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扶苏手握“两王四个二”,为何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扶苏手握“两王四个二”,为何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旭阳 访问量:4799 更新时间:2023/12/7 12:19:50

《史记》中记载扶苏接到假诏时泣不成声,但并没有丝毫怀疑,准备自裁。蒙恬及时出现制止:“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蒙恬的言语并未打动扶苏,简短的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留下了千古遗憾。

这样简短的一段话,却让后世在无尽的惋惜之中开始探讨,扶苏为何会这么冲动地拔剑自刎?被司马迁在《史记》中赞颂“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扶苏公子,有蒙氏兄弟的扶持,文拜于当时的大儒淳于越,武拜于秦朝的武将世家的蒙毅,能文能武。比起那个“指鹿为马”,任由宦官赵高玩弄权术,甘当傀儡皇帝的胡亥,扶苏的自身素质绝对过硬,却为何没有继承大秦王朝的正统?如果扶苏公子当时能继位,是不是就不会有为秦朝戍守边疆几十年的大将一朝惨死、被灭满门,是不是大秦王朝也就不会那么快灭亡,天下也就不会那么快进入秦末的战乱之中?

两个王:朝内朝外蒙家兄弟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屡立战功,深得始皇帝的尊宠。又常年手握兵权,镇守边关,抵御匈奴,谋虑与武艺在秦国武将中颇为出众,曾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修筑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蒙恬功不可没,完善了秦国的交通网,解决了闭塞问题。在文化方面,加强北方各民族的交流,经济、文化获得双赢局面。而他的弟弟蒙毅在朝内为官,也深得皇帝的信任。

扶苏因违逆始皇帝的政见,而被派去边疆做大将蒙恬的监军,这充分地为扶苏提供了笼络朝廷重臣、趁机掌握兵权的机会。当然,扶苏也不负众望,和蒙恬的关系日益亲密。同时,扶苏还曾跟随蒙毅修习武功,与蒙毅的交情也不一般。随着朝局的变化,扶苏、蒙家兄弟等也基本形成了与赵高、李斯等人相抗衡的一派。如果当时扶苏能够运筹帷幄,辨诏书之假,以清君侧之名拿下赵高、李斯等人也不是不可能,秦朝的历史或许也不是今天的样子,我们也不会有这些遗憾。

除了蒙家兄弟之外,扶苏还是当时大儒淳于越的学生,可以说在儒家士人心中也有一定的话语权,如果能笼络和引导得当,或许那些儒家士人也可以成为他进阶朝堂的左膀右臂。这样来看,扶苏外有手握重兵的大将蒙恬稳定边疆外患,在朝内又有谋略过人的蒙毅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手中可谓是稳拿“王炸”。

四个二:始皇帝的喜爱、能文能武

扶苏其名来源于《山有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扶苏的喜爱以及对他寄托的无限期望。同时,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是始皇帝的第一个孩子,亲族血缘为纽带的条件下,长子身份备受喜爱。扶苏仅16岁就随秦始皇当朝听政,可见秦始皇不仅偏爱这个皇长子,更有意栽培。古往今来,皇子夺权中,能得到皇帝的喜爱和认可一直是功败垂成的关键一环。扶苏在皇帝的喜爱与认可这一点上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是胡亥以及其他皇子难以企及的。同时,来自于君父的喜爱、期望、寄托、提供机会、有意栽培,以及自身积极向上、勤奋好学也都奠定了扶苏日后出众的表现,使他一向素有贤名。

文拜淳于越,淳于越是当时的大儒,是儒家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和践行者,也在不遗余力地传授儒家思想。他也曾被秦始皇任命为仆射、太子师傅等官职,这说明淳于越既有真才实学,也曾得到过秦始皇的认可,而扶苏就是他的弟子之一。此外扶苏16岁开始随着父亲上朝听政,就国家各方面的政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具备一定的治国理政的学问与谋略。扶苏武拜师蒙毅,蒙毅作为蒙恬的弟弟,蒙家武学世家,蒙毅也有颇高的武学造诣,指导扶苏练得一身本领,也可以说是颇有其父始皇帝的风采。估计当时秦国不少人大概也都以为这样一位文韬武略的扶苏公子会接任秦国未来的国君之位。

