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援,并非大汉第一个伏波将军但绝对是最为出名最成功的伏波将军

马援,并非大汉第一个伏波将军但绝对是最为出名最成功的伏波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孟玲 访问量:396 更新时间:2024/2/12 4:19:50

题/马援,并非大汉第一个伏波将军但绝对是最为出名最成功的伏波将军

文/安静

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

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1)

初见光武帝刘秀是在建武四年的冬天,马援作为隗嚣的说客来到洛阳。

据记载,他身高七尺五寸,容貌如画,而且口才了得,说起话来从老人到小孩都听得如痴如醉,那句著名的“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就是出自他口,如此形象和能力的确是个做外交的人才。

东汉时期,文武尚不分家,马援自归顺了光武帝后,先后展现出了军事和治理地方的才能,他常年活跃在帝国的西北,多次击败侵扰边境的羌兵,又能将所属地区治理到“郡中乐业”地步。

六年以后,马援征召入朝,按常理,他本应作为朝廷大员至退休,然而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却是他奠定了汉朝疆界。建武十七年,马援刚刚平定河南郡的叛乱,却又得到消息,远在帝国东南的交州有人造反。

造反的,是两个女人,姐姐叫征侧,妹妹叫征贰,交趾郡麊泠县少数民族将领的女儿,后世称之“二征夫人”。

交趾郡(又作“交址”或“交阯”),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当时隶属交州。交州,乃汉朝东南边疆,大体包括今广东省、广西省及越南北部。

它的前身是秦末时的南越国,开国君王即大名鼎鼎的“南越王”赵佗,元鼎六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领兵水陆并进灭了南越,划分其地为九郡,交趾便是其中一郡。

两汉时期,中国南方尚在开化之中,文化和发展都相对落后,交州偏远,又以少数民族居多,整个地区的文明既原始又野蛮。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那一带的人娶妻,如果弟弟的妻子貌美则要让给哥哥,更恐怖的是,他们相信吃人肉能长寿,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吃掉的话则对以后的孩子是有利的。再加上交趾地区语言各异,极难沟通,史称“人如禽兽,长幼无别”。

一直到东汉建立,才开始在当地开设学校,派人教他们耕种和嫁娶,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

然而叛乱还是爆发了,关于起因则是各执一词,难以说清。对于征侧,史书用了三个字:“甚雄勇”,少数民族多系母族社会,女性地位高,何况征侧又是将门之女。

据《马援传》说,征侧的丈夫名叫诗索,他被太守苏定依法抓获,由此引来征侧心生怨恨,所以才造的反。而《大越史记》则记载苏定其人为政贪暴,但即使这样,却也说了“及雠定之杀其夫“,也就是说苏定虽然抓了诗索,倒是按正常流程审核定罪才杀了诗索。

所以到底是苏定制造了冤案,还是诗索真的犯了死罪,亦或者是诗索虽然触犯汉律但罪不当诛已是一桩谜案,不便妄加揣测。

我们知道的是,痛失丈夫的征侧带着妹妹毅然起兵,附近九真、日南、合浦郡的少数民族纷纷响应,征氏姐妹连下六十五城,打得当地的太守们仅能自保。

消息传来,光武帝下令修通道路,筹备粮草、战船,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兵南下平叛。

结果毫无悬念,建武十八年春,马援于浪泊大破敌军,收降万余,征氏姐妹也知道手下的乌合之众难以抵挡朝廷的正规军,只得退守禁溪,最终被马援击破,斩首传至都城洛阳。

然而马援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乘着战船追剿征氏姐妹余党,直到九真郡的居风县又斩获五千余人,随后在当地发展水利,和居民再次重申旧制,彻底平定了叛乱。

此役之后,马援受封新息侯,他在交趾立起铜柱,刻铭文曰:“铜柱折,交趾灭!”,自此奠定了汉朝边界的位置。(援到交址,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建武二十年,马援回到洛阳,地位已仅次于九卿,五年以后,一代将星迎来了他的陨落。

(2)

公元49年、东汉建武二十五年,马援死了,病死在征讨武陵郡蛮夷的途中,卒年63岁。

武陵郡,地处荆州南,汉分天下为十三州,荆州的主体范围大约是今天的湖南与湖北。

武陵郡下辖临沅县,临沅县南边靠着沅水,源头来自牂牁郡的且兰县,流淌至武陵郡边界时正好分为五条溪,分别为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那里的少数民族都生活在这些溪流附近,所以唤做“五溪蛮”。

