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唯一善终者

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唯一善终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小玮聊娱乐 访问量:4766 更新时间:2024/2/29 18:17:39

战国四大名将最后一个,王翦,至此,四大名将终于划上圆满句号。

与其他三大名将相比,王翦的结局是最好的,他得以善终。没有被君王坑死,没有被君王抛弃,和儿子王贲在帮助秦王嬴政统一之后,急流勇退,辞官回乡,终老一生。

司马迁将他和白起放在一起,说他们两个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一个是助秦真正崛起的名将,一个是助秦统一六国的名将,能力孰强孰弱暂且不说,但说运气上,无疑王翦更胜一筹。

横空出世的王翦

在四大名将中,王翦应该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活跃在秦始皇嬴政的年代。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有人说他从小就喜欢军事,善于舞刀弄枪。又有人说他从小就展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为他日后从军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说王翦攻灭六国之前,不得不提到王翦在帮助秦王嬴政剿灭叛乱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公元239年,嬴政的弟弟成蛟成蟜和樊於期领兵攻打赵国。在樊於期的唆使下,成蟜举兵反叛。年轻的王翦毫无畏惧之心,先是大军逼近,给成蟜带来心理压力,接着安排说客混进成蟜军中,送去劝降的书信。

这封信写的是情理并茂,恩威并重,简明扼要地阐述厉害,成蟜最终决定投降,而叛乱的始作俑者樊於期则逃亡燕国,可惜成蟜即使归降也成为嬴政心中一根刺,最终还是落了个赐死的下场。

随后在嬴政和吕不韦,赵太后夺权的过程中,王翦再次展现出“顶级护卫”的能力。嬴政年轻的时候,朝廷大权被吕不韦和赵太后把持着,吕不韦还和太后偷情。嬴政年纪小的时候,他们还不怎么在意,可嬴政长大之后,他们生怕嬴政知道他们的丑事,吕不韦就想脱身,可又怕太后生气,就安排了个假太监嫪毐进宫,供太后渔色。

太后食髓知味,躲在雍城和嫪毐生了两个儿子。而嫪毐也在太后的帮助下拥有了自己的封地,开始秘密培植势力,密谋造反。

公元前238年,嬴政去雍城给太后请安。王翦负责随身护卫,并安排了三万精兵护送嬴政前往雍城。嬴政走了之后,咸阳成为真空地带,吕不韦把持朝政,一旦掀起政变,后果不堪设想。王翦不动声色,调遣兵力,谋划得当。

而嬴政所在的雍城也是遍布刀兵,准备许久的嫪毐想要大干一场。纸终究包不住火,嫪毐祸乱后宫的事情最终被揭露出来,他悍然发动兵变,冒死进攻嬴政所在的蕲年宫。哪知嬴政早就知道他会来这一手,早就暗地里埋伏了后招。在嫪毐逼宫的同时,勤王保驾的军队也在路上,双方相遇,嫪毐的党羽,死的死,逃的逃,而嫪毐最终也落了个车裂的下场,跟嫪毐关系铁的二十多个人都被斩首,有关系但是罪行轻的4000多个人也被发落到四川去受苦。

吕不韦也跟这件事情有关,嬴政也想杀他,奈何他树大根深,加上之前扶持先王也是劳苦功高,就没杀他。吕不韦过不去心中那道坎,自刎身亡。至此之后,嬴政大权在握,再也没有掣肘之人。

扫清了国内的阻碍势力,嬴政即刻开始平定六国之路。而经过历次政变考验的王翦无疑成为他非常信赖的大将,也成为他征讨六国的先锋。

剿灭六国

公元前236年,按史记记载,这是王翦第一次率兵出征,攻打赵国的阏与。此时的赵国早已兵少将寡,国力衰弱,自然不是秦国的对手。而王翦却出乎意料,做出惊人之举。

他命令军中俸禄不够一百石的校尉回家,又从10人里面抽取两人待在军队里面。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现在特种兵从大部队里面寻找兵王的感觉。剩下的部队数量虽少,却全部都是精锐,士气旺盛,勇不可当。俗话说,兵贵精不贵多,王健就带着这支精锐之师很快就攻下阏与,并顺势攻下赵国九座城池。

