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张居正和冯保的阴谋阳谋下,脾气豪横的首辅高拱黯然出局了

在张居正和冯保的阴谋阳谋下,脾气豪横的首辅高拱黯然出局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尚 访问量:4380 更新时间:2023/12/9 15:28:46

提到大明首辅高拱,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因为此人脾气火爆,看谁都不顺眼,怼完了严嵩怼徐阶,怼完了徐阶怼张居正,搞得内阁中的气氛剑拔弩张。而且,他也耍过不少的手腕,基本上阴谋和阳谋都没少用。

但是,笔者不得不强调一点,正是由于如此“豪横”和“另类”的高拱,在把内阁搞得鸡飞狗跳之际,却把大明治理得四海肃清,出现了难得的复苏迹象。可以说,高拱虽不如张居正那样进行了励精图治的改革,可也以极大的热忱进行了尝试。

由于遭到无休无止的原文抄袭,文史不假只能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上附加水印,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在此声明,本人发文只在“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文章如果出现在其它任何平台,皆属于无耻的剽窃行为!

自诩为仙人降世的嘉靖皇帝,因为平时嗑药太多而终于“得道成仙”了。之后,太子朱载垕登基称帝,继续任用徐阶担任内阁首辅,史称为明穆宗。

虽然生于皇家,但是朱载垕生活得并不幸福,因为生母杜康妃失宠,他从来就不被老爹嘉靖帝所待见,活得有些窝窝囊囊和唯唯诺诺。等到兄弟们死得就剩他自个儿了,嘉靖只得册封他为太子。

在此期间,若不是因为身边有高拱这样的师傅悉心教导和鼓劲打气,朱载垕或许早就崩溃了。等老爹驾崩后,他终于熬出了头,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二位朱皇帝。

或许,朱载垕当替补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心里遭受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猛然间让他上场踢主力明显不适应。在位短短六年,他就领了“盒饭”和“庙号”,以三十六岁的“高龄”下去找他老爹去了。

明穆宗在位的时间很短,远不如他老爹嘉靖和他儿子万历。但是,围绕他所发生的精彩故事却一点也不少,接下来我们着重聊一聊与他关系最为密切的高拱高师傅。

高拱(1513年——1578年),字肃卿,号中玄,河南开封府新郑人。他的祖上原本是山西人,为了躲避元末明初的战乱才迁徙至河南的开封,从此以后在此定居繁衍。

高拱的父亲名叫高尚贤,是一名饱读诗书的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和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职,最高官至光禄寺少卿。他为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没有关系和背景而得不到重用。

出生在官宦人家,高拱自然很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而且,得益于良好的遗传基因,他“五岁善对诗,八岁诵千言”,成为了当地一名不折不扣的神童,成为了所有人口中那个“别人家孩子”。

1530年,十七岁的高拱通过了河南的乡试,成为了一名举人。这个成绩虽然足够牛,但要是比起他的两个“死对头”徐阶和张居正来,就差了那么一些。

而且,高拱科举之路的坎坷远不只此,之后的经历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中举以后,他在之后的进阶考试中竟然屡屡碰壁,数次名落孙山,整整蹉跎了十一年的时间才通过了会试,取得了明朝官场的“入场券”。

通过会试后,高拱依例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开始在此苦哈哈地排队等空缺。因为翰林院人数众多,这种排队既要靠耐力,还要靠机遇。

当时,嘉靖帝已经通过“大礼议之争”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彻底打服了所有的“异见者”。之后,他彻底沉溺于道教而无法自拔,整日就是占卜、炼丹、祭天、打卦、设坛……。尤其是,他对于青词已经到了痴狂的程度,凡有大事必定借此向上天祝祷和“请示”。

那么,什么是青词?根据《翰林志》记载:

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通俗讲,青词就是道教中向上天进行祝祷和祈福的一种华丽骈体文。因为用朱笔誉写在了青藤纸上,故而得名“青词”,也叫作“青章”。

