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多助的得道者?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秦末战争和楚汉争霸,项羽绝对是多助的得道者。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虞子期、陈平、范增、韩信等,韩信在项梁军刚渡过淮河时就持剑前来投奔,可惜一直没有名声,当项梁战败身死,韩信到项羽麾下担任一个不大不小的郎中。韩信在项羽面前表现过很多次,屡次向项羽献策期望得到重用,但项羽均没有采纳,因而韩信一直默默无闻,没得到重用。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其实这样的情况出现是后世许多人预料之中的,韩信是极端的智将,项羽是极端的猛将,项羽按韩信的策略行军打仗,明摆着是给瞎子抛媚眼——白费功夫。
最后没得办法,韩信只好脱离楚军,追随时代的另一位主角汉王刘邦入蜀。韩信入汉,刚开始也没受到重用,经过生死危机方才崭露头角,被刘邦拜为汉军大将。项羽因叔父项梁的名声和自身的勇武谋略,吸引来天下英才,可是没能成功网罗和重用。到后来,许多人都认识到到了项羽是个“莽夫”的事实。范增和曹无伤是最佳案例,两位对项羽都是忠心耿耿,一心为他办事;出于各种考虑和切身体会,多次向项羽谏言杀了刘邦永除后患,项羽就是不听,最后在垓下之战身死国灭。
忠心为主的两人
当刘邦攻进关中、入主咸阳后,安排大军把守关中的东大门函谷关,没有刘邦的命令不允许任何人进出。刚结束巨鹿之战的项羽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恼火,直接强行破关而入,驻扎戏水西岸,与驻军霸上的刘邦军对峙,项羽、范增等人在思考该怎么处置刘邦,或是等待刘邦主动交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刘邦麾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送来书信,告诉项羽刘邦的想法及鼓动项羽除掉刘邦,“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刚听到这消息的时候爆发雷霆震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天清晨我就让麾下儿郎吃饱饭,去击溃那刘邦军。当时双方兵力、士气和战斗力相差甚大,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而作为楚军智囊的范增也劝说项羽尽快出兵杀了刘邦:“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番话在当时的确说动了项羽,但也仅仅在当时。
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使眼色和举玉佩示意项羽动手,项羽的反应是“默然不应”,合着是皇上不急太监急。项羽被张良和刘邦的解释说服,没有那么大的杀心了。范增看项羽不愿动手,起身到外面找到项庄说:“大王不忍心杀刘邦,你进去借舞剑名头伺机刺死刘邦,若没杀死,你们这些人以后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有没有把范增话听进去,不得而知,但在宴席中还是尽了全力杀刘邦。可惜啊,半路杀出个胳膊肘往外拐的项伯,刘邦杀不成了。
一心为主惨遭背叛
有件事更奇妙:刘邦单刀直入问项羽,是谁说我想称王关中的,这不是挑拨我们的关系吗。这时的项羽有点憨傻,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便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曹无伤就这样被卖了,刘邦一回汉军大营,就派人杀了曹无伤。项羽如此做法,实在太寒心向他的人的心了。恐怕曹无伤临死都没想到,是项羽这样说话将自己害死的。曹无伤里外不是人。
此事毕,范增继续为项羽出谋划策削弱刘邦。汉三年,楚汉争霸,刘邦因军中粮食短缺,向项羽请和,范增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项羽听从了,可陈平略施小计就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气得范增说出分道扬镳的话。范增走,项羽却没有挽留。归乡途中,范增因“疽发背而死”——背上毒疮发作死了。
曹无伤因何而死?因为项羽赤裸裸地出卖。范增因何毒疮爆发而死?因为项羽的愚蠢无知气死的。两人都是为项羽呕心沥血的臣子,却落得这么个下场,怪谁,自然是怪项羽,怪项羽耳根子软,人家说什么他信什么,宁愿相信自己的敌人,也不愿相信让自己杀那个敌人的朋友下属。项羽不是英雄也不是枭雄,他就是个莽夫猛将,亏他亲切地称呼范增为亚父,到头来还不是随随便便不相信人家。良禽择木而栖,曹无伤和范增是良禽,项羽却不是理想的良木,两人的悲惨下场只能怪自己,跟错了主公。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