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刚杀了魏忠贤,为何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崇祯刚杀了魏忠贤,为何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爱历史晓东 访问量:3058 更新时间:2024/1/22 12:28:30

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杀尽后宫妃嫔,于煤山之上自缢而死,明朝就此灭亡。同年四月,清军入关。

在大明朝的最后时刻,陪在崇祯身边的,只有侍奉他多年的太监王承恩,主仆二人望着火光四起北京城相顾无言。

这也是王承恩最后一次侍奉崇祯皇帝了,他流着眼泪为崇祯挂好白绫,在崇祯决然赴死之前,王承恩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魏公若在,事必不止于此。

魏公指的就是明朝最有名的太监魏忠贤,他虽然出身卑贱,却曾在大明朝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

出身卑贱的权宦

那应该是魏忠贤压上整个人生的一次豪赌,可惜他赌输了,身家输得干干净净,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无赖游民,魏忠贤自觉人生无望。他走投无路了,再这么继续混下去就是死路一条,除非“破釜沉舟”。

他选择了净身,自己给自己净身,又托熟人才得以进宫,成为一个小太监。那时候他还不叫魏忠贤,给自己取名李进忠,靠着巴结当时的大太监魏朝,才得以在宫中立足。

身体已经残缺的魏忠贤,此时也终于发奋起来,在宫中苦心经营,以图得到向上的机会,似乎是时来运转,他竟勾搭上了天皇帝的乳母客氏

当时宫中一直有太监宫女私下以夫妻之名,对坐吃饭,以此相互藉慰,魏忠贤也开始和客氏对食,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同年其子光宗驾崩,熹宗即位,改年为天启,是为天启皇帝。魏忠贤的时机也终于来了。

作为一个市井无赖,魏忠贤对于玩乐十分的擅长,他引导着皇帝每天犬马射猎,寻欢作乐,因此深受皇帝的信赖,加上他记忆超群,又有皇帝乳母的裙带关系,即便一字不识,依旧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出任司礼监执笔太监。

司礼监的设立,是明朝的一大政治特色,执笔太监更是有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极大权利,于是大权在握的魏忠贤开始搅动起大明朝的政坛。

权倾朝野的九千岁

在帝王的眼中没有绝对的信任与宠幸,有的只是长久的平衡,在他即位之初,对朝中各方势力都不熟悉,他发现东林党的势力太大,大到连他的政令都可以驳回,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于是出于帝王的本能,他决定培养一股与之抗衡的势力。不管是因为乳母还是自身的信任,魏忠贤似乎都是一步好棋。

魏忠贤上任之后,面临了第一个难题,国家缺钱,国库空虚一直是明朝后期一个尖锐的问题。边关要钱,赈灾要钱,就连皇帝的享乐都是需要钱的,沉迷于木工的天启皇帝却不会管这些,这一切的重担都压在了新官上任的魏忠贤身上。

一个国家赋税的增加无外乎是收税,饭都吃不饱的老百姓肯定是没钱的,贫苦出身的魏忠贤也明白,当即把目光放到了大地主阶级身上。

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各个豪商地主都是家财万贯。但这些人却并不交税的,他们在朝中有东林党为其代言,在地方与官吏勾结,鱼肉百姓。

国家的税收收不到他们头上,只能向更加贫苦的百姓征收,贫者愈贫,每当天灾降临,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豁出命去造反,这也是明朝灭亡的很大一个原因。

士大夫掌握着舆论,以往的能臣干吏轻易不敢触碰他们的利益,可魏忠贤就敢,作为一个太监,身后的名声他是不考虑的。在他的牵头下,被东林党人废除的工商税,矿产税,都开始征收起来,一时间整个士大夫阶级唉声一片。

他们开始联合起来弹劾魏忠贤,抚宁侯、兵部尚书等七十余人上奏魏忠贤不法事,都御史杨涟更是上书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等奏疏到了天启皇帝这里,他却是不管不问,甚至打回杨涟的奏章,对其大加斥责。

工部郎中万火景因上书魏忠贤不法事,被立即杖毙,连坐而被罢官的大臣一连数十位,一时间满朝风雨,东林党更是元气大伤。魏忠贤则乘机提拔自己的党羽,于是满朝诸臣大部分成了他的走狗。

民间深受其害,偶有言论冒犯魏忠贤的人,轻则捉拿下狱,有甚者被剥皮割舌,使得天下人都噤若寒蝉。

一系列暴行下来,工商加赋税的政令通行无阻,也使得国库充盈起来,前线的士卒拖欠几年的兵饷虽然并未发放,但是近几月的兵饷都按时发放,一时间士卒振奋,军心大涨。

大权在握的他甚至偶发善心,免去底层百姓身上的加赋,普通百姓得以喘息,安定民心。解决了大明最迫切的问题,成效也就显露出来了。

1626年,总督袁崇焕上书,宁远大捷,击毙酋首努尔哈赤,斩首数万。此次大捷的功劳却被魏忠贤党羽公然强行加在其身上,作为功臣袁崇焕却无人问津。

天启皇帝大喜,赏赐魏忠贤无,至此,魏忠贤公然自封“九千岁”,满朝文武无人敢称其名,皆以“厂臣”代称。

但就在其风头正盛,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天启皇帝乘船游湖时失足落水,被侍卫救起后,受惊加上伤寒突然驾崩,这对魏忠贤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最后的余晖

1627年,信王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天启帝死后,魏忠贤的结局就注定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新皇帝,崇祯对他是自然不信任,同时为了换取士大夫阶级的支持,决定除掉魏忠贤。

