫。老谋深算的范增静观时局,不为所动。稍后项梁率军渡过长江,一路攻城略地,先后收编了陈婴、英布、蒲将军等众多义军,人数发展到八万人,成为陈县以西,

  • “楚汉之争”项羽战败后自刎,如果当初听范增的话,结局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范增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我国古代经常发生战争,就算没有任何理由双方也能开战,胜利一方不仅可以一战成名,还能获得对方的领土,受苦的当属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贪欲乃人类

  • 范增的悲剧:项羽杀了此人,他就该退隐江湖了

    历史人物编辑:阡陌君标签:范增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王安石《范增二首》其一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楚国王室后裔、一个放羊的孩子熊心被义军首领项梁尊为楚怀王,这是项梁的军师范增的建议。王安石在诗中认为,只要义军吊民伐罪,就能得人心,没必要立楚怀王。但那个时代离战国不远,秦朝摇摇欲坠

  • 鸿门宴,范增为何要项庄舞剑,不埋伏刀斧手杀刘邦?苏轼说出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范增

    “刀斧手”和“摔杯为号”,常常在古装剧中出现。实际上,古代很多历史人物确实常常采取埋伏刀斧手、然后“摔杯为号”的做法,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达到夺权、或者扫平对手的目的。具体可以参考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孙权、周瑜都干过这事。这种表面其乐融融、实际暗藏杀机的宴会有个专属的历史名词:鸿门宴。而“鸿门宴

  • 周公是怎么处理流言蜚语的?和范增相比,高下立判

    历史人物编辑:可本美食日记标签:范增

    周武王驾崩后,由他的儿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就由周公旦代理朝政。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周公的几个兄弟的不满,尤其是蔡叔和管叔。他们在封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要谋权篡位。谣言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很多人都对周公产生了怀疑,周成王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局面,周公波澜不惊,他首先去找德高望

  •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放走范增,不进行挽留?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范增

    在楚汉争霸过程中,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为什么却成了最后的失败者?在前期的时候,他明明就很厉害,并且很勇猛,排除外界的因素,个人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也就是项羽,他本身就有缺点,这个缺点最后导致了他的失败,项羽的眼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甚至可以说眼界短浅,鼠目寸光,他看事情只会看到事情表面

  • “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范增

    题/“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文/唐晋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作为楚军帐下唯一的智囊,单论为人操持的话,范增还是有所可夸的——坚持。楚汉相争期间有无数的将臣谋士叛离项羽而去,唯独范增一人即便不侍从楚军

  • 范增有没有被高估?好像并没为项羽制定什么好的战略,你认为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范增

    范增确实是被高估了,他的水平称得上谋士二字,但是距离当时的顶级谋士还是有相当大差距的。范增之谋范增的谋略,体现在两点之上:第一、立楚王后裔为王范增总结了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认为他们虽然打着楚国的名头,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楚人恨秦的特点,立楚王后人为王,而是选择了自立。这导致陈胜吴广起义军虽率

  • 陈平用了什么计谋,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导致了范增的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范增

    范增是秦末顶级谋士,被项羽称之为亚父,等于是项羽把范增认作了干爹。项羽对范增也是很尊敬的。但是,在关键问题上,项羽是容易固守己见的,他目光短浅,听不进范增的建议,最终导致了项羽错失了江山。就好比鸿门宴前后,是杀刘邦最好的机会。范增就告诉了项羽了,除了刘邦之外,其它人都是不足为惧的。只要把刘邦给干掉了

  • 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只会败得更快!这是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范增

    读过《楚汉演义》的人都知道,范增善奇谋,而项羽善打硬仗、险仗、恶仗,是天生的战神。二人相辅相成,优劣互补,是天生的一对搭档。然而陈平仅使一简单的离间计就轻易拆散了他们,最后范增愤而归乡,背疮发作死在半路,而项羽也在两年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项羽与虞姬诀别很多读者朋友都认为,如果范增不负气离开项羽,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