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有灭国之功的王翦没白起厉害?王翦是站在白起肩膀上成功的

为何有灭国之功的王翦没白起厉害?王翦是站在白起肩膀上成功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公子讲史 访问量:1897 更新时间:2024/1/1 11:10:11

文|飞鱼说史

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常言道: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里的“山“指的是古崤山,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山东诸侯的分界点,也就是说山东诸侯国中治国的文臣比比皆是,而秦国则盛产名将。

当然这句话并不是说秦国没有相才,或者山东诸侯不出将才,秦国本土的樗里疾就是相当有作为的”相“,而山东诸侯中的名将数不胜数,单单拿战国四大名将来说,山东诸侯中就占了两个,确切地说是赵国占了两个。

而另外两个,是秦国人,他们是白起和王翦。

白起和王翦两个人在秦国的统一大道上,皆功不可没,一个最大消灭了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一个直接帮助秦国完成了灭国之战。

那么两个人如果非要比个高低,究竟谁更厉害呢,太史公: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本篇飞鱼就来说说白起和王翦。

白起的军事成就。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提到白起,不少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他是杀神,有些人认为他是人屠,不过无论如何,白起在军事上的成就和为秦国统一大业所做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正如上述引用所说,武安君白起一生攻占山东诸侯城池70余座,向南攻占了楚国半壁江山,向北打残了赵国,并且把还活生生地吞下了赵国几十万大军,让战国末期唯一能和秦国抗衡赵国,一蹶不振。

此外,白起还有一点让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成就,那就是把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到了最顶点,因为跟着白起的士兵,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取到梦寐以求的爵位。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以敌人的人头换取爵位,白起生平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所杀之人更是惊人的。

据统计有100万人左右,这样算下来能拿到爵位的士兵数量必然是惊人的,因为白起不可能一个人杀那么多人,这也能侧面说明,长平之战赵国几十万士兵为何非死不可,即使白起不愿意杀,估计手下的士兵也不愿意。

王翦的军事成就。

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山东六国,王翦灭四,除却韩国、齐国,其余四国尽皆为王翦所灭,你可能会说燕国的燕王喜王贲最终擒获的,其实那时候燕国已经名存实亡了,毕竟燕国国都都已经姓秦了,燕王喜偏居辽东一隅已经很难再成气候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最后辽东的燕王喜和齐国是王翦的儿子王贲灭掉的,从这点上讲,王氏当为秦灭六国中最大的功臣。

尤其王翦啃下了山东诸侯最难灭亡的楚国,可以说是奇功一件,毕竟李信和蒙恬两位名将都打不来的楚国,王翦一个人就搞定了,为何楚国难灭呢,归根到底是楚国地大物博,楚文化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此外,王翦在秦王政平定嫪毐叛乱时亦功不可没,当秦王政和嫪毐火拼之时,王翦就手握三万精兵,使吕不韦老老实实的只能看戏,最后平定了嫪毐之后,吕不韦亦被罢相,这也是秦王政为何会一直重用王翦的原因所在了。

白起和王翦的比较。

太史公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按照司马迁对两人的比较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就是说两人各有各的长处,那么如果非要做个比较的话,可以说白起在军事上胜过王翦,而王翦又在政治谋略上胜过白起。

白起的成就在王翦之前,王翦之所以能顺利地攻灭六国,是以白起的功绩为基础的,毕竟最大限度地削弱了诸侯国的有生力量,才让王翦进行灭国之战进行的顺利。

此外,白起以三万士兵一路所向披靡攻下楚国的国都郢都,把楚国西部大部领土划入秦国,而王翦灭楚动用了六十万大军,如果让白起带六十万大军,天下或许早已姓秦。

不过白起最后却被秦昭襄王赐死,而王翦则得到了秦王政的尊重,得到了善终,并且王氏三代为将,助秦称帝,这点却远远不是白起可比的。

飞鱼说:

为何有灭国之功的王翦没白起厉害?王翦是站在白起肩膀上成功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打的就是人,白起的功绩就是最大限度降低了山东诸侯国的战斗力。

王翦进行灭国之战时,山东诸侯国究竟是怎么样一个状态呢?韩国不用说,早已是”残废“,被内史腾不费吹灰之力给灭了,魏国也已经衰弱到了极点,燕国除了燕昭王时期崛起过,到了燕王喜已经疲软到极限,而齐国早已奉秦国为老大哥,放弃了抵抗。

而赵国被白起打残后,只有一个李牧就把王翦吓的不敢出兵,用离间计搞定了李牧,才灭掉赵国,所以又可以说王翦的崛起是因为时机好。

如果非要对四大名将进行排名的话,白起和李牧应当是平分秋色的,王翦次之,廉颇居末,那么您认为这样的排名对吗?

