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居正驱除高拱,高拱用一句“搞笑”的河南土话,做出准确的总结

张居正驱除高拱,高拱用一句“搞笑”的河南土话,做出准确的总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事如烟 访问量:916 更新时间:2024/1/21 6:15:13

在历朝历代,政治权力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再发生,很多时候对我们也有发意义。比如,明朝内阁是集权中央,内阁首辅和大臣之间更是明争暗斗,就拿张居正驱除高拱一事来说,高拱最后用一句河南土话作为总结……究竟高拱说了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明朝内阁是行政中枢,为皇帝出谋划策,它由内阁首辅和内阁大臣组成,通常1-7人。在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是严嵩,此后继任的还有徐阶李春芳,高拱和张居正等,而且每一次内阁首辅的更替,都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结果,其中最“精彩”的还是高拱和张居正之间的历史。史料记载,高拱是河南兴郑人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嘉靖二十年高拱进士及第,此后开始步入仕途。在高拱还未担任内阁首辅之前,他在裕王府做了九年的讲学士,即明穆宗朱载坖的老师。明穆宗继位之后,高拱深得新皇帝的赏识,后来也顺理成章坐上了内阁首辅。

高拱在内阁的时候就颐指气使,先后排挤走了很多原来的内阁老臣,如陈以勤,赵贞吉和殷士詹等等,从而安插进来自己的心腹之人。对此,明穆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更加让高拱变得肆无忌惮,不过这一切也被张居正看在眼里,但他没有和高拱直接对抗,而选择蛰伏。

在高拱面前,张居正虽然还是一个晚辈,但是在计谋上却比高拱显得更加老练,因为他知道高拱现在有皇帝“撑腰”,所以现在不是和他对抗的时候。不过,张居正越是显得低调,却也让高拱开始注意到他,毕竟张居正的学识和能力远远高于其他的内阁大臣,因此也让高拱有所忌惮。比如,在张居正的交涉下,蒙古可汗阿勒坦汗归顺大明,了结了边疆二百多年的战乱,稳定了明朝边疆的和平,史称“隆庆合议”。此后,高拱就开始想把张居正驱除内阁。

不过,还没等高拱开始弄走张居正,明穆宗朱载坖就驾崩了,因此对高拱来说这是他走下坡路的开始了。当时,只有十岁的万历皇帝继位,由李太后垂帘听政,而此时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上位,即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并且也深得李太后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冯保和张居正交好,而与高拱交恶,因此张冯二人便联合起来对抗高拱。虽然高拱没有了皇帝撑腰,但想立即除掉他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故此,张居正在等一个良好的契机。

有一次,高拱在内阁依然飞扬跋扈,还时常口出狂言,比如他告诉张居正说:“天子十岁,如何治天下”。后来,张居正又将此话转述给冯保,而冯保一听就乐了,心想这就是他等待的契机。于是,冯保立即向李太后弹劾高拱,说十岁天子,如何做人主。说高拱忤逆皇帝,有另立新皇的谋反之心,最后李太后果然下旨罢免了高拱的内阁首辅,将其革职告老还乡。

就这样,张居正扳倒了高拱,在万历朝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也有许多杰出的成就。高拱回乡之后,内心极度的气愤,他后来也因此一病不起。高拱在病榻之上,还写了一本小册子《病榻遗言》,其中记录了他如何一步步的成为内阁首辅,又是如何与他人斗争,在最后还着重写了他和张居正之间的明争暗斗。或许是高拱最后以失败告终难以接受,于是就在书中写了很多粗话,比如他写得最多一句话是,说张居正“又做师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一句高拱老家的方言,说一个人三刀两面,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在当时,人们都有一些封建迷信,人生病了要找巫师或者师婆来驱邪,在此过程中师婆一会扮演恶魔,一会扮演巫师,总之就是一会好,又一会坏,因此这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既做好人,也做坏人。仔细想想,高拱说的也不无道理,张居正确实在李太后和万历皇帝面前扮演好人,而在高拱面前就成了敌人和坏人,但不过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不同的立场。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虽然他在高拱的《病榻遗言》是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但他在历史上也确实的是功大于过,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参考资料:

《大明首辅》作者:刘志琴,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标签: 高拱

更多文章

  • 高拱想要报复徐阶此人跑到高拱家里大哭让高拱改变了主意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高拱

    《明史》在谈论夏言之死时,曾经用过这样一句考语,说“言死,嵩祸及天下”,意思是夏言死后,继位的内阁首辅开始独掌大权,祸乱朝政,再没有人能够制约和抗衡他。严嵩之前,嘉靖所任用的两个首辅张璁、夏言都是极为进取的官员,他们希望采用激进的改革措施来解决明武宗时期留下来的各种弊端。但严嵩却是一个只知献媚、谋求

