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魂的缔造者——伏波神将汉马援(1)
关于马援和他的名言“马革裹尸”,我想在中国大概没有多少人不知道,但对他具体的品格与事迹,很多人恐怕就不熟悉了。或许只把他当成李广一般,看做一个忠君爱国的符号而已,套张脸谱上去,反正不是黑脸就是花脸,哇呀呀叫两句就对了。
但如果我要说,马援年轻时是一个风流倜傥、俊美如画、能说会道的官家公子,并且白手创业成为关西第一大富豪,如偶像剧中完美标配般的高富帅呢?
如果我又说,马援是一个为人慷慨豪爽、知交好友遍天下,却在死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身败名裂、饮恨黄泉、为天下所唾弃的可怜虫呢?
如果我还说,马援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封神名将,与财神关羽、潮神伍子胥一样,死后被封为伏波大神(海神)。湖湘两广越南一带的民众对其拥有着深厚的崇拜、敬仰之情。一个征服者能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是不容易了。
就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重新来认识这位传奇中的人物、东汉军魂的缔造者马援吧!
很少人知道,马援其实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后,因赵奢之子赵括有长平之耻,导致赵国沦亡,其子孙便不敢再姓赵,而改姓“马服君”之马,从此日益衰败。
或许还是基因好吧,至汉武帝时,邯郸马氏逐渐开始兴盛,终成燕赵顶尖豪族,其成员有数人做到两千石的省部级高官,封侯拜将,风光无比,后依徙民制度又举族迁到茂陵县定居,成为汉武帝的守陵邑民。
在此期间,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因平定卫太子之乱有功而被封为重合侯,深受武帝宠信,后虽因巫蛊之祸波及被诛(详见本书第三卷《天下强汉》李陵篇),故而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马援的祖父马宾以及父亲马仲仍在朝廷担任郎官,品秩虽不高,却能参与国家机要,还算是保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马仲的几个姐妹甚至选入宫中做了汉成帝的婕妤,声势日振。
看来,这又是一个根基深厚、源远流长的名将世家。这样的世家即便暂时遭受打击,但其人才永远不会断档,到了一定时候,总会有些出色的后代冒出来,重振门庭,再现家族辉煌。
盖中国上承千余年之宗法制,受血统论之影响甚深,故虽屡迁而不忘其祖源,言必称某某之后,一股骄傲感与荣誉感便油然而生,其少年大志往往就有了凭依,足以振奋自己努力,也更易得到别人认同,不像陈胜吴广虽喊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心里头其实还虚的很,尚须借些迷信符瑞前来帮忙。
于是,到了王莽执政时期,马氏家族的声势达到鼎盛,马援的三个哥哥马况、马余、马员,都做到两千石的高官,非常之有才干。不过马援十二岁就失去双亲,从小是由长兄河南郡太守马况抚养长大。所谓长兄如父,马况之于马援,其感情恐怕比刘氏兄弟还要深。小生读东汉史,往往被这些兄弟之情所感动,大概也是因为自己独生子,心内总渴望有个大哥的缘故吧。
马援作为官宦子弟,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的学历虽然没刘秀高,没上太学,可他老师满昌却是大大的有名,乃王莽新朝“六经祭酒”之一,为《诗经》之最高学术权威,地位堪比当今“中科院院士”,桃李满天下,他最出息的一个学生张邯甚至做到了大司徒。
史书记载,马援”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闲于进对“,那可真是又帅又能说,如果他一直这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他的家世、人品、相貌,我想他用不了多久,必步其老哥与师兄之后尘,当上新莽朝廷的高官。然而马援最终却没有选择这条“学而优则仕”的路。这个志向远大却又有点叛逆的“愤青”,他竟然“离家出走”了。
原来,马援跟满昌学的是《诗经》中的《齐诗》,也就是研究东周时齐国的古风古诗,这种穷究章句的东西自非马援所好、亦非马援所擅也。换句话说,马援还真不是块读书做学问的材料,左读右读也读不出个名堂来,他感觉很郁闷。
恰好当时马家有个世交,叫做朱勃小神童,经常跑来马况家玩儿,这又进一步的刺激了马援幼小的心灵。
与马援不同,朱勃小朋友非常聪明非常会读书,据说十二岁就能将《尚书》与《诗经》两部经典一字不差倒背如流,简直就是一个天才。更夸张的是,朱勃小小年纪,就穿着一身方领儒服到处走,风度翩翩,谈吐文雅,连走路都用古时儒生的经典“模特步”矩步(指步履回旋皆中规矩,也就是戏台上那种)来走,所以很快在长安的上流社会打响名号,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渭城县令,正宗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学术新星。
一个同龄人如此出风头,还经常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即便马援也不免觉得怅然若失。这恐怕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别人家孩子”吧。
换做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此时肯定是一通比较、一番教诲了。
然而马况不这样,他对于自己这个叛逆小弟,不是打击,而是安慰与鼓励。而且这个鼓励,一针见血,一语成谶。
马况对马援说:“朱勃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卒当从汝禀学,勿畏也。”
有的人早熟,聪明来的早,但容易发展定型,其实没有上升空间;而有的人晚慧,潜质非凡,只是一时没开发出来,其实发展空间更大。
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不明白,甚至很多家长还喜欢给屁大点儿小孩报一堆学习兴趣班,总之一切不能输在起跑点上,什么都要早一步,何必呢?
当然,马援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他还是有点不甘心,又道:“虽如此,吾读《齐诗》数年,卒不能通章句,而才逊诸生,实在惭愧。”
马况大笑:“汝少有大志,诸兄奇之,今何以自轻?”
马援听得兄长这样说,心中便有了底气,干脆一发狠,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吾思《齐诗》不能经世致用,欲弃之;且诸兄为官清廉,家用不足,故愿就边郡畜牧经商,以资补贴,何如?”
作为一个官宦贵公子,马援不读书做官,反要去边塞牧马放羊,这要是换做《红楼梦》里的贾政,肯定要把他屁股打烂了,可没想到马况竟对此非常支持,连道:“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成语“大器晚成”典出于此)
后来,少年得志的朱勃,到老了居然还在做县令;而马援功成名就,拜将军,封列侯,为千古之民族英雄,名垂青史。
一个家长,能准确发现自家孩子的优点,进而予以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避免扼杀天才,成就伟人。马况的教育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悲剧的是,马援还未及出发去边郡,马况忽染重病,不久就去世了。
马援十二即孤,一向对马况敬之如父,今马况去世,于情于礼,马援都决定暂时放弃自己的理想,为兄守孝一年,这一年他便在茔上结庐而居,片刻不离,以为兄守孝,并赡养寡嫂。
按照史书上说的,马援容貌有如画中人物,放在今天那就是漫画中的花美男,为人也是风流倜傥、潇洒不羁;但他每次去问候寡嫂,必衣冠齐整而后方敢入内。用西方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