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忠贤被崇祯杀后,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的很中肯

魏忠贤被崇祯杀后,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的很中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帅说历史 访问量:156 更新时间:2023/12/15 11:32:40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太宗皇帝一句话不仅为后代执政者提供了学习思路,也为评价前人留下了依据。一时的成功可以看事业的成败,一生的成功就要看寿命的长短,历史的成功则要看执政者能力与善意了。

就像秦宦赵高,一朝窃据政权,指鹿为马,谁敢违背?但最后被秦王子婴刺杀,移三族;而历史对赵高的评价也是很差,认为赵高是与秦法、六国一样导致秦亡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王朝末年,同样是掌权的宦官,魏忠贤在后世的评价却有些不同。几乎可以说魏忠贤一死,明朝的灭亡速度大大加快,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魏忠贤

魏忠贤出身于市井无赖,有一定身手,传说他箭法很准,左右手都能挽弓。魏忠贤家境贫困,但却好赌,后来为赌债逼迫自阉入宫并改名李进忠。入宫后他极尽谄媚,得到大太监王恩的重视,又成为皇长孙身边的随侍太监。

也就是这个时候,魏忠贤遇见了一个叫客印月的女人,她是后来天皇帝的乳母。魏忠贤想尽办法跟她成为“对食”,也就是夫妻。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位“奉圣夫人”给了魏忠贤很大的助力。

泰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很平常的一年,却是明朝历史和魏忠贤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继位不足一年的泰昌帝离世,神宗年代的余烟还在延续,东林重臣们带着对新皇帝的期望,慢慢走近了帝国的中心。在后宫的魏忠贤也在牢牢盯着龙椅上那个人,这是他人生飞黄腾达的希望。

说实话,天启皇帝对东林党一开始感官还不错。东林党名声不错,移宫案又是他们帮助自己掌权,他还是愿意相信东林党与自己是一心的。

可慢慢地,天启皇帝发现不对了。朝廷的权力很大一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中,而在他们清直的名声下也有大量的贪污发生,自己却难以处置他们。这些东林党重臣们并非

都是实干派,辽东的熊廷弼只是与他们不和就被劾倒,后来他们推上去的人却又丢城失地。

相比于军事,经济上的问题才是东林党的大问题。他们不希望朝廷向大地主、大商人收税,只要在那些穷哈哈身上再揩些油下来就好。

起势

天启皇帝感到自己的权力在流失,他已经无师自通祖宗们的“帝王心术”了。魏忠贤被选中了,他成为天启皇帝跟东林党打擂台的人选,“九千岁”从此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老实说,天启皇帝很清楚对太监们放权过大的后果,毕竟唐朝后期太监们做得太过,但是现实问题摆在前面,他的臣子们太强大了。

魏忠贤果然没有让天启皇帝失望,这个市井混混出身的大太监竟然将东林党压得死死的。不仅如此,天启皇帝一直以来颇为头疼的财政问题也得到很好的解决,国库竟然变得充盈起来。于是,天启皇帝可以放心地做他的木匠活了。

明朝皇帝很有意思,强势的皇帝都能活得好好的,

弱势皇帝反而短命。太祖、太宗就不用说了,这两位将整个朝廷玩弄于股掌之中。

嘉靖帝是几乎可以算是中国最聪明的皇帝,虽然一直修道,但是一直掌控大权。万历虽然不如他爷爷聪明,却也从他爷爷那里学了三分火候,也能掌控朝廷。天启皇帝不是很强势,于是他也没做几年皇帝就走了。

天启皇帝死后,魏忠贤很害怕,因为天启没有儿子,只能兄终弟及,把信王抬上宝座,但是信王一直接受诸侯王的教育,从不知道皇帝改怎么做,于是他的施政方法一直是正统儒家治国之法。

可崇祯的大臣可不是正统的儒家信徒,他们只是一群托词儒家的地主与商人的混血,他们讲究的是利益,而且是自己的利益,至于国家,就看人家的良心了。这个事情是崇祯在老歪脖子

树前想明白的,这就是亡国之臣啊!

悔恨

在老歪脖子树前王承恩说了一句话“忠贤在,何至于此啊!”这其实是句屁话,假如魏忠贤在,他们都不一定站在老歪脖子

树前,哪怕有个强势的锦衣卫指挥使都不一定是这个下场。

崇祯皇帝一上位直接将魏忠贤整死,后将锦衣卫荒废,他看着众正盈朝的模样,相信自己能够将朝廷整治好,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巴掌。

整个明朝,没有无能的皇帝,只有傻皇帝,最傻的就是建文和崇祯,他们是真信儒家的治国理念,但交给他们这一套的都不信,最后只能是自己一厢情愿了。

续命

那么为什么魏忠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明朝续命呢?首先一点“屁股决定脑袋”,魏忠贤是市井出身,他很清楚在大明朝谁有钱谁没钱,穷哈哈们身上有三斤钱?有三斤泥就不错了。谁有钱?地主老爷和大商人,至于官老爷?他们就是地主老爷和大商人。

