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史:清军攻扬州,史可法发檄文召集援军,只有一位将领率部赴援

明史:清军攻扬州,史可法发檄文召集援军,只有一位将领率部赴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 访问量:3500 更新时间:2024/1/16 17:02:22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清军在多铎的率领下兵围扬州,强敌压境之下的扬州城岌岌可危。

当时,南明首辅史可法奉命督师江北,在清军的紧逼下退守扬州。

扬州是南明长江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扬州不保,清军就能渡江南下,直驱南明国都南京。

为保扬州不失,史可法不得不传檄各地,希望带兵将领们能带兵援助扬州抗击清军,但最后,却只有一位名叫刘肇基的将领带着四百军士赴援扬州。

扬州城破后,刘肇基及其麾下军士,是少有的成建制抵抗清军的中坚力量。

刘肇基,籍贯辽东,本人出生在明朝时的南直隶治下,刘家是将门世家,刘肇基成年后,世袭正四品指挥佥事的军职,最初在山海关总兵尤世威麾下效力。

明崇祯七年清军入关时,刘肇基随尤世威在宣府抵御清军,立有战功,后又随尤世威部南下跟农民起义军作战,因功升游击将军。

崇祯八年初,尤世威部败于农民起义军,尤世威因此被罢官,其余部被分为两股,其中一部由刘肇基统辖,开始了独自领军的生涯。

崇祯八年下半年,刘肇基率部跟随援剿总兵官祖宽追讨农民起义军,他们带领的部队全是边军出身,骑兵多且战斗力强,在祖宽的指挥下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联手都没能打赢祖宽、刘肇基所部。

崇祯九年,因祖宽、刘肇基所部骄横跋扈,经常闹事还不听指挥,被负责在中原一带剿匪的五省总督卢象升“遣之入秦”,划拨到在陕西负责剿匪的三边总督洪承畴麾下。

崇祯十一年,因清军入寇,刘肇基单独率部驰援山海关,“竟坐前罪解职”,这就是他跟着祖宽闹事被翻旧账了,朝廷令其戴罪立功。

在这次清军入寇期间,刘肇基又因固守永平立下战功,不但官复原职,清军退走后,还因功升任副总兵,真正成了军中大佬。

崇祯十二年,在洪承畴的举荐下,刘肇基又升任“分练总兵、署总兵官、都督佥事”,负责在宁远练兵及驻守。

崇祯十三年,刘肇基随洪承畴于松山、杏山跟清军大战,因明军战事不利,刘肇基被洪承畴解职。

被解职后的刘肇基离开辽东,回到其所属都司所在地北直隶三河闲居,也因此躲过了“松锦之战”时明军的惨败及大逃亡。

崇祯十五年,清军再次入寇,无官职在身的刘肇基毅然率领三百家丁跟随明军正规军一起作战,参与了抗击清军的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刘肇基率三百家丁跟着明军往返数千里,参加大小数十战,作战悍不畏死,战后,刘肇基的家丁仅存十六人。

刘肇基无官职在身,依旧愿意报效朝廷,终于还是被崇祯皇帝看在眼里,也有了复起的机会。

崇祯十六年,崇祯皇帝本来准备任用刘肇基镇守湖广,并负责湖广一带的剿匪事宜,但因筹备兵马钱粮期间,湖广很多地方就被农民起义军攻陷,本来想调拨给刘肇基的边军也因辽东方面兵力不足无法调拨,所以,刘肇基未能成行。

崇祯十七年,刘肇基“加都督同知,提督南京大教场”,受崇祯皇帝委派,到南京负责练兵。

南明弘光朝建立后,史可法被马士英排挤,被迫督师江北抵抗清军,已经好几年没有参战的刘肇基主动要求跟随史可法到江北抗清,“请从征自效”。

到江北后,刘肇基奉命到邳州跟清军作战,在邳州跟相持半月,逼退清军,解了邳州之围。

随即,清军兵临扬州,史可法广传檄文求助各路军头入援扬州,史载“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只有刘肇基率四百军士赶赴扬州参与守城。

清军正式开始攻城后,史可法无计可施,清军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破城而入。

刘肇基本来负责镇守北城门,清军攻进城后,刘肇基“率所部四百人巷战,格杀数百人。”

扬州城被围和城破期间,因史可法无力召集援军,扬州城内的守军本就不多,而且,史可法无统兵作战经验,无法有效整合城内守军,城内守军其实是一盘散沙,城破后,他们或者逃窜,或者只能自行组织作战。

刘肇基所部虽然兵不多,但在当时的扬州城内已经是少有的成建制的抵抗清军的部队了。

但偌大一个扬州城,区区四百人的抗击只能是势单力薄,随着清军越来越多,刘肇基及麾下四百将士也逐渐无力抵抗,最终,刘肇基和这四百人一起,全部战死于扬州城内。

明末清初时期,为明朝效忠奋战至死的将领很多,刘肇基和四百部下只是其中的一滴小水珠,但在扬州保卫战时诸军不援的情况下,刘肇基所部的行为就相当难能可贵了。

从刘肇基的生平经历能看到,他称不上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名将,但他也是位敢战的将领,不管是跟清军作战,还是跟农民起义军作战,而且,他也没有如左良玉般养寇自重的想法和行为。