第一次牛刀小试,王翦就创造如此战果,嬴政自然是喜笑颜开。经过几年的积累,王翦率军开灭赵之路。

公元229年,王翦从上郡发兵,与杨端和两军呼应,准备一举灭赵。没想到他碰上了李牧。这是两位同时期名将的初次交锋,在李牧的防御下,秦军一年多没有任何进展。王翦很恼火,但是恼火归恼火,事情还得解决。他再次使用他们秦国人最喜欢用的反间计。

要说秦赵这一对冤家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用反间计,我还就中了你的反间计。李牧被皇帝骗杀,没有李牧的赵军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王翦披荆斩棘,所向无敌,赵军节节败退,主将赵葱被杀,攻陷邯郸,赵国正式灭亡,所有领土划入秦国版图。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安排荆轲刺杀秦王,荆轲功亏一篑。嬴政暴怒,抓住这难得的由头,命令王翦立刻剿灭燕国。此时的燕国和赵国代地的公子代王嘉抱团取暖,联合抵抗秦国。

可覆巢之下无完卵,赵国,韩国已灭,齐楚魏苟延残喘,早已大势已去,更何况燕国和代地,燕太子丹兵败回国,却被自己大王杀了,献上人头,借此息嬴政雷霆之怒。可嬴政并不买账,命令王翦加紧进攻,燕国都城蓟沦陷,燕王逃往辽东,燕国就此灭了。

接下来就是已经被秦国欺负到“习惯”的魏国。这次王翦没有动手,嬴政派出了王翦的儿子王贲,他也是个打攻坚战的好手。所谓虎父无犬子,说的就是王贲。公元226年,王贲率军攻打楚国,大败楚兵。之后迅速率兵北上。魏国都城大梁被黄河水一泡,城池全部毁坏,魏王投降,王贲又火速平定了魏国各地,将其正式收归秦国版图。

王翦灭楚

此时的六国就剩下齐国和楚国。齐国早已是颤颤巍巍,而楚国也是风中残烛,但顽强的江东子弟还是要拼尽全国之力,为捍卫曾经的荣耀做殊死一搏。作为政治和军事双冠王的王翦自然了解楚国的实力。在嬴政召开的“灭楚扩大会议上”,王翦表示,没有六十万人就搞不定楚国。

嬴政犹豫了,这可几乎是秦国所有的家底,况且一个偏安一隅的楚国,用得着这么多兵马?少壮派将领李信站出来说,“王老将军多虑了,末将认为二十万人足矣。”他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一来秦国实力冠绝天下,秦锐士以一当十;二来楚国早已不是当年沃野千里,带甲百万的大国了,打这样的国家简直就是摧枯拉朽一样。

嬴政一听乐了,“还是年轻将领比较懂事啊,深得朕心,王翦老了,不中用了,胆子也小了。”他立刻安排李信和蒙恬率二十万大军,杀向楚国。楚国这边也是积极应对,派出最出名的战将,项燕带着四十万大军应对。项燕这个人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他有一个孙子很有名,西楚霸王项羽。

要说蒙恬和李信也是秦国少壮派将领中比较靠前的两位,作战经验丰富,身先士卒,并不是那种有勇无谋之将。刚进入楚境的时候,秦军所向披靡,楚军望风而逃,李信和蒙恬两个年轻将领就有些忘乎所以了,他们以为楚军已经被打怕了,只有逃命的份儿。可他们忘了,他们的对手可是项燕,而楚国的军队足足有秦军两倍之多。