魏忠贤搞钱的方法就是朝他们下刀。于是,魏忠贤在朝官中的名声就坏了,毕竟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第二点是善待武将。宋朝以来,武人身份一直很低,可一旦发生战争就需要武人上战场。书生们看不起

武人,魏忠贤却一直待武将很好。

天下为魏忠贤立生祠的官员中,北方的武将们一直很积极,毕竟魏太监是真给钱啊,不要都给。至于那些文官老爷们,不给你两口唾沫都算好的。就是在魏忠贤的使劲撒钱之下,天启年间关外局势其实不错,甚至一度向好发展,比后来好太多了。

其实魏忠贤还做了很多事,包括废除征用物品时的孝敬,以在宫中骑马的权力换取良马而输送辽东,甚至他自己也向国家捐款用于御辽,这在袁崇焕的奏折中都记载的很清楚。

小结:

历史似乎在后代走向了两个方向,名声颇佳的东林党成了亡国之原,声名狼藉的魏忠贤反而有平反的趋势。究其原意,很可能是我们如今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来看待当时的形势,从而真正地认出谁是帝国的支柱,谁又是帝国的蛀虫。

标签: 王承恩

更多文章

  • 崇祯刚杀了魏忠贤,为何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王承恩

    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杀尽后宫妃嫔,于煤山之上自缢而死,明朝就此灭亡。同年四月,清军入关。在大明朝的最后时刻,陪在崇祯身边的,只有侍奉他多年的太监王承恩,主仆二人望着火光四起北京城相顾无言。这也是王承恩最后一次侍奉崇祯皇帝了,他流着眼泪为崇祯挂好白绫,在崇祯决然赴

  • 崇祯杀了魏忠贤,为啥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王承恩

    明朝废除宰相制,皇帝权力独断,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可是,皇帝虽然号称天子,实际上也只是个凡人。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就算是贤君圣主,也往往是力不从心。更不用提明朝中后期那些有着各种奇怪爱好的皇帝了。可是,谁来帮皇帝处理这些事呢?明初胡惟庸案把朝中肱股之臣屠戮大半,朝臣显然不可能。而朱元璋又严禁后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上,大明王朝的统治也宣告终结。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的表现并不像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凭一己之力葬送一片大好的江山。相反崇祯皇帝朱由检自从登基之后,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副明君的气象。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扭转明朝灭亡的命运。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常年征战,让

  • 王承恩是谁,为何要追随崇祯自缢,死后的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之文艺标签:王承恩

    1644年,34岁的崇祯帝刺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接着砍杀了众多后宫嫔妃,又逼迫皇后自尽。做完这些事之后,崇祯在煤山自缢。对于崇祯自缢这件事,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有太多的小说演义和影视作品来反应这件事。大家对崇祯的遗言都很熟悉,不过当时自缢的不只是崇祯一人,还有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和崇祯一起自缢,这个太

  • 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承恩

    文|四季文史提起宦官,估计你会想起明朝阉宦魏忠贤。而宦官给我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奸臣”。事实上,魏忠贤也不例外。在帝王面前,他们是红人,权倾朝野,有时候何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某些时候,他们的风头直接盖过当朝皇帝。就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在民间更是传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的传闻。《明史》记载:

  • 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3月18日晚,诺大的紫禁城里,已经神情迷离的崇祯,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这是大明王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晚,也是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晚。这一天,皇宫里还剩下的侍卫太监和宫女,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唯独秉笔太监王承恩始终跟随在崇祯身边尽职尽责,对崇祯忠贞不渝。按照崇祯的吩咐,王承恩带着三个皇

  •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王安、魏忠贤、王承恩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王承恩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陈矩,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9岁入宫,受太监高忠报国影响,从小便立下治世安民之志。陈矩为人正直廉洁,性静有度量,谦和有决断,他坚守八字信条:“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人称之为“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妖书案”,此事涉及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王承恩

    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的末期,那个时候,朝中的宦官魏忠贤已经成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权臣。他一手遮天,掌控了整个朝廷,甚至包括了皇帝的后宫。然而,有一个人不愿意任由魏忠贤肆意妄为,他就是即将登基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年轻人,他深知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在他登基之后的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明朝很快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出了背后真相 ​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王承恩

    明朝,这个历时276年的王朝,犹如一颗曾经璀璨的星辰,从辉煌走向衰败,再到最终的陨落。如同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明朝的倾覆也有其内在的复杂原因。其中,魏忠贤的兴起和陨落,以及崇祯皇帝的上台,构成了明朝末年的一幕重大戏剧。魏忠贤,一个出身低微的混混,竟能一跃成为天子身边的红人,其间的曲折变化,既是他个人

  • 劝岳钟琪反清的是曾静,雍正为何将吕留良开棺戮尸?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吕留良

    清雍正六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屡试不中的湖南秀才曾静与其弟子张熙,列举了雍正的十大罪状,并由张熙携带《生员应诏书》赴陕甘总督岳钟琪处,企图让这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兴兵反清,恢复汉人统治。结果,岳钟琪毫无反清之心,为自证清白,旋即将此事奏呈雍正,并逮捕审讯张熙,调查出幕后主使。此后,雍正派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