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增和曹无伤出于忠心劝项羽杀刘邦,为何最后落得悲惨下场?

范增和曹无伤出于忠心劝项羽杀刘邦,为何最后落得悲惨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帅说历史 访问量:3220 更新时间:2023/12/10 17:00:18

谁才是多助的得道者?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秦末战争和楚汉争霸,项羽绝对是多助的得道者。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虞子期、陈平、范增韩信等,韩信在项梁军刚渡过淮河时就持剑前来投奔,可惜一直没有名声,当项梁战败身死,韩信到项羽麾下担任一个不大不小的郎中。韩信在项羽面前表现过很多次,屡次向项羽献策期望得到重用,但项羽均没有采纳,因而韩信一直默默无闻,没得到重用。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其实这样的情况出现是后世许多人预料之中的,韩信是极端的智将,项羽是极端的猛将,项羽按韩信的策略行军打仗,明摆着是给瞎子抛媚眼——白费功夫。

最后没得办法,韩信只好脱离楚军,追随时代的另一位主角汉王刘邦入蜀。韩信入汉,刚开始也没受到重用,经过生死危机方才崭露头角,被刘邦拜为汉军大将。项羽因叔父项梁的名声和自身的勇武谋略,吸引来天下英才,可是没能成功网罗和重用。到后来,许多人都认识到到了项羽是个“莽夫”的事实。范增和曹无伤是最佳案例,两位对项羽都是忠心耿耿,一心为他办事;出于各种考虑和切身体会,多次向项羽谏言杀了刘邦永除后患,项羽就是不听,最后在垓下之战身死国灭。

忠心为主的两人

当刘邦攻进关中、入主咸阳后,安排大军把守关中的东大门函谷关,没有刘邦的命令不允许任何人进出。刚结束巨鹿之战的项羽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恼火,直接强行破关而入,驻扎戏水西岸,与驻军霸上的刘邦军对峙,项羽、范增等人在思考该怎么处置刘邦,或是等待刘邦主动交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刘邦麾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送来书信,告诉项羽刘邦的想法及鼓动项羽除掉刘邦,“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刚听到这消息的时候爆发雷霆震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天清晨我就让麾下儿郎吃饱饭,去击溃那刘邦军。当时双方兵力、士气和战斗力相差甚大,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而作为楚军智囊的范增也劝说项羽尽快出兵杀了刘邦:“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番话在当时的确说动了项羽,但也仅仅在当时。

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使眼色和举玉佩示意项羽动手,项羽的反应是“默然不应”,合着是皇上不急太监急。项羽被张良和刘邦的解释说服,没有那么大的杀心了。范增看项羽不愿动手,起身到外面找到项庄说:“大王不忍心杀刘邦,你进去借舞剑名头伺机刺死刘邦,若没杀死,你们这些人以后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有没有把范增话听进去,不得而知,但在宴席中还是尽了全力杀刘邦。可惜啊,半路杀出个胳膊肘往外拐的项伯,刘邦杀不成了。

一心为主惨遭背叛

有件事更奇妙:刘邦单刀直入问项羽,是谁说我想称王关中的,这不是挑拨我们的关系吗。这时的项羽有点憨傻,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便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曹无伤就这样被卖了,刘邦一回汉军大营,就派人杀了曹无伤。项羽如此做法,实在太寒心向他的人的心了。恐怕曹无伤临死都没想到,是项羽这样说话将自己害死的。曹无伤里外不是人。

此事毕,范增继续为项羽出谋划策削弱刘邦。汉三年,楚汉争霸,刘邦因军中粮食短缺,向项羽请和,范增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项羽听从了,可陈平略施小计就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气得范增说出分道扬镳的话。范增走,项羽却没有挽留。归乡途中,范增因“疽发背而死”——背上毒疮发作死了。

曹无伤因何而死?因为项羽赤裸裸地出卖。范增因何毒疮爆发而死?因为项羽的愚蠢无知气死的。两人都是为项羽呕心沥血的臣子,却落得这么个下场,怪谁,自然是怪项羽,怪项羽耳根子软,人家说什么他信什么,宁愿相信自己的敌人,也不愿相信让自己杀那个敌人的朋友下属。项羽不是英雄也不是枭雄,他就是个莽夫猛将,亏他亲切地称呼范增为亚父,到头来还不是随随便便不相信人家。良禽择木而栖,曹无伤和范增是良禽,项羽却不是理想的良木,两人的悲惨下场只能怪自己,跟错了主公。

