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王:20万兵谁能带?王翦说:少60万不带,结果证明王翦英明无比

秦王:20万兵谁能带?王翦说:少60万不带,结果证明王翦英明无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树人谈史 访问量:3537 更新时间:2024/2/29 18:17:43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穷逐鹿中原,都希望可以实现统一中国的霸业,经过不断的更替和吞并最后只剩下了七个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后终于秦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秦朝之所以能够顺利统一天下,和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在当时科技技术还非常落后的年代地形往往会起到制约作用,而秦朝就是很好的利用了地形。

首先秦王朝根据地形制定了相应的策略,提出了最为有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对与自己相距较远的国家进行安抚处理,而和秦国距离较近的国家都遭了秧,经常受到秦国铁骑的困扰。同时秦朝不断的进行改革,提升自己的国力,所以很快就成为了诸侯国中最强的。

伴随着秦国的崛起诸侯国们越来越不安,期间的平衡渐渐被打破,但是其余几国没有选择起来和强秦抗争,而是选择了割地企图换取和平,可是这样只会削弱自己的实力,根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暴秦的侵略。

根据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选择和远方的几国维持短暂的和平,而和秦国距离比较近的几国就倒霉了,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了,因为韩国的实力是秦国紧邻中最弱的,而且只有消灭了韩国才能实现统一天下的计划。

韩国能够作为一方割据势力自然有一定的实力,尤其是韩国士兵的武器配置更是当世首屈一指的,不过韩国的将士们作战能力相比如狼似虎的秦国军队实在是不值得一提。所以韩国将士的抵抗就犹如螳臂当车一般,最终也没能改变韩国被灭国的悲剧,拿下了韩国的秦军将士们一时间士气高涨,将士们摩拳擦掌,希望能够再接再厉。

很快相邻的赵国和魏国就被秦王朝一一吞并了,燕赵魏三家皆是晋国之后,彼此间唇亡齿寒,所以这三国并没能给秦国带来太多的困扰,吃掉这三国之后,秦国的实力进一步扩大,随后秦国把下一个目标对准了楚国。

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楚国的疆域非常辽阔,而且国家实力也很强,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击败楚国平定天下的胜算就多了几分,但是如果失败很可能前功尽弃,所以秦国一直在等待时机,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公元前225年,楚国的内乱爆发,秦国决定出兵攻打楚国,但是临行之际在选帅上发生了问题,秦王连夜召集群臣商议,他问:谁能带兵20万兵马伐楚?王翦说:您不是开玩笑吧?20万?无疑是以卵击石,最少60万兵马才能动身,秦王一听不高兴了,一个小破楚国还需要那么多人马,花那么多钱?王翦啊王翦,我看你是老了,该退休了。

正好年轻的新人李信自告奋勇:我能带兵伐楚,秦王大手一挥,两国的生死战就拉开了序幕。

李信出兵平舆,取得大胜,大军继续向东进发,楚国反应过来之后,由大将项燕率军进行抵抗,项燕用兵如神,悄悄绕到秦军后方,随后发动突然袭击,秦军没有准备,失败撤退,李信带着残兵败将返回秦国。

这时秦王才意识到王翦说得是对的,他的决策英明无比,于是厚着脸皮去请王翦出山,给了他60万兵马。

这个与白起齐名的战神再次出击,秦楚决战一触即发,经过一番厮杀以后,秦军大胜,王翦逼迫项燕自刎,生擒楚王,立下大功。

这场战争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但令人不解的是,有人提出,它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战,为何如此说呢?

当时,楚国将全部兵力集中在平舆、陈城、彭城、寿春,还有陈城,陈城原本是楚国旧都,因为白起的缘故,楚国搬家了,迁往寿春。

陈城位于秦楚交界处,双方都十分看重这个地区,派遣重兵对峙,彭城同样也是边防重地。

至于寿春更是重中之重,此地易守难攻是出了名的,也是楚国能沿袭800年国祚的气脉之地,似乎每一个防卫重点都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

王翦在选择决战的场所时进行了周密的考虑,最终将主战场选定在了颍川,之所以选定在这里是因为这里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开阔,非常适合秦朝的军队,秦军大多是步兵和骑兵,作为北方人他们对水性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如果在其他地方作战的话深知水性的楚军一定会对秦军造成巨大的阻碍。

