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崔博文 访问量:1314 更新时间:2024/2/12 7:32:49

汉武帝时期,汉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是为了打破匈奴的封锁,联合西域诸国共同讨伐。张骞被扣留匈奴长达十年之久,花费十三年时间,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司马迁称其为“凿空”之举。第二次的再出使西域的时候,情况大为改观,匈奴已经被卫青霍去病赶走,河西走廊被打通。这一次,更多的是出于文化和物质交流的目的。

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既带过去中国的丝织品、金属工具,传播了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同时也带回来西域的特产。在当时看来,汉武帝更关心的是当地的名马,不过现在看来,对老百姓最有用的还是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特产。

这些特产,有不少在中国生根发芽后,产量、质量上远超西域,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种植基地。比如说黄瓜,在中国各地普遍栽培,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位居各国之首。

但在汉朝的时候,它并不叫做黄瓜,而是叫胡瓜。这个“胡”字,是作为中原王朝对于其它民族的蔑称。张骞带来的农作物中,还有不少带“胡”字的,比如核桃叫做胡桃、芝麻叫做胡麻、蚕豆叫做胡豆。那么胡瓜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黄瓜呢?看起来它翠绿翠绿的,一点都不黄啊。

这是因为将近四百年后,中国一位出身最底层的皇帝横空出世。都说刘邦、朱元璋苦,但他们再穷再苦,性命好歹是自己的。这位皇帝却连生命都不属于自己,他就是石勒,是中国唯一出身于奴隶的皇帝。

这么苦的出身,要建功立业,最后君临天下,自然经历过比别人艰辛得多得历程。他既要在沙场之中骁勇无敌,又要忍辱负重,终于建立了后赵,并灭掉了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还剿灭了一系列的政权,让后赵成为北方最为强大的帝国。

石勒神奇般逆袭之后,经历了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后的他,心理非常膨胀。他需要别人的尊重,不允许任何人再看不起他,鄙视他。他是羯族人,但极其仰慕中原文化,并不希望别人将他当作没有文化的异族。

他要求百姓称呼羯族人为“国人”,认为胡人这个称呼并不尊重他们。但是,积习难改,百姓还是照常称呼他们为胡人。石勒大怒之下,下达了一项命令:不但不允许说胡人,还不得说“胡”字,写文章的时候,更不能出现“胡”字,否则就要处死。

可是,总有冒失鬼屡教不改,有一次,他召见襄国刺史樊坦。樊坦不仅来得晚了,而且衣着破破烂烂,神色慌张。石勒就骂他穿得毫无体统,简直是丢尽了国家大臣的脸面。

樊坦是个老实人,慌乱之中没有考虑,直接说道:“这都怪胡人不讲道义,将我的衣物都劫掠过去了,害得我只好穿着破烂的衣服来见您。”

话刚说完,樊坦就知道自己错了,连忙磕头道歉,表示自己是无心之失。由于他平日老实忠厚,此时的态度也比较诚恳,石勒便没有为难他,算是放他一马。

君臣商议了一阵子,就到了用膳时间,石勒将樊坦留下来一同用膳。在饭桌上,石勒指着一盘胡瓜对樊坦说:“爱卿可知道这是何物?”樊坦自从开始说错了话,半条命已经捏在石勒手上,自然是小心谨慎,不敢有半点放松。看到胡瓜,他知道石勒在考他。不过,不说话也不行,于是他灵机一动,摇头晃脑的答道:“紫案佳肴,银杯香茶;金尊甘露,玉盘黄瓜。”

石勒听后,非常满意,终于将芥蒂放下,真正赦免了樊坦。黄瓜这个词也从此流行开来,而胡瓜这个名字也逐渐被扔进了废纸堆中,再也无人提及。

参考资料:《汉书·张骞李广利传》、《汉书·西域传》、《晋书·载记第四》

标签: 张骞

更多文章

  •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三次出击匈奴,还导致李广差点全军覆没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张骞

    一提起张骞,我们就会想起张骞出使西域,其实在历史上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的目的是联合月氏攻打匈奴,第二次是为了联合乌孙王国削弱匈奴。虽然两次出使的直接目的都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为当时的中国人发现了一片非常广阔的新世界,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基础,梁启超称赞张骞“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