参考文献:《史记》

标签: 范增

更多文章

  • 范增的谋略水平,到底怎么样?他算不算那时的第一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范增

    “用兵之道,其疾如风,其猛如火。”——范增《鸿门宴》很多人在提到楚汉争霸的时候,就会想到二人在鸿门宴中的交锋。而在鸿门宴中,范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因为其在鸿门宴中的表现,人们也将之称为当时的第一谋士,只是不少人还是有这样的疑惑,范增的谋略水平究竟如何呢?他当真算得上是当时的第一谋士吗?范增首

  • 考古发掘范增墓,一盗洞令专家啼笑皆非,直呼:这盗墓贼太另类了

    历史人物编辑:史张文长标签:范增

    历史上有谋有勇、名留史册的人不少,西楚王朝的范增算其中一个,他助项羽推翻秦王朝,深得士卒的爱戴,但后来当楚汉相争正激烈之时,范增却因受到项羽的怀疑,请求去职回乡,不料未到彭城竟然病死,遂葬于当地。《魏书·地形志》有记载“彭城有亚父冢”(范增别称),《徐州府志》、《铜山县志》中也有相应记载。据说范增死

  • 轻视刘邦、怀疑范增、信任叛徒,项羽为何输给平平无奇的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范增

    你能想象吗?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遭受血与火的洗礼。楚汉之争,就是其中一个战争,一场长达3年多的战争,一场让布衣天子刘邦赢得天下的战争,一场让西楚霸王项羽失去生命,失去胜利的战争。公元前202年,项羽战败,自刎于乌江。项羽死了,刘邦赢了,这是楚汉之争的结果,也是刘邦和项羽间最后的结

  • 欺骗了我们千年的两大形象:樊哙之智与范增之愚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范增

    看到小编的标题,读者朋友们肯定会问,樊哙不是鸿门宴上那个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莽夫吗?范增不是被西楚霸王项羽尊为“亚父”的一流谋士吗?为什么还要学樊哙不要做范增呢?听小编一一道来!樊哙有“五智”樊哙第一智:眼光独到在职场中,跟对领导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领导能让你少走不少弯路,甚至能成为你的“政治资源”。虽

  • 鸿门宴,范增为啥不埋伏刀斧手砍了刘邦?苏东坡一语道出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范增

    “寰海沸兮争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四百年汉欲开基,项庄一剑何虚舞。”——王毂《鸿门宴》秦朝两而亡,这之后没多久我国又进入楚汉争霸时期。在刘邦与项羽的交锋中,鸿门宴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场博弈。不过很多人在查阅这一段历史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鸿门宴上范增为什么不埋伏刀斧手砍了刘邦呢?鸿门宴公元前20

  • 范增一招陷项羽不义,此招是好谋略还是馊主意?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范增

    范增身为楚汉时期都重要谋士,先随项梁,后辅佐项羽,其谋虽不及张良韩信,但也可圈可点。相氏集团因范增而兴,又因范增而败,更有人质疑范增城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清代学者王鸣盛直言“增计最拙,得误相氏”。关于范增微词,在于他献计立熊心为楚怀王。笔者认为范增之计,如双刃剑,项梁以此剑砍敌人,项羽却砍向自己。范

  • 范增:老板不听取自己的建议时,是该走还是该留?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范增

    范增(生卒年不详)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之前也没什么名声,只是作为一个宅男经常在家学习兵法谋略。陈涉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楚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也响应起义,范增就投靠了项梁,时年七十。后来陈涉被杀,章邯带领的秦军异常强大,而且诸侯们又各自为政,反秦斗争陷入低潮。范

  • 作为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的能力和水平究竟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范增

    范增最大的毛病,是能识尽天下英雄,却识别不了自己的主人。比如说,表面上看对项羽恭敬诚服、唯命是从的刘邦,范增一眼就识出此人必成大患,力劝项羽于鸿门宴上杀之。但是他却始终识辩不出,项羽实非可辅明主,任范增有百般奇谋,也是最终成空。刘邦灭项羽后,曾叹息曰:“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三国名

  • 陈平的一个离间计,就让项羽和范增分道扬镳,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范增

    自古以来,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需要掌握很多东西,并且可以克服自身欲望之人,一个人的能力在很多时候,与性格有很大关系,要是性格缺陷太严重,即使能力再强,也可能最终一事无成。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十分多,比如项羽就是因为性格原因,最终导致失败,而陈平则是因为性格以及谋略,能够得以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善终。

  • 范增为何给历史留下的不是足智多谋,而是一个被项羽抛弃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巢湖(今安徽巢湖市亚父)人。《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