当然类似的战场还有几处,不过都是佯攻,秦军的注意力都在颍川上,寿春虽然地形更加好,但是楚军掉级了主力部队对寿春进行死守,因为此时的寿春储存着整个楚国的后勤物资,是绝对不可以失守的。同样还有彭城,其位置离楚国的都城更近,战略意义也更大,但是此处城高地线,楚军也深知此城若是失守,整个国家都将面临危机,所以经过了重重筛选,周密的分析后秦军选择了颍川。

而事实更是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在这里秦军的优势得以发挥,最终长驱直入拿下了楚国,所以要想赢下一场战争,并不容易,必须保证战力的情况下,结合地形的优势,还要有一个有能力的统帅,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

【《史记·楚本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唯一善终者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最后一个,王翦,至此,四大名将终于划上圆满句号。与其他三大名将相比,王翦的结局是最好的,他得以善终。没有被君王坑死,没有被君王抛弃,和儿子王贲在帮助秦王嬴政统一之后,急流勇退,辞官回乡,终老一生。司马迁将他和白起放在一起,说他们两个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一个是助秦真正崛起的名将,

  • 为何有灭国之功的王翦没白起厉害?王翦是站在白起肩膀上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王翦

    文|飞鱼说史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常言道: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这里的“山“指的是古崤山,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 战国四大名将之秦将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翦

    秦国名将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据说,王翦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又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年少时很喜欢军事,侍奉过秦始皇。电视剧《寻秦记》剧照公元前236年,王翦带兵不仅攻下了赵国的阏与,还一连攻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从此,名声大震。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王翦立下了赫赫战功

  • 王翦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部将劝他不要过分,王翦:我这是在保命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翦

    “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说到嬴政手下的著名将领,很多人都会想到蒙恬,不过除了蒙恬以外,大将王翦也是秦朝相当重要的名将。那么这里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王翦的故事,据悉他曾在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连其部将都劝他不要太过分了,而王翦却称自己是在保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本篇我们讲讲秦国的王翦。上阵父子兵这个词,似乎格外适合王翦及其儿子王贲,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里,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

  • 王翦,也太会做人了吧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王翦

    文/子玉职场中最厉害的是什么人?当然是那些专业能力过硬而且还特会经营与领导及同事之间关系的那拨人。翻开史书,这里边有王翦,有萧何——当秦王嬴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攻楚方案时,王翦提出,“必须得出动六十万秦军才能拿下楚国”。但少年将军李信却表示,“给他二十万,定能搞定楚国”。作为领导,当然想以最小的成

  • 李牧不死赵国不灭,王翦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惜赵王却非要作死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王翦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李牧、王翦、廉颇;秦国和赵国各占一半,其中白起更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但其实论战争指挥艺术,李牧丝毫不在白起之下,李牧差的,也许就是强大的国力支撑吧;但是能凭长平之战后虚弱的赵国国力,北击匈奴,西御强秦,李牧的实力可见一斑。秦国白起击败初出茅庐的赵括,赢得了长平

  • 读《资治通鉴》“王翦伐楚”,品王翦与领导相处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王翦

    王翦伐楚是秦国灭掉韩、赵、魏、燕等国之后,最后统一中国的决定性的战役。在最开始伐楚中,秦王任用的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李信为统帅,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打败,在秦军战败的紧急关头,王翦亲自率领60万秦军与楚军抗衡,抵御楚军凌厉的攻势,他命秦军坚守不战,养精蓄锐,进行周密的准备,等

  • 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全方位比较,谁是真正的战国第一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王翦

    千年来,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被世人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的军事水平也代表了那个年代实战的最高水准。《千字文》更是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才是战国第一名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细细分析一番,请各位前辈方家斧正!论战功战绩:1、白起主

  • 王翦和韩信虽都求封地但性质、背景和时机不同导致二人结局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王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非常适合王翦,生前就是老油条的他为大秦统一做出了汗马功劳,事成之后,家族都备受敬仰。说起来,韩信为汉朝建立的功勋一点也不比王翦为大秦的功劳小。而且二人都向自己的君主求田问舍,可是王翦能安享晚年可韩信却是不断改换封地、降爵,最后被吕后处死。刘邦得知后还“且喜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