楚军的连续败退果然增长了秦军的骄傲情绪,他们孤军深入,对后方的的守卫和防御不足。李信在进军的途中,突然听到后方楚国城池反叛的消息,只好带着部队前去平叛。而这时候的项燕也不再败退,带领四十万大军掩杀过来,李信猝不及防,数万军队被杀,七个都尉战死,灰溜溜地退回秦国。

多年来,秦军可是连战连捷,突然遭逢如此大败,嬴政那个气啊,这简直就是啪啪打脸。不过好在他本就不是个好面子的主儿,亲自带着近臣就到王翦家里请他出山。刚开始王翦还有些不乐意,借病推辞,嬴政好说歹说,终于说动这位老爷子。王翦提了一个条件,“还是需要六十万兵马。”嬴政连连点头,“只要您老出山,啥条件我都答应你。”

王翦带着六十万兵马向楚国出发,临走之前,希望嬴政能多奖励他点金银珠宝,良田美宅。嬴政哈哈大笑,心说你这老爷子想得太多,你只要打个胜仗,这些东西都不是事儿啊。王翦却没把嬴政的话当真,每走一段时间就派人跟嬴政要东西,一连要了五六次。

手下人都看不下去了,“将军,您至于吗?要了这么多次,只要咱把楚国给灭了,大王肯定不会亏待我们的,何必这么频繁的跟他要封赏呢?”

王翦哈哈大笑,“你们啊,太年轻。咱们大王是个多疑的人,现在他把咱们秦国所有的军队都交给我了,肯定很担心我拥兵自重。我这么积极的跟他要封赏,就表明我只对财富感兴趣,对什么权力不感兴趣。”

其实嬴政也知道王翦打的算盘,不过他并没有戳破,因为他相信王翦是一个很会明哲保身的人,绝不会冒险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而且他相信王翦对秦国有绝对的忠心。

公元前224年,王翦带着六十万军队终于来到楚国边境。可他来到楚国之后,整整一年都没有进攻,他让军队安营扎寨,休养生息。士兵每天都以投石头来锻炼身体。还是那句话,战争最终打的还是综合国力,秦国这时候已经扫灭其他四国,国土面积庞大,钱粮众多,完全有能力支撑王翦一年之内的粮草消耗。

楚国就尴尬了,本来项燕带着四十万大军来抵抗,结果王翦根本就没有打的意思。时间一长,四十万兵马的吃喝就成了问题。项燕多次引诱王翦出战,王翦就是按兵不出,非常耐得住性子。时间一长,项燕觉得王翦根本就没打的意思,带领军队准备东归,省得在这里浪费粮食。

王翦要的就是楚军东归。一年以来,秦军吃得好,住得好,练得好,士兵士气旺盛,精神面貌极佳,多次请求一战。而楚军则长时间处于紧绷的情绪中,加上粮草不足,士兵尽显疲惫之色。王翦知道,楚军一旦移动,阵型必乱,此时正是攻击楚军的最好时机。

果然,六十万大军如下山的猛虎,楚军仓皇之际难以抵挡,纷纷败退,项燕在乱军中被王翦所杀。临死之前,这位楚国猛将说出后世那句经典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一年之后,王翦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继续向南进攻,征讨百越地区,设置郡县,将其纳入秦国版图。从此,南方基本上完全平定,仅留一个齐国在风中凌乱。

后世对王翦的评价褒贬不一,司马迁说他明哲保身,身为嬴政的老师,却没有做到劝服嬴政行德政。也有人说王翦平定楚国消耗了秦国巨大的国力,导致秦国只持续了两世就灭亡了。但不管怎么说,都不能抹杀王翦作为战国最后时代名将的荣誉。

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无论是帮助嬴政夺取政权,还是率军剿灭流过,王翦都做的非常出色。他拥有极高的政治嗅觉,非常懂得站队;他拥有极强的大兵团指挥能力,能够将六十万军队调配的妥妥当当,充分发挥每一位士兵的战斗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同为秦将,王翦却没有杀降的习惯,这一点比白起强了不少。

