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很有可能认为扶苏是没有当皇帝的能力的,因为扶苏的想法跟秦始皇的想法是相悖的,可谓是一个天一个地,而秦始皇在后来把扶苏派去上郡去当了监军,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当时秦始皇“坑儒”的事件的产生,因为当时秦始皇要的仙药卢生等术士没有办法炼制,然后就偷偷的议论秦始皇的为人处世,在到后来把经费都带着逃跑了,秦始皇知道了这间事之后就十分生气,不管别人的意见,就坑杀了当时的四百多名术士。
而扶苏也是因为劝谏秦始皇不要意气用事坑杀那些术士,还引用了孔子的言论,让本来就很生气的秦始皇更加的生气的了,所以秦始皇一气之下才发配扶苏到上郡去监军。秦始皇的这个做法很显然就是处罚了扶苏,从政治中心发配到了遥远的北方,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扶苏的理念真的跟秦始皇完全不一样,政治观点上发生了冲突。
秦国从来就是依法治国,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每一任君主都是依法治国,而秦国本身就不排斥儒家,儒家的一些观点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扶苏当时才会引用儒学经典,但扶苏会被贬很可能就是扶苏直接用了儒学的思想,而不是用了儒学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想法。
扶苏的性格本来就是不同于秦始皇的,扶苏支持儒学理论得到有效的发扬,站在他的背后有一大批的儒家学者和原来六国的遗留下的一些人,因为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而扶苏背后的的政治权利目的是为了推动分封制的推行,以儒治国,而秦国当时用的是郡县制度,以法治国,跟扶苏的理论可谓是大相径庭,产生了根本上的政治矛盾。
所以扶苏才被贬到北方去,这个可能不是为了让扶苏去历练,而是实实在在的被贬,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儒学势力的发展,维护当时法学的一个正统的地位,这是秦始皇治国的国策,不允许任何人动摇,而当时秦始皇也没有选定自己的继承人,很有可能是扶苏,因为扶苏是最有能力实力最强的,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仁慈”。
所以当赵高和李斯合谋将假的诏书传递到扶苏和蒙恬的手上的时候,扶苏蒙恬一看他们也不敢反抗,因为当时他们又身处遥远的北方,不知道秦始皇早已去世,这一份是一份假的诏书,所以手握重兵的蒙恬也不敢造次。在当时能调动军队依靠的是虎符,虎符是有两块组成的,一个在将领手中,一个在皇帝手中,只有当两个虎符都凑齐了,才能够调动那些人马,当调兵完成后,皇帝是要收回属于自己的那个虎符的。
在那个朝代调兵是只认虎符不认人的,任何人只要手握虎符都是可以调动百万大军的,所以后来才有了信陵君窃取虎符的事,拯救赵国。
扶苏和蒙恬当时想要造反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没有另一半的虎符,没有权力调动当时的军队,要不就是拿回虎符,要不就是赌一把,学习赵高李斯一样写下假诏书起兵造反,但是这事还是需要长久的谋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当那份假的诏书到达扶苏和蒙恬的手上的时候,他们才会那么的措手不及。
况且当时身处北方的蒙恬和扶苏,压根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了,在没有消息来源的情况下,哪里敢贸然的就发起行动造反呢,万一惹怒了秦始皇那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另一方面如果要造反也需要提前的安插人马和眼线,随时随地的获取那些消息,才能保证万无一失,而且还要有合理的借口。而当时扶苏是监军,蒙恬是大将军,即使需要造反,也是扶苏去指挥,因为扶苏有这个权力,因为最后当皇帝的只会是扶苏,但扶苏深受儒学的影响,绝无可能有造反之心,所以才会在诏书以来,就和蒙恬一起自杀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