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海盗王陈祖义,逃到国外当了皇帝,郑和下西洋时将其成功缉拿

明朝海盗王陈祖义,逃到国外当了皇帝,郑和下西洋时将其成功缉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苹 访问量:2485 更新时间:2024/1/17 7:50:12

文:鼓浪隐士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都会看到这么个情节,为了抓捕江洋大盗,官府都会张贴“悬赏公告”,希望广大民众能够参与追踪盗匪。而悬赏的金额一般都比较高,相当于普通人家数年的收入。

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海盗王,他引起了两位雄主的重视,悬赏金额不断上升,甚至达到了朝廷年收入的一半,在历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

01

这位海盗王叫陈祖义,他是广东潮州人。他生于战乱的元末明初,由于家贫,加上朱元璋的禁海令,陈祖义一家迫于生计,只好到南洋谋生。

陈祖义感到如果安分地过日子,很难发家致富。于是铤而走险,干起了海盗事业。海上丝绸之路从宋朝开始繁荣,尽管明朝实行海禁,但在印度洋、东南亚等地依然活跃。陈祖义的海盗集团通过武装抢劫,很快就获得丰厚的财富。根据《瀛涯胜览旧港记》记载,“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辙便劫夺财物”。他雄霸马六甲海峡数十年,势力发展到万余人,拥有一百多艘战船。是当时南洋海域最强大的海盗势力。考虑到当时西方尚未进入大航海时代,陈祖义还极有可能是世界最强的海上武装。

拥有强大武装的陈祖义不满足于仅在东南亚发展,他很快就把触角伸向了印度洋、日本、台海等等地区,劫掠商船无数,共有50多座城池被他攻破。不仅如此,陈祖义还当了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的大将军,并在国王去世后,成为国王。

黑白两道通吃的陈祖义,成了当时南洋的霸主,有些东南亚小国,在陈祖义的威慑下,纷纷向他称臣纳贡。这种情况在世界海盗史上也是罕见的。

陈祖义在各地袭扰、劫掠的事迹很快就被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了,他不容许陈的胡作非为,于是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这个海盗王。但不久朱元璋驾崩,明朝陷入了建文、永乐叔侄之间的大战,处理陈祖义的事被暂时搁置。

02

靖难之役后,朱棣成为大明的皇帝。此时不少南洋国家纷纷派遣大使进贡。陈祖义作为渤林邦国的君主,自然也参与到纳贡的队伍中。可是他的船出发后,却没带任何贡品,而是一路抢劫进入明朝的贡船,将所获宝物作为贡品。当船在中国靠岸时,都是满载抵达。

一开始永乐皇帝不知道底细,以为渤林邦国仰慕大明,送上如此多的厚礼。可是纸是包不住火的,不少遭到陈祖义抢劫的外国使节纷纷向朱棣告状,说自己的贡品被陈祖义抢走了,并作为给大明皇帝的礼物。而且他在抢劫时非常凶残,几乎实行三光政策,不少使节遭到了杀害。

这让朱棣勃然大怒,陈祖义的行径已经触犯到了大明的威严,如果再不剿灭这股势力,那么大明帝国又何以向海外诸国显示天威,维护南洋的秩序呢?而有一些野史传说指出,永乐听说,陈祖义秘密收留了从南京逃出的建文帝朱允炆,准备带着他打回大明复辟登基。

不管这件事真伪如何,这对朱棣来说绝对是零容忍的事。他最忌惮的就是朱允炆势力,为此他不惜大开杀戒,处决了包括方孝孺在内的数万人。而假如陈祖义收留了建文帝,那么朱棣为了帝位的稳固,必须是要“虽远必诛”的。于是他把捉拿奖金调高到750万两银子,而当时明朝一年财政收入也不过1100万两而已。陈祖义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悬赏最高的通缉犯,其人头居然相当于中国当年一半的财政收入。

因为陈祖义远在南洋,如果成功缉拿他就可在东南亚各国彰显大明国威。可朱元璋的禁海令又让大明海军萎靡不振,于是永乐开始了一项航海创举。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奉命出使西洋,拉开了郑和下西洋的序幕。

第一次下西洋主要任务是出访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彰显大明的强大实力。当然郑和也要顺路解决下陈祖义这个海盗王,以去除永乐皇帝的心头大患。

1407年,郑和访问完诸国后,特意派人招抚陈祖义。而陈祖义并没有把郑和放在眼里,觉得他只是溜须拍马的宦官,根本没啥本事。而且他听说郑和宝船满载宝贝,于是有了打劫郑和船队的想法。

他对部下说:“明朝的船队虽众,但操船者初涉远洋,大多为河塘之师。明朝的船虽大,但行动迟缓,且不熟地形。明朝的水师虽强,但多年未战,骄兵,且以马步兵为主。”