平定六国之后,王建带着儿子王贲归隐,远离了朝堂的喧嚣和尔虞我诈。他一生战功赫赫,临老却能急流勇退,归隐田园,特别难能可贵。

他也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得到善终的将领。他是王翦,一位令人思虑万千的战国名将。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为何有灭国之功的王翦没白起厉害?王翦是站在白起肩膀上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王翦

    文|飞鱼说史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常言道: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这里的“山“指的是古崤山,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 战国四大名将之秦将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翦

    秦国名将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据说,王翦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又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年少时很喜欢军事,侍奉过秦始皇。电视剧《寻秦记》剧照公元前236年,王翦带兵不仅攻下了赵国的阏与,还一连攻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从此,名声大震。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王翦立下了赫赫战功

  • 王翦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部将劝他不要过分,王翦:我这是在保命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翦

    “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说到嬴政手下的著名将领,很多人都会想到蒙恬,不过除了蒙恬以外,大将王翦也是秦朝相当重要的名将。那么这里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王翦的故事,据悉他曾在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连其部将都劝他不要太过分了,而王翦却称自己是在保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本篇我们讲讲秦国的王翦。上阵父子兵这个词,似乎格外适合王翦及其儿子王贲,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里,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

  • 王翦,也太会做人了吧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王翦

    文/子玉职场中最厉害的是什么人?当然是那些专业能力过硬而且还特会经营与领导及同事之间关系的那拨人。翻开史书,这里边有王翦,有萧何——当秦王嬴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攻楚方案时,王翦提出,“必须得出动六十万秦军才能拿下楚国”。但少年将军李信却表示,“给他二十万,定能搞定楚国”。作为领导,当然想以最小的成

  • 李牧不死赵国不灭,王翦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惜赵王却非要作死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王翦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李牧、王翦、廉颇;秦国和赵国各占一半,其中白起更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但其实论战争指挥艺术,李牧丝毫不在白起之下,李牧差的,也许就是强大的国力支撑吧;但是能凭长平之战后虚弱的赵国国力,北击匈奴,西御强秦,李牧的实力可见一斑。秦国白起击败初出茅庐的赵括,赢得了长平

  • 读《资治通鉴》“王翦伐楚”,品王翦与领导相处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王翦

    王翦伐楚是秦国灭掉韩、赵、魏、燕等国之后,最后统一中国的决定性的战役。在最开始伐楚中,秦王任用的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李信为统帅,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打败,在秦军战败的紧急关头,王翦亲自率领60万秦军与楚军抗衡,抵御楚军凌厉的攻势,他命秦军坚守不战,养精蓄锐,进行周密的准备,等

  • 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全方位比较,谁是真正的战国第一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王翦

    千年来,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被世人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的军事水平也代表了那个年代实战的最高水准。《千字文》更是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才是战国第一名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细细分析一番,请各位前辈方家斧正!论战功战绩:1、白起主

  • 王翦和韩信虽都求封地但性质、背景和时机不同导致二人结局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王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非常适合王翦,生前就是老油条的他为大秦统一做出了汗马功劳,事成之后,家族都备受敬仰。说起来,韩信为汉朝建立的功勋一点也不比王翦为大秦的功劳小。而且二人都向自己的君主求田问舍,可是王翦能安享晚年可韩信却是不断改换封地、降爵,最后被吕后处死。刘邦得知后还“且喜且

  •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李信表示20万人就够,为什么王翦坚持要60万?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王翦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孙子曰:‘识众寡之用者胜。’翦谓伐荆当用六十万人。又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翦坚壁休士,投石超距而后用是也。”-----《十七史百将传》战国名将中,你要说谁军事水平最高,笔者不敢说,但是你要问谁更有智慧、功劳,王翦绝对会排在榜首。说到他,人们最熟知的故事就是用60万军队打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