  • 高拱为什么要对徐阶赶尽杀绝?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高拱

    先简单介绍徐阶,从他的仕途经历,高拱为什么要对他赶尽杀绝,可以一窥一二。十八岁,家住松江府华亭县,结识聂豹,当时七品知县,传授徐阶“良知之学”——王守仁的学说,从此“知行合一”的理念伴随徐阶一生。二十岁,乡试,本为解元,奈何批卷官与主考官意见不一,妥协录取徐阶,徐阶与解元失之交臂。二十一岁,会试通过

  • 嘉靖首辅徐阶谨慎一生,晚年看错了高拱,几乎万劫不复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高拱

    一、隐忍到极致的徐阶,谨慎到极致的徐阶徐阶,字子升,松江府华亭县人,他是嘉靖末年和隆庆初年的大明首辅,更是明朝一代有数的名臣。在徐阶执政期间政绩显著,原本已经走向衰落的大明朝渐渐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更为后来的“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而其最为突出的事迹便是隐忍多年,最后关键时刻出手一举扳倒权倾朝野二十

  • 李自成失败后,李自成的首席谋士牛金星和宋献策,分别去哪里了?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牛金星

    牛金星和宋献策,乃李自成麾下首席谋士。然而二人结局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皆与他们生前所作所为有关。别看后来李自成的义军声势浩大,实际上他起兵十五年,前八年混得非常惨,两次被朝廷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公元1637年,明朝派出10万大军讨伐各地义军。义军大败,张献忠直接率部归附明朝,而李自成的部队被打得仅

  • 李自成失败以后,他的丞相牛金星和军师宋献策,分别去哪儿了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牛金星

    刘邦起家有张良,朱元璋起家有刘伯温,可见任何一个创业的君主身边,都有一两个这种智多星的角色。身为大顺政权的领袖,李自成身边自然也少不了这样的人物。而且他还有两位,一位是牛金星,一位便是宋献策。这两个人可以直接参与大顺政权的最高级别会议,可以说李自成的绝大多数主张,都是在这两个人建议之下才实行的。这么

  • 满清入关的罪魁祸首竟然不是吴三桂?明末千古罪人大顺首辅牛金星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牛金星

    大家好,这里是用RTS游戏要塞复盘古代战役,讲述战役始末以及作战过程的图文栏目。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决定了明末中原大地归属的一战,也就是李自成与清军在关外打的一片石之战。众所周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顺军前往关外抗击清军,结果全军覆没大败而归。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李自成的老营精锐面对明军可以说是摧枯拉朽,为什

  • 对天下大局,牛金星不但看到了大好形势,更预见到了满清即将入关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牛金星

    声明:吴学华讲历史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必究上一节说到留守汝州的明军部队因粮饷不继哗变,孙传庭被迫回军就粮,并平定叛乱。大顺军乘势追击,双方主力会战于南阳附近。李自成军列阵五重,最外层是新降附的饥民,其次是步兵,再次是骑兵,再次是精锐骑兵,最内层是老营和家属。明军陷阵力战,攻破李军三层阵线

  • 牛金星在李自成面前使用伎俩,害死李岩,最后他的下场又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牛金星

    我们都知道,在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兵打进了北京城,逼得崇祯自尽于煤山,而崇祯的死宣告着明朝的灭亡。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那么多农民起义事件,可是成功推翻王朝的例子屈指可数。公认的有刘邦、朱元璋,而李自成可以算半个。为何说是半个?原来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可是他的大顺政权存在时间极短,前前后后算下来,李

  • 李自成广纳人才,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相继投奔李自成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牛金星

    李自成到了河南之后,一路攻城略地,兵力大增。因为他一面要部署军事战略,一面又要整肃军纪,十分繁忙,真希望能再多一些得力的帮手。一天,李自成闻报说是河南杞县李公子求见,不由大喜,起身亲自到门口迎接。这里却要补叙一下这位李公子的来历:谋士李岩原来这李公子便是那《劝赈歌》的作者李岩,在河南很有些名气。他家

  • 李闯王兵败的掘墓人——牛金星

    历史人物编辑:宪刚说车标签:牛金星

    李闯王兵败被杀有着种种的原因,如没有宏图大志、占领区经济状况不佳、过于贪图享乐等等,但是在里面有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他用人不当,远贤臣亲小人,而这个小人就是最终造成大顺军失败的人——牛金星.牛金星牛金星是李自成的手下重要的谋士、大顺政权的左丞相,他本是举人出身,喜爱读书和研究兵法谋略,家境不错,不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