在嘉靖皇帝朱厚熜看来,这俨然就是自己和上天进行灵魂交流的工具,是自己“仙人降世”的强有力证明。久而久之,这也逐渐成为了当时官员们获得升迁的不二捷径,之前的首辅们比如夏言、顾鼎臣、严嵩和徐阶等人,都是通过青词起势发家的。

作为在政治上有想法的人,高拱自然不能忽视青词。为了引起嘉靖的注意,他也加入到了撰写青词的大军之中,尽管内心不甚情愿,可也不得不如此。

基本上,高拱的青词或许比不上李春芳和顾鼎臣,但也绝对是拿得出手的。经过几年的拍马屁,他终于在排队中被叫号了,担任了翰林院的侍读学士。

时日不久,嘉靖的皇三子裕王朱载垕准备开邸受经。作为侍读学士,高拱终于应聘成功了,成为了朱载垕的师傅。这次选择,犹如是一次押宝,一次豪赌,彻底影响了高拱今后的人生历程。

当时,明朝的政局非常复杂,太子朱载壡已经过世两年多,但嘉靖帝却一直都没有再次立储。在仅存的两个皇子中,裕王年长一些,按理说应该被册立为太子。不过,由于他的生母杜康妃久已失宠,所以嘉靖更喜欢景王多一些。

很明显,裕王的身份非常尴尬,成为新帝的可能性不大。在这种背景下,高拱成为裕王的师傅的确冒了很大的风险,相当于把自己的后半生押在了裕王的身上。

从此以后,高拱全身心地培养朱载垕,不断增强他的信心,树立争储必胜的决心,两人形成了亦师亦父的密切关系。几年后,高拱在裕王府授业期已满,依例升任了太常寺卿。

高拱离开裕王府以后,裕王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高师傅,两人的联系依然非常紧密。据《明史》记载:

高拱去职后,府中事无大小,必令中使往问。

1565年,裕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自己继位的唯一障碍景王朱载圳突然过世了。闻讯后,高拱差点儿笑出声来,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政治押宝对了,前方将会是一片坦途。

果然,首辅徐阶很快举荐高拱入阁参预机务,成为了一名内阁阁臣,进入到了权力的中枢地带。当时的嘉靖,已经长居西苑而久未露面,徐阶身为首辅,也只好长时间待在西苑值班,内阁的日常事务就落在了高拱和李春芳的身上。

1567年,嘉靖皇帝终于“得道成仙”了,终于走完了自己传奇而又昏庸的一生。作为首辅,遗诏自然由徐阶来起草,他以朱厚熜自己的名义将自己骂得狗血淋头,几乎就是一份不加掩饰的罪己诏。引用《嘉靖遗诏》中的一段内容:

朕以宗人入继大统,获奉宗庙四十五年。乃兹弗起,夫复何恨!但念朕远奉列圣之家法,近承皇考之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助民是务,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致奸人乘机诳惑,祷是日举,土木岁兴,郊庙之祀不亲,明讲之仪久废,既违成宪,亦负初心。迩者天朕衷,方图改彻,而据婴仄疾,补过无由,每思惟增愧恨。

在朱载垕继位后,他虽然继续任用徐阶为首辅,但却在着力扶持自己的恩师高拱。而仗着新皇帝的倚重,本就脾气不好又盛气凌人的高拱更加不含蓄,索性将自己的性情发挥到了极致,见谁怼谁,就连有恩于自己的首辅徐阶也不放在眼里。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

徐阶是地道的老江湖了,他久居内阁早就见惯了大风大浪,立即开始进行危机公关。在他的授意下,御史们开始声势浩大地弹劾高拱,骂得那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甚至连他青年时期的花边新闻都翻了出来。

明穆宗眼见自己的师傅有难,有些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在廷议时委婉替高拱辩护了几句,说高老师没有那么的不堪,或许存在什么误会吧。这下,局势彻底失控了,群臣弹劾高拱的声浪更加高涨,丝毫没有退潮之意。

明朝就是这样的一个奇葩王朝,朝臣之间可以互相弹劾,甚至可以互相谩骂,只要朱皇帝不表态,逐渐就能恢复到平静状态。但是,如果朱皇帝出面偏袒其中的任何一方,那事态就严重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弹劾奏,高拱直接就崩溃了。他虽然历来豪横,可实在被骂得无力还嘴了,索性“惹不起,躲得起”,赶紧递交了乞退疏后辞官归乡了。