最终魏忠贤被流放到凤阳老朱家的祖坟守陵墓,这不需要什么确定的罪名,他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只要皇帝的一句话,他的权势就会轰然倒塌,这也是魏忠贤的悲哀。

随后魏忠贤自杀于去凤阳的途中,一代权宦就此灭亡。朝堂之上自然是一方唱罢另一方登场,失去了魏忠贤这个最大对手的东林党,再次登上了政治舞台,一家独大。

魏忠贤死了,随之死去的是他的财政计划,代表大地主阶级的东林党人,自然不会做出背叛阶级的事,他们取消魏忠贤设立的商税,把税收压力再次转移到下层贫苦百姓身上。

正处在小冰河时期的大明朝早已千疮百孔,天灾不断,魏忠贤所做的也只是昙花一现的续命罢了。此时走投无路的百姓们再也忍受不了,他们奋起反抗,加入到灭亡明朝的队伍中。

1644年,在闯王李自成的马蹄下,苦苦挣扎的大明朝灭亡了。

如果再回过头来看魏忠贤的一生,他作为一个身体残缺的太监,位极人臣,而他效忠的始终只有皇帝一人,所作所为也是维护皇权的稳固,从而间接地稳固了国家。

吴承恩那句话也十分中肯,魏忠贤在世时对东林党进行了牵制,让朝廷处于相互制衡的局面,而他死后,朝廷便再次失衡,导致宦官当道,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从而一步步加速明朝的覆灭。

标签: 王承恩

更多文章

  • 崇祯杀了魏忠贤,为啥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王承恩

    明朝废除宰相制,皇帝权力独断,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可是,皇帝虽然号称天子,实际上也只是个凡人。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就算是贤君圣主,也往往是力不从心。更不用提明朝中后期那些有着各种奇怪爱好的皇帝了。可是,谁来帮皇帝处理这些事呢?明初胡惟庸案把朝中肱股之臣屠戮大半,朝臣显然不可能。而朱元璋又严禁后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上,大明王朝的统治也宣告终结。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的表现并不像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凭一己之力葬送一片大好的江山。相反崇祯皇帝朱由检自从登基之后,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副明君的气象。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扭转明朝灭亡的命运。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常年征战,让

  • 王承恩是谁,为何要追随崇祯自缢,死后的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之文艺标签:王承恩

    1644年,34岁的崇祯帝刺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接着砍杀了众多后宫嫔妃,又逼迫皇后自尽。做完这些事之后,崇祯在煤山自缢。对于崇祯自缢这件事,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有太多的小说演义和影视作品来反应这件事。大家对崇祯的遗言都很熟悉,不过当时自缢的不只是崇祯一人,还有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和崇祯一起自缢,这个太

  • 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承恩

    文|四季文史提起宦官,估计你会想起明朝阉宦魏忠贤。而宦官给我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奸臣”。事实上,魏忠贤也不例外。在帝王面前,他们是红人,权倾朝野,有时候何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某些时候,他们的风头直接盖过当朝皇帝。就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在民间更是传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的传闻。《明史》记载:

  • 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3月18日晚,诺大的紫禁城里,已经神情迷离的崇祯,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这是大明王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晚,也是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晚。这一天,皇宫里还剩下的侍卫太监和宫女,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唯独秉笔太监王承恩始终跟随在崇祯身边尽职尽责,对崇祯忠贞不渝。按照崇祯的吩咐,王承恩带着三个皇

  •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王安、魏忠贤、王承恩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王承恩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陈矩,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9岁入宫,受太监高忠报国影响,从小便立下治世安民之志。陈矩为人正直廉洁,性静有度量,谦和有决断,他坚守八字信条:“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人称之为“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妖书案”,此事涉及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王承恩

    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的末期,那个时候,朝中的宦官魏忠贤已经成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权臣。他一手遮天,掌控了整个朝廷,甚至包括了皇帝的后宫。然而,有一个人不愿意任由魏忠贤肆意妄为,他就是即将登基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年轻人,他深知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在他登基之后的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明朝很快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出了背后真相 ​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王承恩

    明朝,这个历时276年的王朝,犹如一颗曾经璀璨的星辰,从辉煌走向衰败,再到最终的陨落。如同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明朝的倾覆也有其内在的复杂原因。其中,魏忠贤的兴起和陨落,以及崇祯皇帝的上台,构成了明朝末年的一幕重大戏剧。魏忠贤,一个出身低微的混混,竟能一跃成为天子身边的红人,其间的曲折变化,既是他个人

  • 劝岳钟琪反清的是曾静,雍正为何将吕留良开棺戮尸?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吕留良

    清雍正六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屡试不中的湖南秀才曾静与其弟子张熙,列举了雍正的十大罪状,并由张熙携带《生员应诏书》赴陕甘总督岳钟琪处,企图让这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兴兵反清,恢复汉人统治。结果,岳钟琪毫无反清之心,为自证清白,旋即将此事奏呈雍正,并逮捕审讯张熙,调查出幕后主使。此后,雍正派奕禄

  • 黄宗羲与吕留良,从朋友到仇敌,幼稚到了不可思议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吕留良

    文/刘诚龙《三国演义》开篇语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不光天下大势,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往往如此。比如黄宗羲与吕留良,都是晚明遗民,学界大家,两人惺惺相惜,交情莫逆。当年黄宗羲到余姚,吕留良又是留客,又是亲送杭州,又是馈赠盘缠,把黄宗羲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场提笔抒情:“用晦之友即吾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