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中国悍将:做了一件让匈奴王气吐血的事,史官说他比苏武还感人

古中国悍将:做了一件让匈奴王气吐血的事,史官说他比苏武还感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小院 访问量:267 更新时间:2024/2/12 18:08:41

民族节气和骨气,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不少英雄人物为世人所称道。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西方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被故事里主人公的坚毅所折服和感动,然而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存在这样一批足可以秒杀斯巴达战士的勇士,他们就是东汉名将耿恭和他的将士们。

事情还要回到两汉年间。在那个时候,北方匈奴,一直是让汉朝皇帝们头疼的问题,解决匈奴问题成为汉代君主主要任务之一。而作为游牧民族,在作战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骑兵作战,体格健硕威武,这都是汉人所不及。而最终胜利还是属于在军事上不占优势的汉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汉代军人的气节。

公元75年,汉章帝撤出在西域抵御匈奴的汉朝主力军,命令将军耿恭率领部下的数百人留守两座孤城。匈奴乘机反扑,匈奴单于纠结数万大军前来围城,但都被耿恭击退。匈奴退走后,耿恭乘机撤退到更有利于坚守的疏勒城。

同年,匈奴大军再次围住疏勒城,连续攻克无果,匈奴单于心生一计:切断这座城的水源。没有水,生存都成问题,坚守最终也是徒劳的。果然,城中的蓄水很快被耗尽,耿恭只有带着将士们掘地挖井。西域水资源本就匮乏,掘地再深也难出水,但若有神灵相助,有一口井挖到十五丈时,泉水喷涌而出,将士们欢呼雀跃。

水源的难题解决了,可是长期被围城,食物供给又成了一个大问题。城中粮食耗光后,将士们为了继续坚守,被迫以城中老鼠、昆虫之类的活物来充饥,当这些也无法供给的时候,随身的皮甲、弓弦也被煮来吃。长此以往,匈奴破城指日可待。耿恭只有偷偷派出人员回大汉求救兵。

关于救还是不救,朝中大臣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去救的成本太高,当时根本不是匈奴的对手,不救何以对得起为帝国血战的将士?但这也是一个关于民心军心的问题,如果此时不救日后谁还肯为国家保卫疆土。最终朝廷决定,派出由7000组成的救援队,从武威出发,向西域行进。

时值寒冬,耿恭和将士们处境雪上加霜,不仅没有食物,更没有御寒的衣物。匈奴单于也是爱才之人,为耿恭的坚韧动容,于是派出使者入城传话:如果你放弃抵抗,归顺于我,可封你为,并许配公主。耿恭丝毫没有动容,更是做了一个让匈奴单于气得心梗的举动:在城楼上,当着单于的面将该使者的头颅的砍下,并畅饮其血,吃其肉。这正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来历。

匈奴再次发起猛攻,但都被耿恭击退。然而,前来救援的汉兵在途中又发生分歧。西域的冬天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大雪封山,行军艰难,有人说,还走什么走?这么冷,又过了这么久时间,耿恭等人可能早就死了。就算还活着,救出他们我们会死更多的将士,这是不值得的。显然这个分析是理性的,最后分出2000援兵继续前行。

当援兵到底之时,耿恭的队伍经历了缺水、缺食物、衣物,和匈奴频繁的侵扰,百人队伍也锐减到最后26人。

最后的撤退也并非易事,匈奴人穷追不舍,将士们一边撤退一边还击,经历重重险阻,两个月后,当这支疲敝却英勇的队伍抵达汉帝国的边关:玉门关时,只剩下了最后十三人。他们衣衫褴褛,身形消瘦,可是却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能活着回来他们比起其他死去的兄弟们幸运太多。

在记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给耿恭守疏勒城给予极高的评价,说他义薄云天,与前汉的苏武相交辉映。范晔评道:“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耿恭和他的兄弟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不仅体现了大汉王朝的军人气度,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丝毫不逊色于西方斯巴达勇士。

标签: 苏武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苏武牧羊

    历史人物编辑:威史解读标签:苏武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作乱,屡屡侵犯中原,強扰百姓抢夺民财,于是汉武帝就派遣上大夫苏武去安抚匈奴。苏武率领上百人的使团到达了匈奴国,欲和其缔结友好睦邻关系,希望两国和睦相处,永不发生战争。不料正值匈奴国内部发生政变,原来的匈奴王被杀死,新国王并不遵从在此之前和汉朝达成的协议,他主张和汉朝继续开战,使团全