扶苏不仅文武双全,还拥有人们推崇的仁爱、刚毅、勇武、诚信、发奋等优良品质,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作为大秦帝国未来君主的后备人选,文武双全、品德优良才是公子扶苏的名片。尤其和谋朝篡位的胡亥相比,更是高下立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多为遗憾“如果扶苏作了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四带二的打法不仅仅在玩笑中存在,拥有蒙家兄弟及德高望重大儒支撑,又有始皇帝的认可、大皇子之位,文韬武略,品行优良。有着这样好牌的扶苏为何落得个拔剑自刎、徒留千古遗憾的结果?这只能从他一点一点的作死说起。

“成也萧何败萧何”,首先要从扶苏自身的性格及其观念说起。“取其精华未去其糟粕”扶苏受教于大儒淳于越,传承了儒家“君子”的优秀品质,却对其中迂腐不化的思想没有摒弃,愚忠愚孝,这也是造成其不辨诏书真假,直接拔剑自刎的直接原因。当扶苏面对诏书中秦始皇要他自尽的旨意时,他不去辨真假就慷慨赴死。正所谓“君臣父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虽然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评价他是“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但明朝首辅张居正却说:“扶苏仁懦。”可见,扶苏性格中愚孝、认死理、不懂得变通的迂腐特点是致其徒留千古遗憾的直接因素,也致使他在作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除了其自身的性格的因素之外,扶苏不懂得“君父”的道理,秦始皇想要推行郡县制等新政,扶苏作为秦朝受器重的皇子,应当考虑如何为父皇排忧解难,而非站在反对方,劝谏自己的父皇,最终消耗的也只是他自己在君父心中的信任。更为作死的是,扶苏学的是儒家思想,讲求仁政爱民,这与秦始皇施行的法家严刑酷法是相违背的,父子之间思想理念的不同,加之秦始皇本身性格急躁,导致矛盾常常发生。秦始皇派扶苏去做蒙恬的监军,是希望他作为皇子能够制衡这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然而,他却和蒙恬等人感情日益密切,俨然已有结党营私的势力,这也可能使得秦始皇对他心生忌惮。

也有史料研究表明,扶苏的母亲多半可能是楚国人,很可能还是楚国王室之人。秦国和楚国在后期矛盾频发,而且爆发大战,秦始皇对楚国人多有忌惮,这也可能影响到他对扶苏的信任与亲疏之念。

“法”与“儒”水火不容

扶苏拔剑自刎,徒留忠臣良将一朝惨死和后世的众说纷纭与一点遗憾。除了他自己一点一点作死,关键是他影响到了当时秦朝一些“既得利益者”们的利益,继而引起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谋害。

扶苏可以说是当时秦朝政治团体中典型的儒家思想主导者。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扶苏就不惜违背始皇帝的意志为方士们求情,这不但触怒了始皇帝,也让李斯、赵高等这些迎合始皇帝提倡法家思想的人心生忌惮。李斯、赵高就是这些“既得利益团体”的首脑,他们为了迎合秦始皇,极力推崇法家思想,所以他们是无法容忍秦朝未来的君主是一个如此推崇和看重儒家思想的人。而且,一旦扶苏有朝一日继承大统,必定重用儒生,像宰相等重要的朝内职务肯定是由儒生担任,就像现在秦始皇重用他们一样。到那时候,李斯、赵高等人肯定会被免职,这就为后续李斯赵高等人谋害扶苏埋下了伏笔。

结语

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自小也是受秦始皇器重的,手里也握着蒙家这张“王炸”,自身也是文韬武略。但却由于受儒家思想中迂腐、愚孝等思想的影响,也不懂得变通。先是违逆始皇帝的旨意,导致被贬边疆。后来在威胁到赵高、李斯等一干人的既得利益时,也不积极主动反抗,空有菩萨心肠,没有霹雳手段。面对诏书也不知辩真假,辜负了蒙恬等人的期待,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身才华。

时至今日,后世史学家及历史爱好者们仍然在不断地探讨,那个文韬武略、玉树临风的扶苏公子为何挥剑自刎?为何是那个纨绔子弟胡亥做了秦二世,徒留下“指鹿为马”的笑话?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不必太完美。

标签: 扶苏

更多文章

  • 身边有蒙恬大将,还有三十万的秦军,扶苏为何要自杀呢?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扶苏