于是陈祖义派人告诉郑和,他准备归顺大明。其实这只不过是他的诈降之计,企图借此接近郑和宝船,从而进行劫掠。但是有位叫施进卿的南洋华人头目,早已把陈祖义的阴谋泄露给了郑和。郑和早就想捉拿陈祖义,既然他来投诚,那就将计就计,借此将其擒获。于是三宝太监部下天罗地网,等待着陈祖义到来。

当陈祖义率领船队到来,准备诈降,抢劫宝船时。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包围圈。他的船队遭到了大明海军的合围,明军以火攻袭击海盗船,经过激战,陈祖义手下5000多人被歼,十艘船被击沉,七艘被俘。而陈祖义也被明军俘虏,带回到中国受审。

永乐皇帝特意在各国使节面前处决了陈祖义,告知他们大海盗已经被消灭,同时震慑诸国,彰显大明国威。陈祖义被剿灭后,南中国海恢复了平静,史载:“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鼓浪隐士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标签: 陈祖义

更多文章

  • 魏忠贤被崇祯杀后,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的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王承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太宗皇帝一句话不仅为后代执政者提供了学习思路,也为评价前人留下了依据。一时的成功可以看事业的成败,一生的成功就要看寿命的长短,历史的成功则要看执政者能力与善意了。就像秦宦赵高,一朝窃据政权,指鹿为马,谁敢违背?但最后被秦王子婴刺杀,移三族;而历史对赵高的评价也是很差,认为赵

  • 崇祯刚杀了魏忠贤,为何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王承恩

    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杀尽后宫妃嫔,于煤山之上自缢而死,明朝就此灭亡。同年四月,清军入关。在大明朝的最后时刻,陪在崇祯身边的,只有侍奉他多年的太监王承恩,主仆二人望着火光四起北京城相顾无言。这也是王承恩最后一次侍奉崇祯皇帝了,他流着眼泪为崇祯挂好白绫,在崇祯决然赴

  • 崇祯杀了魏忠贤,为啥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王承恩

    明朝废除宰相制,皇帝权力独断,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可是,皇帝虽然号称天子,实际上也只是个凡人。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就算是贤君圣主,也往往是力不从心。更不用提明朝中后期那些有着各种奇怪爱好的皇帝了。可是,谁来帮皇帝处理这些事呢?明初胡惟庸案把朝中肱股之臣屠戮大半,朝臣显然不可能。而朱元璋又严禁后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上,大明王朝的统治也宣告终结。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的表现并不像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凭一己之力葬送一片大好的江山。相反崇祯皇帝朱由检自从登基之后,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副明君的气象。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扭转明朝灭亡的命运。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常年征战,让

  • 王承恩是谁,为何要追随崇祯自缢,死后的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之文艺标签:王承恩

    1644年,34岁的崇祯帝刺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接着砍杀了众多后宫嫔妃,又逼迫皇后自尽。做完这些事之后,崇祯在煤山自缢。对于崇祯自缢这件事,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有太多的小说演义和影视作品来反应这件事。大家对崇祯的遗言都很熟悉,不过当时自缢的不只是崇祯一人,还有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和崇祯一起自缢,这个太

  • 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承恩

    文|四季文史提起宦官,估计你会想起明朝阉宦魏忠贤。而宦官给我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奸臣”。事实上,魏忠贤也不例外。在帝王面前,他们是红人,权倾朝野,有时候何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某些时候,他们的风头直接盖过当朝皇帝。就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在民间更是传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的传闻。《明史》记载:

  • 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3月18日晚,诺大的紫禁城里,已经神情迷离的崇祯,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这是大明王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晚,也是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晚。这一天,皇宫里还剩下的侍卫太监和宫女,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唯独秉笔太监王承恩始终跟随在崇祯身边尽职尽责,对崇祯忠贞不渝。按照崇祯的吩咐,王承恩带着三个皇

  •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王安、魏忠贤、王承恩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王承恩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陈矩,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9岁入宫,受太监高忠报国影响,从小便立下治世安民之志。陈矩为人正直廉洁,性静有度量,谦和有决断,他坚守八字信条:“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人称之为“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妖书案”,此事涉及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王承恩

    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的末期,那个时候,朝中的宦官魏忠贤已经成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权臣。他一手遮天,掌控了整个朝廷,甚至包括了皇帝的后宫。然而,有一个人不愿意任由魏忠贤肆意妄为,他就是即将登基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年轻人,他深知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在他登基之后的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明朝很快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出了背后真相 ​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王承恩

    明朝,这个历时276年的王朝,犹如一颗曾经璀璨的星辰,从辉煌走向衰败,再到最终的陨落。如同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明朝的倾覆也有其内在的复杂原因。其中,魏忠贤的兴起和陨落,以及崇祯皇帝的上台,构成了明朝末年的一幕重大戏剧。魏忠贤,一个出身低微的混混,竟能一跃成为天子身边的红人,其间的曲折变化,既是他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