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刚子聊历史
◆
原创作品,洗稿
、
抄袭必究
福王朱常洵,他是万历最宠爱的儿子,母亲郑贵妃也是万历宠爱的妃子。为了立他为太子,万历和大臣们“斗智斗勇”,但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耗时十五年,史称“国本之争”。
围绕他的储位之争,先后有三百多官员被搅进这场政治风波中,一百多名官员为此事丢了乌纱帽,还折了四个内阁大臣。
虽然最终他没能斗过明光宗朱常洛,错失太子位,但他的亲王待遇超乎寻常,规格之高让人咂舌。
《明史》里的列八传记载:
二十九年始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八万,十倍常制…下诏赐庄田四万顷。所司力争,常洵亦奏辞,得减半。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
就是说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后,万历封朱常洵为福王,而且为他的婚礼花费白银三十万两,在洛阳为他建福王府又花了二十万两,不光如此,还赐他田地四万
顷
,而且都是精挑细算的肥沃土地,他的超高规格待遇,让天下所有的朱氏藩王都望尘莫及!
要说朱常洵虽然没坐上皇位,但他的王爷生活也够潇洒的,富甲天下花天酒地,但是明末的时候,他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公元1641年,闯王李自成攻打洛阳,朱常洵半夜从城上顺着绳子逃了出来,藏在一座寺庙中,可还是被义军捉住了,最后被处死。
朱常洵死于农民军李自成之手毫无争议,但具体是怎么个死法,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各种说法都有,而且传说的越来越血腥暴力。流传最广的就是朱常洵被闯王做成了一道菜,说是李自成对朱常洵恨的咬牙切齿,捉到他之后,让人把他洗刷干净,又从王府后花园捉来几只梅花鹿,最后找了口超级大锅,把朱常洵和梅花鹿放一起,做成了“福禄宴”,犒赏三军将士。
关于福王朱常洵死,历史上有三种版本,一种比一种血腥。
《明史》记载:
夜半,绍禹亲军从城上呼贼相笑语,挥刀杀守堞者,烧城楼,开北门纳贼。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
这算是官方最严谨的说法,但这里只说了朱常洵是死于农民军之手,并没有说具体怎么死的。
清朝的文人
彭孙贻
的著作
《
流寇志
》,
关于朱常洵也作了一些记载:
闯贼迹福王所在,执之……王见自成,色怖乞生……贼置酒大会,脔王为俎,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
。
尸王城下,承奉二人乞葬王而就死,自成许之。敛王于西关,遂自尽于侧。
说的是李自成非常痛恨朱常洵,捉住他之后把他带到自己的庆功会上,好好羞辱了一番,还割下了朱常洵的一块肉,和鹿肉一起做了下酒菜,之后就处死了他。朱常洵死后,两个太监跑去向李自成祈尸,李自成也允许了,因此朱常洵是有尸体的,而且还被下了葬。
第三种说法就比较血腥了,说李自成痛恨朱常洵的为富不仁,不肯赈济灾民,先是把朱常洵痛打了一顿,然后就让人把朱常洵和梅花鹿一起做成“福禄宴”,三军共享之。
那么关于朱常洵到底是怎么死的,历史一直都没有具体的定论,不过,民国初期,河南洛阳出土了一块朱常洵的墓志铭石碑,还原了这一段历史。
虽然民国这块石碑就出土了,但由于兵荒马乱,这块石碑曾经一度遗失,直到1986年,洛阳
孟津县文管会
才
征集到明福王朱常洵
的墓志铭石碑。
志高、广各79厘米,厚10厘米,楷书,21行,满行25字。四边线刻飞龙纹,撰文者为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盖为盝顶,篆书“大明福忠王圹志”。
“大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贼数万攻陷府城……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慷慨激烈,与城俱亡。
这块墓志铭石碑不仅记载了朱常洵是怎么死的,还记载了朱常洵如何英勇抵抗农民军的,在这块石碑的记载下,朱常洵俨然就成了英勇就义
的
大英雄。
那么关于朱常洵到底怎么死的,他是不是真如墓志铭上记载的那样呢?
历史君
认为都不太靠谱,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上喜好吃人的枭雄倒是也有,比如隋末的枭雄
,
但是李自成攻破了不少城池,也没有记载他在别的地方有这嗜好,而且朱常洵和李自成也没什么不共戴天的大仇,还没到“食肉寝皮”的地步。
二:
彭孙贻
的
《
流寇志
》
并不是什么官方正史,只是一部杂记类的文学作品,为了渲染效果,自然要写的精彩一些,而且他生活
在
清初时期,总要把明末的朱姓藩王写的差一点,也得把李自成写成一个残暴的魔王,才能符合那个时代的政治需求。
那么,墓志铭作为一个人最后的记载,总该靠谱了吧?但是
历史君认为
也不靠谱,因为这个墓志铭是朱常洵的儿子——南明弘光皇帝
朱由崧
给立的,
朱由崧
给他老爸写墓志铭自然要美化一下,所以才有“
挺身抗节,指贼大骂,慷慨激烈,与城俱亡”的记载。
因此,根据以上种种史料记载,
历史君
认为,朱常洵既没有像墓志铭记载的那般英雄气,也没有被做成“福禄宴”,他和明末其他藩王差不多,被农民军处死了,并没有多少可以津津乐道的死亡故事供观众反复琢磨。
参考文献:《明史》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