    秦始皇很有可能认为扶苏是没有当皇帝的能力的,因为扶苏的想法跟秦始皇的想法是相悖的,可谓是一个天一个地,而秦始皇在后来把扶苏派去上郡去当了监军,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当时秦始皇“坑儒”的事件的产生,因为当时秦始皇要的仙药卢生等术士没有办法炼制,然后就偷偷的议论秦始皇的为人处世,在到后来把经费都带着逃跑了

  • 如果扶苏顺利登基,接下来历史会怎么发展?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扶苏

    如果没有沙丘政变,扶苏顺利登基的话,秦朝会不会灭亡不好说,但是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扶苏接下来能不能平定叛乱。如果他能平定叛乱,然后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并且开始休养生息,那秦朝自然就能继续延续下去。但是如果不能平定叛乱,那秦朝自然就会亡在他的手里了。至

  • 作为丞相的李斯,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扶苏

    秦朝丞相李斯为何不辅佐扶苏,反而去和宦官赵高以及纨绔子弟胡亥混在一起呢?这个问题也一直是很多人奇怪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归根结底就两个字,私心。李斯是一个名利心十分重的人,他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李斯早年

  • 扶苏埋怨嬴政:没有赵高,秦朝不会那么快灭亡,甚至不会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扶苏

    假如历史上没有赵高,秦朝会灭亡这么快吗?在另一个世界见到赵高的嬴政,淡定的说了一句:如果没有你该多好如果没有赵高的存在,我认为秦国不会灭亡那么快,甚至是不会灭亡。历史的假设,都是我们今天的个人推断,历史不会重来,但是历史却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让我们从中去探寻一些我们不知道,却很好奇的问题。秦朝的

  • 公子扶苏如果做对这三件事,历史或许会有转机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扶苏

    题/公子扶苏如果做对这三件事,历史或许会有转机文/夜雨未央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

  • 扶苏不死秦朝绝对不止传二世?这么想真是太天真!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扶苏

    题/扶苏不死秦朝绝对不止传二世?这么想真是太天真!文/一恒独步,永恒的历史,新鲜的今日,她总在悄悄的暗示你我怎样前行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秦朝的灭亡从他实行的一系

  • 秦始皇长子扶苏,2000年前惨死陕北,2000年后坟墓仍然荒凉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扶苏

    天下第一太子扶苏,死后竟然葬在边疆,他的墓穴相比他父亲秦始皇的墓穴也小得可怜,甚至不足十分之一。扶苏的情态,怎是一个残字可以形容?那么扶苏的墓中究竟有什么?扶苏墓中的东西,能不能帮助我们了解2000年前,秦始皇去世之后,扶苏与胡亥之间的真相呢?欢迎点赞评论收藏。扶苏墓纪念碑公子扶苏寒酸至此在陕西省榆

  • 如果扶苏继承大秦的帝位,刘邦项羽还有机会成功吗?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扶苏

    秦始皇是一个任性又极度自信的人。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实现他的想法。同时,他又是法家的坚定拥护者,主张以严明的法治百姓。秦始皇在世时,那些一统六国、一统天下的秦至睿,是他施政的坚实后盾。但人总会老去。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持,在暴政面前,黎族百姓一定会反击。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就在秦始皇死前后爆发,恰恰说明

  • 如果秦始皇计划得当,让扶苏当秦二世,秦朝是否还会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扶苏

    贾谊的《过秦论》分析到:“陈胜、吴广并不比六国的君主更有权势,然而秦灭了六国,陈胜、吴广却灭了秦朝。这是因为秦朝不施行仁义,而导致‘攻守之势异也’。”百姓都是喜欢过安稳日子的,秦朝的统治却让他们苦不堪言,男子费尽全力耕种,地里的收获却不够交赋税。女子费尽全力耕织,却不能保证家人都穿得暖和。连年的战争

  •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却叫扶苏和胡亥?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扶苏

    嬴政这个叫法在汉之前是没有这种称呼的,因为先秦以前对于姓氏都是分开的称呼的,男子称氏,女子称为姓。嬴姓的由来最早是被舜赐姓赢,到了周缪王时期,赢姓里有一个叫造父的因为有功,被周缪王封在赵城,他就是赵氏的祖先。赵氏再往后有一个叫非子的因为养马养得好,被周孝王以秦地受封,所以就被称为赢秦。为什么会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