先后斗败了严嵩、高拱等绝世高手,身为首辅的徐阶也累了,想休息下来享受一下胜利果实。于是,他主动递交了辞职信,同时推荐由李春芳接任首辅一职。

当徐阶辞职的消息传到高拱耳中时,他赶紧给自己的学生皇帝朱载垕去信一封,表达了想要重新复出的愿望。果然,明穆宗没过太久就下旨召回高拱,继续在内阁中任职,排在首辅李春芳之后位居次辅。

李春芳是老实人,能力也并不出众,他深知自己不是高拱的对手,于是很快辞职腾出了内阁首辅的位子。不出意外,高拱正式成为了下一任的内阁首辅。

成为首辅后,高拱在自己学生的强力支持下,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举措,比如减免赋税,安抚流民,整顿军务等等。才短短几年功夫,他的改革就初现成效,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于是脾气更大了。

当时,唯一还能与他勉强共事的就只剩下张居正一人。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也不断得到徐阶的提携,但他与高拱很早就有往来,在国子监任闲职时就是朋友。

不过,当年在嘉靖帝过世后,首辅徐阶只秘密通知了张居正入宫商量起草遗诏。此事过后,高拱除了对徐阶不满,连带着对张居正也开始心有芥蒂。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

徐阶退休归乡后,由于家教不严导致族人和家仆仗势欺人,不断圈地占田竟然多达十八万亩,引得百姓怨声载道。于是,高拱决定利用此事来大做文章,开始不断向徐阶发难,甚至还派出刚直不阿的海瑞去直接经办此案。

张居正却认为,徐阶已经退休在家,实在没有必要斩尽杀绝。因此,他暗中帮助了徐阶渡过这个难关。从此以后,高拱与张居正的矛盾再度激化,已经到了决裂的边缘。

在当时的背景下,张居正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及时发起反击的话,那很快也会被高拱赶出内阁。于是,他放下了自己的身段和面子,主动找到高拱的死敌太监冯保,还与之组成了“倒高同盟”。

自成祖皇帝以后,官宦的权势越来越大,成为了皇权和相权以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尤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更属于是太监中的霸主,冯保早就眼馋这一职位,可是每次都被高拱给有意搅黄了。

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病危,临终前命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辅保太子朱翊钧登基。此后,朱翊钧的“大伴”冯保也终于成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在新皇帝面前,首辅高拱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异常豪横。甚至于,他还敢当着张居正的面说出“十岁孩童如何治国”的大不敬之言,由冯保直接汇报给了后宫的孤儿寡母。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

第二天,高拱正准备入宫参加朝会,却在会极门外被冯保领着一帮太监拦住,还宣读了一道懿旨:

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竟不许皇帝主专,我母子惊惧不宁。令其回籍闲住,不准停留!

于是乎,曾经不可一世的高拱高首辅,就这样被张居正和冯保联合算计了,灰溜溜地打包回乡了。几年后,他在气急之下还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纵观高拱的一生,他属于有能力、有性格、有操守、有脾气、有手腕的首辅,是不清谈却注重实干的能臣,担得起“公忠体国”的评价。

标签: 冯保

更多文章

  • 明朝宦官冯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局很凄凉,一代权宦就此谢幕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冯保

    冯保是明朝后期的又一个大太监(前有王振、刘瑾,后有魏忠贤),此人在很多影视剧和书籍中看,是个好人,甚至被称为“贤宦”。那是因为他在很多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事上,识大体、顾大局,选择了正确的做法,使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中兴”之状。但他权柄太重,又不知收敛,贪墨了很多钱财,所以这个人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人。那

  • 张居正和冯保密谋早朝弹劾高拱,不料第二天早朝,张居正请了病假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冯保