在当时,一名将领不谋己身退路,还敢战、愿战,就相当难得了。

刘肇基虽然为官几起几落,可明朝到底没有负他,他同样有忠义之心,以自己的战死回报了明朝。

参考文献:《明史》《明朝档案总汇》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仅仅朱高炽和杨士奇的一段对话,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仁”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在接到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疏后,对杨士奇说:“把当地的税粮免除一半。”杨士奇赶紧答道:“这个还是跟户部和工部说一下吧?”我就在想,这个杨士奇竟然拿皇帝的话不当事,还提出来对下属说一下的建议,不禁想问,这个大明朝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话,就会打消这个疑问的,原因其

  • 杨士奇身兼三职,仁宗又给他三份工资,为何他非要辞去一份呢?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杨士奇

    古代的朝廷重臣,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本来也这无可厚非能者多劳吗。可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问题,既然是身兼多职,那俸禄是不是也有几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而言,朝廷都会根据官员的最高爵位或是最高品级给予应有的待遇,只拿一份工资。但特殊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像明仁宗时期,大臣拿几份工资的现象很多,尤其是几位

  • 面对朱棣三次质问,杨士奇顶住压力,帮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杨士奇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嫡长子,但他在父亲心中地位不高,朱棣更看重的是次子朱高煦。朱棣崇尚武力,他不喜欢太过仁慈的朱高炽,反而骁勇善战的朱高煦,像足了他年轻时的样子。加上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朱棣认为他实在没有君主气质,所以很不待见他。因此朱棣登基后,一直在犹豫立谁为太子。好在解缙的一句“好圣孙

  • 伴君如伴虎!看看“三杨”中的杨士奇如何应对明成祖朱棣的难题?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杨士奇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有时候为人臣子一句话不高兴很可能惹怒皇帝。天子之怒,轻则被罢官重则满门抄斩。比如嘉靖朝时,忠臣兼直臣杨继盛弹劾奸贼严嵩,弹劾这事这在明朝很正常,一般皇帝不会杀这些言官,最多训斥几句。可偏偏杨继盛奏折结尾中有一句:“…陛下若不相信臣以上所述,可召皇子裕王或景王询问。”这句话表面看

  • 思任发在麓川叛乱,王振和杨士奇谁的责任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杨士奇

    麓川之役是明英宗即位初期明朝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消耗兵力和资源巨大,对明朝社会的破坏和衰弱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对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评价,不同的历史时期则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是王振为了与文官集团争权,故意扩大的战争的规模,使明朝国力在战争中极具内耗。也有人认为杨士奇等文官集团反对出兵平

  • 王振威胁“三杨”退休,杨士奇严词拒绝,只有杨荣做法最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杨士奇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时候只有九岁。不过当时既有太皇太后张氏,又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明朝也算是一片繁荣景象。不过随着明英宗成长,宦官王振渐渐将手伸向朝堂。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可以称得上是“最强内阁”了。他们历经四朝,为明朝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协助一代代皇帝,使

  •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放弃安南?朱棣设立交趾对不对?杨士奇做得对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杨士奇

    导语: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朝廷的藩属国,一直以来依附于中原朝廷。虽然安南地区的政权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可是始终没有脱离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早在秦朝的时候,安南就已经被开辟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地区人口繁衍逐渐增多,所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从这儿开始,安南就

  • 临终之时,张太后问道: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杨士奇回答:有这3件

    历史人物编辑:金娃趣谈标签:杨士奇

    1442年,张太后病重,她却仍然挂念着朝政大事,于是紧急召见辅政大臣杨士奇和杨溥。杨士奇和杨溥到了之后,虚弱的张太后派服侍的宦官出去问道:“现在朝廷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此时,杨士奇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却仍然头脑清醒,反应敏捷,他当即提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关于建文帝的。杨士奇提出,虽然建文帝已经亡故

  • 抗清名将陈永华:天地会陈近南的原型,被郑成功称为卧龙先生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陈永华

    看过周星驰版本的鹿鼎记的朋友,一定会为刘松仁饰演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不凡的风度所折服,其实陈静楠这个人物并非金庸先生杜撰的而是有原型的,他就是被郑成功称为当世卧龙的陈永华。陈永华的父亲陈鼎是一个硬骨头,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展现出了应有的气节,当大明帝国的大厦将倾时,他没有随波逐流,向敌人投降而是抵抗到

  • 在“嘉定三屠”之后,汉族罪人李成栋为何还决心重新反清?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李成栋

    对于一些历史爱好者来说,清朝一直是不太讨人喜欢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时候疆域广大、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按理说本来应该创建一个如汉唐一般灿烂的王朝,但最终由于思想控制、民族政策、自我封闭等原因,使得清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落后的一个帝国,最终迎来了覆灭的结局。在众多的历史爱好者看来,清朝最为“招黑”的,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