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翦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部将劝他不要过分,王翦:我这是在保命

王翦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部将劝他不要过分,王翦:我这是在保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骆春琴 访问量:3826 更新时间:2024/2/29 18:17:29

“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

说到嬴政手下的著名将领,很多人都会想到蒙恬,不过除了蒙恬以外,大将王翦也是秦朝相当重要的名将。

那么这里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王翦的故事,据悉他曾在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连其部将都劝他不要太过分了,而王翦却称自己是在保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王翦

首先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翦。据悉王翦是频阳东乡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军事,一直随侍嬴政身侧。

在嬴政一统六国之前,王翦曾率兵扫平了三晋地区,除此以外他还消灭了赵国、燕国以及楚国,是一位具有杰出军事指挥才能的优秀将领。

封赏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决定出兵伐楚,彼时王翦毛遂自荐,称自己需要60万大军,就能拿下楚国。

不过由于当时李信说自己只需要拍20万大军,于是嬴政便将指挥权交给了李信。没有被任命的王翦意识到嬴政并不信任自己,于是他直接递了一封告老还乡的折子。

王翦离开后没多久,李信就因为中了项燕的诱敌深入之计,大军伤亡惨重,此次战败使得嬴政有些后悔当时没有任用王翦。

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嬴政亲自驾车去迎接王翦,希望他能够按照当时提出的计划攻打秦国。

王翦见状选择了接受,不过在集结军队的过程中,王翦却干了一件让其部将都看不下去的事情——向秦王讨要封赏。

尽管嬴政当时给王翦许诺了不少东西,但王翦并没有就此罢休,并且在出征过程中,王翦依旧在想方设法地讨要封赏。

疑问

彼时部将们可以说是被王翦此举搞得胆战心惊,其中还有一些部将则劝说王翦:如今正值关键时期,老将军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大王讨要封赏,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要是大王因此生气了该怎么办?倒不如等班师回朝之后再讨要封赏,这样不是更师出有名一些吗?

回答

王翦听到这里,对着部将们叹了一口气,然后表示:我又何尝愿意如此,实在是为了保全是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啊。

一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王翦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打消嬴政的疑心,毕竟当时王翦手中掌握着全秦国的军队,嬴政必然极不放心。

王翦不断讨要封赏的行为,其实就等于是告诉嬴政,自己对拥兵自重没有任何想法,你只要给我准备好我要的封赏就行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王翦的动作太大,导致楚军低估了王翦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王翦才在很短的时间中顺利拿下了楚国。

总结与补充

不得不说王翦真的非常聪明,他始终都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也正是因为如此,王翦的余生相对比较平静,而嬴政也因为王翦的行为对他少有戒心。

事实上历史上像王翦这样懂得“激流勇退”的人还有很多,而这些人最后的结局也相当不错,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本篇我们讲讲秦国的王翦。上阵父子兵这个词,似乎格外适合王翦及其儿子王贲,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里,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

  • 王翦,也太会做人了吧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王翦

    文/子玉职场中最厉害的是什么人?当然是那些专业能力过硬而且还特会经营与领导及同事之间关系的那拨人。翻开史书,这里边有王翦,有萧何——当秦王嬴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攻楚方案时,王翦提出,“必须得出动六十万秦军才能拿下楚国”。但少年将军李信却表示,“给他二十万,定能搞定楚国”。作为领导,当然想以最小的成

  • 李牧不死赵国不灭,王翦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惜赵王却非要作死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王翦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李牧、王翦、廉颇;秦国和赵国各占一半,其中白起更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但其实论战争指挥艺术,李牧丝毫不在白起之下,李牧差的,也许就是强大的国力支撑吧;但是能凭长平之战后虚弱的赵国国力,北击匈奴,西御强秦,李牧的实力可见一斑。秦国白起击败初出茅庐的赵括,赢得了长平

  • 读《资治通鉴》“王翦伐楚”,品王翦与领导相处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王翦

    王翦伐楚是秦国灭掉韩、赵、魏、燕等国之后,最后统一中国的决定性的战役。在最开始伐楚中,秦王任用的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李信为统帅,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打败,在秦军战败的紧急关头,王翦亲自率领60万秦军与楚军抗衡,抵御楚军凌厉的攻势,他命秦军坚守不战,养精蓄锐,进行周密的准备,等

  • 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全方位比较,谁是真正的战国第一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王翦

    千年来,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被世人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的军事水平也代表了那个年代实战的最高水准。《千字文》更是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才是战国第一名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细细分析一番,请各位前辈方家斧正!论战功战绩:1、白起主

  • 王翦和韩信虽都求封地但性质、背景和时机不同导致二人结局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王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非常适合王翦,生前就是老油条的他为大秦统一做出了汗马功劳,事成之后,家族都备受敬仰。说起来,韩信为汉朝建立的功勋一点也不比王翦为大秦的功劳小。而且二人都向自己的君主求田问舍,可是王翦能安享晚年可韩信却是不断改换封地、降爵,最后被吕后处死。刘邦得知后还“且喜且

  •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李信表示20万人就够,为什么王翦坚持要60万?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王翦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孙子曰:‘识众寡之用者胜。’翦谓伐荆当用六十万人。又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翦坚壁休士,投石超距而后用是也。”-----《十七史百将传》战国名将中,你要说谁军事水平最高,笔者不敢说,但是你要问谁更有智慧、功劳,王翦绝对会排在榜首。说到他,人们最熟知的故事就是用60万军队打楚国。

  • 56岁李牧大破王翦后随即被杀,嬴政:他不死,赵国不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王翦

    公元前229年,郭开在邯郸大肆宣扬李牧造反的消息。赵迁身为赵王,不能擅自离开宫城。于是,他决定派遣最亲信的将领赵葱、颜聚同往前线,取代李牧、司马尚统兵抗秦。当时,嬴政的吞并六国战略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李牧实力强硬,早就被嬴政视为眼中钉。赵迁这个时候派赵葱接替李牧,看似合乎规矩。实际上,赵迁恰恰中了嬴政

  • 王翦早有急流勇退之意并在伐楚时故意求田问舍故可避免悲惨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翦

    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被君主猜忌甚至处死者大有人在。比如所谓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李牧、廉颇三人,不是被杀就是流亡,而王翦父子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取得的巨大功劳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但王翦却能够善终,这是为什么呢?王氏父子在秦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最难啃的两

  • 王翦守南中国的历史作用和秦始皇的决策逻辑:格局决定布局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王翦

    公元前403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此事代表着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因而将这一年定为战国。秦国身为“战国七雄”之一,自然粉墨登场。在战国局势中,秦国地处西方。而由于秦人早期与戎人交错而居,以至于秦人早期都是远离中原的。虽然各强国、各士人都看不起秦人,认为秦人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