据载他们乃是神话传说中槃瓠的后代,西汉时期,虽然经常寇盗,但还不足为患。等到光武帝时期,武陵郡的少数民族正是势力强势的时候。

少数民族不服王化,出于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在汉人看来正常的赋税与劳役,往往被他们视为压迫,即使每年只收他们一匹布,也会让他们心感不平,生事造反。难怪汉顺帝时期的尚书令虞诩称他们为“兽心贪婪、难率以礼”。

建武二十三年,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造反,大掠郡县,武威将军刘尚率军平叛,在不明道路的情况下轻敌冒进,最终粮草耗尽撤军时被相单程截杀,全军覆没。

于是建武二十四年,年老的马援再次向朝廷请行,他当面披挂铠甲,骑上战马,表示自己宝刀未老,得到了光武帝的赞许(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命他领着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率数万将士出征。

临行前夜,马援不无感叹对来送行的杜愔说道:“我已经老了,就怕自己不能报国恩,现在得偿所愿,死而无憾”。

(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殊不知一语成谶,这一去,竟然真的回不来了。

大军出征,于来年二月抵达下隽县,从这里进军有两条路可选:一条从壶头山进入,此路近却水流势险,并不安全;另一条从充县进入,此路远却宽敞安全。

部下耿舒建议走充县,但马援觉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粮食,还是走壶头山扼住敌军咽喉,便能不攻自破,他的计策也得到了光武帝的准许(以事上之,帝从援策。),于是到了三月份,马援进军壶头,万没想到五溪蛮占据了高地,把守住各处险要,在湍急的水流下汉军的船只无法动弹。进军受阻又碰上酷暑,很多士兵因中暑丧命,就连马援自己也身染重病。

尽管士兵们被马援强撑病体作战的意志所感动,却终究没能扭转战局,建武二十五年春,马援病逝军中,这场叛乱最终被官任谒者的宋均用计平定。

按理说马援病逝征途,虽未完成任务,也该享死后哀荣。然而,一道追责令已走在去往前线的路上,马援虽死,一场灾祸却即将降临在他的家族身上。

(3)

马援部下耿舒的哥哥乃好畤侯耿弇,东汉开国重臣之一,大军困在壶头山时,耿舒曾向哥哥写信,指责马援就像西域的胡商,喜欢到处停留才导致了战况失利。兵贵神速,耿舒的话当然有其道理,书信报给朝廷,光武帝便派了使者前去问责。

来人名叫梁松,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皇帝的女婿。马援与梁松父亲梁统是好友,想来不会太过为难马援,可没想到梁松早就对马援怀恨在心,正是他的诬陷,才使得一代将星竟落得个“葬不归墓”的下场。

而起因却仅仅是马援在梁松前来探病之时没有多理睬他,古人云:“敬父同志如事父也”,可梁松实乃小人,小人难养,近之不逊远则怨,马援大概也没想到这偶然一件小事却为以后埋下了祸根。

马援当初从交趾带回一车白薏仁米,洛阳的人没有见过,以为是南方的珍珠,此时居然有大臣上书说马援私藏珍宝,实乃墙倒众人推,原本热闹的马氏家族如今已是“怨隙并兴,宗亲怖栗”。

而从表面上看,马援是因为得罪了皇帝的女婿才招致灾祸,但马援在平定交趾时“吏士皆伏称万岁”,万岁,可是天子才能使用。光武帝一代明君,亲自整治有大功之人,有损圣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光武帝原本是想网开一面才派了跟马援看起来关系较近的梁松,没成想梁松是个小人,最后小人又被皇帝惩治的话,真是陛下圣明。

毕竟后来很快就查明了真相,而梁松虽然在大殿上叩头至流血,却并未被惩罚,后来甚至成为了辅政大臣,当然天道轮回,他最后还是死在了牢里。

无论如何,真相已不得知,我们该记住的是,在中国古代,曾有马援这样一位伟大的将军奠定了国家的疆界,他践行了自己所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直到最后“师已有业,未竟而死”。马伏波,值得铭记。

标签: 马援

更多文章

  • “马援铜柱”是什么,为何在越南被当地视为禁忌?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马援

    越南在古代被我国断断续续地统治了千年之久,这点是事实,因为在现在的越南官方历史还详细的记载了从古至今越南人民的“正义反抗”。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个怪异的传统,只要国内一安稳,中原王朝就会出兵打越南和朝鲜。所以在秦、西汉、东汉、吴、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唐、南汉、明这些朝代,越南都是中国领