参考文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等。

(本文系飞鱼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大名将之秦将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翦

    秦国名将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据说,王翦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又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年少时很喜欢军事,侍奉过秦始皇。电视剧《寻秦记》剧照公元前236年,王翦带兵不仅攻下了赵国的阏与,还一连攻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从此,名声大震。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王翦立下了赫赫战功

  • 王翦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部将劝他不要过分,王翦:我这是在保命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翦

    “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说到嬴政手下的著名将领,很多人都会想到蒙恬,不过除了蒙恬以外,大将王翦也是秦朝相当重要的名将。那么这里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王翦的故事,据悉他曾在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连其部将都劝他不要太过分了,而王翦却称自己是在保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本篇我们讲讲秦国的王翦。上阵父子兵这个词,似乎格外适合王翦及其儿子王贲,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里,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

  • 王翦,也太会做人了吧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王翦

    文/子玉职场中最厉害的是什么人?当然是那些专业能力过硬而且还特会经营与领导及同事之间关系的那拨人。翻开史书,这里边有王翦,有萧何——当秦王嬴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攻楚方案时,王翦提出,“必须得出动六十万秦军才能拿下楚国”。但少年将军李信却表示,“给他二十万,定能搞定楚国”。作为领导,当然想以最小的成

  • 李牧不死赵国不灭,王翦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惜赵王却非要作死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王翦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李牧、王翦、廉颇;秦国和赵国各占一半,其中白起更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但其实论战争指挥艺术,李牧丝毫不在白起之下,李牧差的,也许就是强大的国力支撑吧;但是能凭长平之战后虚弱的赵国国力,北击匈奴,西御强秦,李牧的实力可见一斑。秦国白起击败初出茅庐的赵括,赢得了长平

  • 读《资治通鉴》“王翦伐楚”,品王翦与领导相处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王翦

    王翦伐楚是秦国灭掉韩、赵、魏、燕等国之后,最后统一中国的决定性的战役。在最开始伐楚中,秦王任用的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李信为统帅,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打败,在秦军战败的紧急关头,王翦亲自率领60万秦军与楚军抗衡,抵御楚军凌厉的攻势,他命秦军坚守不战,养精蓄锐,进行周密的准备,等

  • 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全方位比较,谁是真正的战国第一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王翦

    千年来,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被世人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的军事水平也代表了那个年代实战的最高水准。《千字文》更是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才是战国第一名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细细分析一番,请各位前辈方家斧正!论战功战绩:1、白起主

  • 王翦和韩信虽都求封地但性质、背景和时机不同导致二人结局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王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非常适合王翦,生前就是老油条的他为大秦统一做出了汗马功劳,事成之后,家族都备受敬仰。说起来,韩信为汉朝建立的功勋一点也不比王翦为大秦的功劳小。而且二人都向自己的君主求田问舍,可是王翦能安享晚年可韩信却是不断改换封地、降爵,最后被吕后处死。刘邦得知后还“且喜且

  •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李信表示20万人就够,为什么王翦坚持要60万?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王翦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孙子曰:‘识众寡之用者胜。’翦谓伐荆当用六十万人。又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翦坚壁休士,投石超距而后用是也。”-----《十七史百将传》战国名将中,你要说谁军事水平最高,笔者不敢说,但是你要问谁更有智慧、功劳,王翦绝对会排在榜首。说到他,人们最熟知的故事就是用60万军队打楚国。

  • 56岁李牧大破王翦后随即被杀,嬴政:他不死,赵国不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王翦

    公元前229年,郭开在邯郸大肆宣扬李牧造反的消息。赵迁身为赵王,不能擅自离开宫城。于是,他决定派遣最亲信的将领赵葱、颜聚同往前线,取代李牧、司马尚统兵抗秦。当时,嬴政的吞并六国战略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李牧实力强硬,早就被嬴政视为眼中钉。赵迁这个时候派赵葱接替李牧,看似合乎规矩。实际上,赵迁恰恰中了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