    张居正和冯保私下密谋要弹劾高拱,商量隔日早朝互相配合,势必要把高拱致命一击。不曾想第二天早朝,张居正竟然请了病假。冯保见状,不禁感慨道:“高明。”这张居正竟然半路撂挑子,冯保却不追责与他,还夸他高明,这是为何呢?话说冯保和张居正为何要置高拱于死地呢?还得从冯保和高拱之间的矛盾说起。嘉靖年间,冯保入宫

  • 冯保和吕芳:同样是给嘉靖打工的,为啥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冯保

    同样的一件事情,老鸟和菜鸟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最后的结局也是天壤之别,具体的案例看《大明王朝1566》里边的冯保和吕芳就知道了。嘉靖39年,自从入冬以来,很多地方都没有下过一点雪,老话说瑞雪兆丰年,如果冬天无雪,那么第2年肯定会发生蝗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再加上当时国库空虚,很多官员的工资都发不下来了

  • 慈圣皇太后:你为什么处置冯保?朱翊钧心中暗道:因为他家资丰厚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冯保

    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万历皇帝朱翊钧下令: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诛杀,但念是先皇付托之人,效劳日久,从宽降为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自此之后,这位在万历初年权势熏天的司礼监太监便逐渐退出了神宗朝的政治舞台。冯保不是因为政局,也不是因为朱翊钧的痛恨心理,而是因为朱翊钧贪财。当冯保被发配至南京

  • 冯保身为宦官,为何只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顾命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冯保

    说起宦官,相信肯定有不少人会想到在封建历史上极具特色的明朝宦官,就好比如明朝著名的大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但本篇要讲的却不是意图谋反的刘瑾,也不是尚且还存在一些争议的魏忠贤,而是明嘉靖年间入朝的一代贤宦“冯保”。作为一个宦官,其不但还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更是一个好风雅的书法家、音

  •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个大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歪聊三国标签:冯保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位大太监【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朝的太监来,可能很多人对他们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尤其是自称九千岁的大太监魏忠贤,更是背上了千年的骂名,他作为一名太监所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会让很多人

  • 为了达到目的,张居正不仅讨好李太后和万历皇帝,还讨好太监冯保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冯保

    万历皇帝想要把自己的生母李贵妃封为皇太后,还要加上额外的尊号,与父亲隆庆皇帝的陈皇后地位平等,这是严重违反礼法的事情。如果换成夏言、高拱,他们绝对不可能同意。然而张居正却妥协了,他认为当今万历皇帝对待他的两位母亲都很孝顺,两位太后亲密无间,她们的封号不应该有区别。建议在两宫皇太后的称号上面,各加两个

  • 明朝司礼监太监冯保与内阁首辅高拱鹬蚌相争,张居正渔翁得利

    历史人物编辑:千年史馆标签:冯保

    明神宗万历初期,张居正能最后当上首辅跟司礼监太监冯保、内阁首辅高拱间的矛盾和斗争有密切关系。冯保打击高拱并非为了张居正,最后却成就了张居正。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冯保嘉靖朝便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对内阁奏议的批红之权,权力已然很大。像嘉靖以前专权的太监便多是秉笔太监。不过司礼监在秉笔太监之上还有该部

  • 大明王朝:跪别冯保,带走杨金水,吕芳才是真正有良心的“爹”

    历史人物编辑:豁达历史达人标签:冯保

    离开京城以后,吕芳并没有直接前往南京,而是先来到了朝天观。彻底告别从前之前,吕芳心中还有太多的牵挂。来到朝天观,观中服役的太监依然很恭敬:“老祖宗,您先坐着,孙子们把蓝神仙给您请出来!”吕芳答话:“不,不见他,你去看看冯保在哪,把他叫来,我有几句话给他说。”冯保,嘉靖皇帝钦命发配,陈洪“亲自关照”的

  • 大太监冯保成就了他,却也着实抹黑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戴从鑫标签:冯保

    张居正(字叔大)是明代杰出的改革家,他“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后,张居正便掀起了一场以整顿吏制、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从而使已经颓废的大明王朝,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1582年,张叔大病逝后。万历皇帝下诏罢朝数日,赐其谥号为“文忠”,并派锦衣卫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