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增一招陷项羽不义,此招是好谋略还是馊主意?

范增一招陷项羽不义,此招是好谋略还是馊主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宠物小星球 访问量:4327 更新时间:2024/2/29 17:55:32

范增身为楚汉时期都重要谋士,先随项梁,后辅佐项羽,其谋虽不及张良韩信,但也可圈可点。相氏集团因范增而兴,又因范增而败,更有人质疑范增城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清代学者王鸣盛直言“增计最拙,得误相氏”。

关于范增微词,在于他献计立熊心为楚怀王。

笔者认为范增之计,如双刃剑,项梁以此剑砍敌人,项羽却砍向自己。

范增素有智谋,以70多岁的高龄加盟项氏集团,堪称勇气可嘉。范增加盟相氏集团后遂提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概念(局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夫秦灭六国,楚国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老爷子分析当前形势,陈涉等虽先反秦,但很快都失败,其根本原因是内部缺乏凝聚力,群众基础薄弱,如无根之树,难以枝繁叶茂。

范增认为天下苦秦久矣,而最痛恨秦国的莫过于楚国。当年楚怀王赴秦一去不返,被秦国做为人质,客死他乡,为此楚人对秦恨之入骨。范增建议项梁立楚国国君的后裔为王,以楚国都名义高举反秦大旗,“洗脑民众”,唤醒更民意,增强凝聚力。如此,反秦之力扎根大地,必将枝繁叶茂,焕发永久生机。

范增之谋,类似后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反秦势力中凡自立为王的如陈涉、景驹等都完蛋。范增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主张打政治牌,打感情牌。项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议,找回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为新的楚怀王,自己为武信君。项梁此举以仁爱、忠君为旗号,很快深得民心,在诸多反秦势力中脱颖而出,成为核心力量。

范增果有良策,初出茅庐,大论天下,献于良策,拍手称快。然而正是这一招为相氏集团的垮塌埋下了祸根,范增之谋,如同利剑,出招得当,所向披靡。否则,自悬于头,隐患多多。

项梁死后,相氏集团一度遭到楚怀王的打压,以致大权旁落,严重受伤。项羽北上救赵的过程中砍杀宋义,重夺兵权后于巨鹿大战灭秦,西进关中,大封诸侯,短期内掌控天下。而此时楚怀王便成了障碍,当年项梁立他为王,作为相氏集团的手中政治旗号,赚足民心。现在秦国已灭,楚怀王的任务已经完成,如何“处置”这尊泥菩萨成了相氏集团面对的问题。

请神容易送神难,楚怀王不好打发,更重要的是还未到打发的时候。项羽“小肚鸡肠”,嫉楚怀王夺权之恨,又加之对时局把握不准,操之过急便派人劫杀楚怀王。

杀楚坏王是项羽政治上最大的败笔,当年项梁以立他深得民心,如今项羽以杀他大失民心,成为众矢之的。刘邦便以此为把柄,陈列项羽杀王之罪,并加以大肆渲染,力求扩大化,与项羽极为不利。(沛公十罪于项王)解铃还须系铃人,楚怀王因范增而立,却未因范增而废。当初范增看到时局存在的问题,立楚怀王以化解难题,如今秦灭,难题已破解。而楚怀王何去何从?将又是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范增没有给出答案。

不同时期面对不同问题,解决老问题,产生新问题,不断处理问题乃事物发展之规律,个人如此,集体如此,国家依然如此。范增解决老问题,留下新问题,项羽解决不当,自断手臂。或许范增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比不得张良韩信,也无法与同为70高龄的百里奚姜子牙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项羽不是秦穆公,周文王。范增有谋,而无为,能力有限而已,无错。

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苏东坡《范增论》

标签: 范增

更多文章

  • 范增:老板不听取自己的建议时,是该走还是该留?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范增

    范增(生卒年不详)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之前也没什么名声,只是作为一个宅男经常在家学习兵法谋略。陈涉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楚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也响应起义,范增就投靠了项梁,时年七十。后来陈涉被杀,章邯带领的秦军异常强大,而且诸侯们又各自为政,反秦斗争陷入低潮。范

  • 作为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的能力和水平究竟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范增

    范增最大的毛病,是能识尽天下英雄,却识别不了自己的主人。比如说,表面上看对项羽恭敬诚服、唯命是从的刘邦,范增一眼就识出此人必成大患,力劝项羽于鸿门宴上杀之。但是他却始终识辩不出,项羽实非可辅明主,任范增有百般奇谋,也是最终成空。刘邦灭项羽后,曾叹息曰:“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三国名

  • 陈平的一个离间计,就让项羽和范增分道扬镳,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范增

    自古以来,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需要掌握很多东西,并且可以克服自身欲望之人,一个人的能力在很多时候,与性格有很大关系,要是性格缺陷太严重,即使能力再强,也可能最终一事无成。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十分多,比如项羽就是因为性格原因,最终导致失败,而陈平则是因为性格以及谋略,能够得以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善终。

  • 范增为何给历史留下的不是足智多谋,而是一个被项羽抛弃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巢湖(今安徽巢湖市亚父)人。《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

  • 深度分析范增对于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太空科技芯发现标签:范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楠猫编辑|楠猫前言范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谋士,也是项羽的老师,做为项羽的指导老师,范增在项羽成为西楚霸王的奋斗中有哪些贡献?范增帮助项羽消除心理障碍范增被项羽尊称为自己的亚父,也可

  • 范增出走:老朽的赤胆忠心你不领情,项王请好自为之

    历史人物编辑:三秋文史阁标签:范增

    夏季,四月,楚军在荥阳围攻汉军,形势紧急。刘邦向项羽请求议和,将荥阳西面的地区划归汉国。但范增却劝项羽火速攻打荥阳,刘邦为此忧心忡忡。项羽已经怀疑上钟离眜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虚实。刘邦备下丰盛的酒宴,命人端进。见到项羽的使者,刘邦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 范增虽多次为项羽献策但并未提出纵览全局的谋划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范增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给范增单独列传,其事迹大多见书于《项羽本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各路英豪群雄并起,尤其是原楚国故地,反秦义士风起云涌,如过江之鲫。老谋深算的范增静观时局,不为所动。稍后项梁率军渡过长江,一路攻城略地,先后收编了陈婴、英布、蒲将军等众多义军,人数发展到八万人,成为陈县以西,

  • “楚汉之争”项羽战败后自刎,如果当初听范增的话,结局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范增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我国古代经常发生战争,就算没有任何理由双方也能开战,胜利一方不仅可以一战成名,还能获得对方的领土,受苦的当属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贪欲乃人类

  • 范增的悲剧:项羽杀了此人,他就该退隐江湖了

    历史人物编辑:阡陌君标签:范增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王安石《范增二首》其一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楚国王室后裔、一个放羊的孩子熊心被义军首领项梁尊为楚怀王,这是项梁的军师范增的建议。王安石在诗中认为,只要义军吊民伐罪,就能得人心,没必要立楚怀王。但那个时代离战国不远,秦朝摇摇欲坠

  • 鸿门宴,范增为何要项庄舞剑,不埋伏刀斧手杀刘邦?苏轼说出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范增

    “刀斧手”和“摔杯为号”,常常在古装剧中出现。实际上,古代很多历史人物确实常常采取埋伏刀斧手、然后“摔杯为号”的做法,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达到夺权、或者扫平对手的目的。具体可以参考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孙权、周瑜都干过这事。这种表面其乐融融、实际暗藏杀机的宴会有个专属的历史名词:鸿门宴。而“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