  • 张骞出使被囚13年如何过的?对得起汉武帝对得起爱情,结局感人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张骞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张骞归汉一段让人感叹无比。曾经的风流少年郎,在浪荡匈奴十余年后成两壁斑白中年人。这十余年风霜摧残艰难坎坷,让汉武帝不由想起曾经的意气风发。最后为郑重起见,按下心中激动,沐浴更衣后,才见了心心念的张骞。只见张骞破衣烂衫,由远至近,叩首无言,泪流满面。看完这段后,除了对于坚持者的钦

  • 张骞的成就离不开一个善良美丽的女人,她来自匈奴!

    历史人物编辑:太空科技芯发现标签:张骞

    长安夜寒,她所爱的人成就功名利禄的时候,她却没有福气享受这一切了!向北而望,目光中有着思念和不舍,或许远嫁女儿都一样,都是对故乡的愧疚对亲人的眷恋!她闭上眼,带着对丈夫的爱,对故乡的不舍,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就是张骞的匈奴妻子,连一个名字也没有留下的女人,她美丽迷人,她又默默无闻,她的故事要从20

  • 美貌多情的西王母见过张骞?还见过穆天子和汉武帝?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圣标签:张骞

    大西北文化苦旅第一部分宁夏以西:民族、战争和生态的话题提示:我们的文化从来都是以汉族为中心的,但在所谓汉民族辉煌的背后,我却常常想起那些离我们已经远去了的,而且永远都不会回来的已消失的古代民族,匈奴便是其中的一个。今天,面对那屡次来袭的沙尘暴,在那苦涩的土腥味里,更多想起的是他们在蓝天白云下的诗意牧

  • 《龙文鞭影》卷三 一 先 宋臣宗泽 汉使张骞

    历史人物编辑:六度问科技标签:张骞

    宋臣宗泽 汉使张骞sòng chén zōng zé hàn shǐ zhāng qiān【注释】(2) 张骞:字子文,汉朝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中亚、西亚,开拓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为著名探险家、外交家。【语译】北宋大臣宗泽是抗金名将,汉朝的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 张骞和班超都立功西域,谁的贡献更大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张骞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后世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班超经营西域三十一年,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重新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封为定远侯。你们认为他们二人谁的贡献更大一些呢?张骞凿空西域公元前139年,在汉武帝的支持

  • 中国历史的第三个拐点:张骞通西域

    历史人物编辑:琦趣科技发现标签:张骞

    汉武帝要与匈奴决战,汉朝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中提到,大月氏人曾是匈奴的劲敌,战败后西迁了,因此汉武帝派张骞西使,向西去寻找大月氏人,寻求建立军事同盟,与汉朝一起进攻匈奴。要进入完全陌生的世界,去寻找从未接触过的族群,并要说服他们与我们建立军事同盟,只是因为据说他们是我们的敌人的敌人。曾经的中国人,思维就

  • 张骞出使西域:揭秘中国古代开辟通向中亚的壮举

    历史人物编辑:香堂姐美食标签: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古代一段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大约公元前138年。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故事。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国向外扩张,不仅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大片领土,还向西探索,希望开辟通往西域(今天的中亚地区)的商路。当时,中国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但是这些贸易由于中间商人的掌控,加上沙漠

  • 张骞,为汉王朝叩响新世界大门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张骞

    战国中原大乱之时,北方的匈奴在大漠中悄然崛起。秦王朝建立的时候,匈奴已经是一只刚刚长大的小狮子,渴望鲜血的味道,渴望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他不断地向秦朝扑来,刚刚统一的边境线在铁蹄面前,还显得很脆弱。千古一帝秦始皇没有选择主动出击,一直所向披靡的秦始皇这是可能也知道,他的虎狼之师现在还不能摧毁来自大漠的

  • 张骞第67代后裔张利军接受《丝路文明》杂志专访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张骞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其博广瞻望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大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向世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使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搭建起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桥梁。传承和弘扬张骞精神、传播丝路文化是历史的赓续,更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