  • 苏武被囚国外十九年忠心不渝,回国后还差点被儿子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云上黔城V标签:苏武

    很多人在我们的书本上都学习过苏武牧羊的故事,被囚禁国外十几年,但是,苏武的忠心始终没有改变,可以说是忠心不渝,不过,苏武也是不幸运的,在国外风餐露宿十几年,回国后,虽然被封了官,但是也是险些被自己的儿子坑了。苏武是西汉时期的大臣,曾经代表着汉朝出使匈奴,其实是护送匈奴的使者回去,没有想到,匈奴非常的

  • 苏武被困匈奴十几年,靠着自己的机智回国,形成了一成语流传后世

    历史人物编辑:辰辰历史标签:苏武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苏武牧羊的故事,当然了,苏武也是爱国忠心的典范,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在苏武回国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个成语,在我们后世流传的非常广泛,就是成语鸿雁传书,很多人都不知道跟他有关系吧。当时,苏武是代表着汉朝出使匈奴的,但是匈奴单于却扣押了苏武,并且是百般

  • 历史上苏武牧羊过的非常苦,为什么苏武没有选择吃羊呢?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苏武

    西汉宣帝时,有一个“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排名第一,苏武赫然在列,排第十一位。(苏武)苏武因“苏武牧羊”而流芳千古,但他的父亲苏建的军事和政治成就更高,就如同因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而家喻户晓的刘墉,大家就都忘了他那个跺跺脚,大清朝野都要抖三抖的超级父亲刘统勋。父亲成就更高,儿子名气更大

  • 汉宣帝问苏武:你还有儿子吗?苏武说:匈奴的算不算?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苏武

    谈起中国古代的外交家,有人可能会说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按照现在大一统概念的理解,苏秦、张仪等人虽然巧舌如簧,合纵连横搅乱一个时代,但他们仍然是在中国内部活动,只能算是“内交家”,不能算是外交家。所以,中国古代的外交家最多可追溯到两个人,这两人分别是张骞和苏武。张骞出使西域的地方远在中亚,并不在中国

  • 苏武写给李陵《黄鹄一远别》,展现君子间的别离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苏武

    天下间的别离,不管是哪一种,给人的感觉,都应该是带着淡淡哀伤的吧,所以世间才会有唱不完的《阳关三叠》,诉不完的灞桥离愁啊。对于离别,自然是有很多种类的,各种不同人群,他们离别之时的情景,也是不尽相同的。小儿女的离别,“凄凄惨惨戚戚”,泪湿春衫袖;而豪杰士的离别,却又是长虹贯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对

  • 苏武被困匈奴19年,与匈奴女生了个儿子,此子命运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多肉写历史标签:苏武

    苏武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外交家,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是古代忠君爱国的典范。而苏武最为传奇的却是在匈奴的那段岁月,也正是这段经历成就了他千古美名,其经历也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苏武牧羊”故事了,当然,同时还派生出了一个“鸿雁传书”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时的人,当时在朝廷为郎官。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

  • 苏武传:苏武一生的坎坷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苏武

    武,字子卿,年少时就凭借父亲的官职显赫做了官。【但是人家并不是纨绔子弟。】汉朝有规定,凡是在2000石以上的职位官员都可以包弟子一人做郎官。那么。苏武就是在父亲的委任下成为的郎官。况且他们兄弟三人之后也都从事侍奉皇帝的官职。这乃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到苏武业绩上来时就渐渐受到重视,职位改为栘中厩监。

  • 苏武传中为啥没写苏武吃羊呢,难道是没带孜然?其实还有别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苏武

    大家好,欢迎来到二胖聊历史,近日读了苏武传,其中说到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在北海放羊,渴了就吃雪,饿了有时候还吃老鼠,二胖不禁想问这家伙干嘛不吃羊呢?回头认真想想,这个事情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因为民族国家尊严。人家是汉代的使者,他的行为不再是个人行为,而且关系到国家层面了。苏武本人对此有

  • 苏武娶匈奴女子、威胁匈奴单于:课本《苏武传》被删改的部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苏武

    我们的课本向来害怕学生们接触到一点不好的东西,比如多少年前的语文必修五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为了让学生们不过早接触到血腥的东西,教材忙不迭地把原文“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改成了“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仿佛这样学生就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