  • 刘秀和马援之间的微妙关系:志同道合,互相欣赏但若即若离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马援

    永远追求精彩的人生——伏波神将汉马援(7)文/江湖闲乐生建武十六年春,西北形势已大定,东汉光武帝刘秀便将陇西太守马援召回京师,拜为虎贲中郎将(秩比两千石,掌禁中宿卫及扈从,主虎贲郎千余人),要跟他商量几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关于帝国的币制问题。原来王莽篡位后,竟下令废黜了西汉长期使用的五铢钱,大造宝

  • 越南英雄“二征姐妹”,背叛中国后被马援这样处理,越南一直否认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马援

    相信很多朋友到越南旅游之后,会看到街上有许多庆祝“二征姐妹”的活动,作为越南的英雄,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完完全全是两个“叛徒”而已。 当年的中国叛徒,如今被越南奉为“女英雄”,当年背叛中国之后,被名将马援以一种方式处理,可惜在越南民间被彻底美化,一直不承认她们应得的下场。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现在

  • 战国赵括与东汉马援、三国马超,他们会有血缘关系吗?真实情况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叶公说史标签:马援

    国时期,秦赵两国在长平对峙。后来,赵国派赵括代替原来的主帅廉颇,主动出击中了秦军白起设下的埋伏。断绝粮道,没有援军,突围不成,以致45万赵军在此战役中全军覆没,只有少数年纪幼小的被放回去报信。因为此战的失利,后世人们把赵军主帅赵括冠以“纸上谈兵”的典型代表。此标签就成了赵括的人生标志。赵括和马姓有什

  • 老当益壮,马革裹尸,东汉名将马援为何没有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马援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讨伐西南得胜而归,在朋友前来庆贺的时候,马援跟他谈起了自己的志向:"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便是典故"马革裹尸"的由来。马援将军为东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可有人就不解了,为何劳苦功高的马援,不在东汉的"

  • 创业明星:成语“老当益壮”源于刘秀名将马援

    历史人物编辑:宪刚说车标签:马援

    话说更始帝刘玄被赤眉军和更始政权叛将联合绞杀后,虽然之前因为政治利益多有冲突,但听到族兄的死讯,很是宽厚仁爱的刘秀还是大感悲伤,所以便诏令大司徒邓禹将其安葬于霸陵(今陕西西安附近),算是以德报怨。之前,刘秀曾用怀柔政策劝降了杀兄仇人朱鲔,朱鲔也因刘秀的宽宏大量把自己反绑起来去见刘秀,刘秀亲解绳索,让

  • 马援将军何故缺席“云台二十八将”龙虎榜?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马援

    马援东汉名将,早年丧父,但少时有大志,最终也得偿所愿成为一代良将。但他为何缺席云台二十八将龙虎榜?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春二月,光武帝刘秀崩逝,由他的第四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刘庄登基后,一切施政纲领都基本尊奉光武旧制。史载,刘庄倡导儒学,大兴文教,注重刑名之学,他大权独揽,一言九鼎,绝不

  • 陕西扶风县:马英九远祖马援将军之墓地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马援

    探寻马英九远祖马援将军之墓地2005年前后,马英九对赴台同胞说:我的祖籍是陕西扶风,汉代的那位伏波将军马援是我的远祖,明朝末年,扶风马家的一支辗转到了湖南衡阳,我就是这一支的后人,所以,追根溯源,我的确是扶风人。据《后汉书》记载:马援南征五溪蛮,战死疆场,却遭奸臣梁松诬陷,被汉光武帝降诏追收一切印绶

  • 马援病死于军中,为何却遭光武帝责罚?遭到小人陷害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马援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年),已经六十二岁的马援主动请缨,领兵四万南征五溪蛮夷。因南方湿热,军中许多将士都感染疫病,马援也未能幸免,并在第二年病死于军中。然而在马援死后,他却遭到了光武帝的责罚,刘秀追夺了马援新息侯印绶。马援的家人也十分害怕,“宾客故人莫敢吊会”,将马援草草安葬。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马援:马革裹尸,忠君报国,为何最终兔死狗烹?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马援

    我们都知道马革裹尸这个词语,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于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三国演义介绍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之一马超时,总会先说他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可见此人名声之响亮。我们也知道,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罕见的几个不杀功臣的皇帝,可是这位伏波将军马援死后,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