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自成广纳人才,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相继投奔李自成

李自成广纳人才,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相继投奔李自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余泳宏 访问量:3247 更新时间:2024/1/23 3:15:39

李自成到了河南之后,一路攻城略地,兵力大增。因为他一面要部署军事战略,一面又要整肃军纪,十分繁忙,真希望能再多一些得力的帮手。

一天,李自成闻报说是河南杞县李公子求见,不由大喜,起身亲自到门口迎接。这里却要补叙一下这位李公子的来历:

谋士李岩

原来这李公子便是那《劝赈歌》的作者李岩,在河南很有些名气。他家境豪富,难得他却有仁义之心,看到饥民的惨状他毅然捐出200余石(dàn,旦)粮食赈灾。饥民感激之余,也拥到其它富户门前,要求他们象李公子那样,也放粮救人。那些富户却任凭饥民哀恳,紧闭门户,一毛不拔。饥民愤怒之下,砸门而入,抢出不少米粟,大声疾呼:“我们没米也终是个死,不如一起抢了富户吧!”

杞县县令听说后,不分青红皂白,认为事端由李岩而起,定了他一个“图谋不轨,私散家财,收买人心,挑动叛乱”的罪名,竟把李岩拘捕下狱。饥民不干了,遂群起杀官劫救李岩出狱。李岩对众人说:“你们把我救出来,当然是一番厚意,但是犯了朝廷的律条,罪在不赦。我听说闯王的义军颇有仁义之名,咱们不如去投李闯王,不但可以免去这一场泼天大祸,日后跟他打下天下来,诸位都有富贵!”饥民们无不听从。

李岩被抓

李岩便与弟弟李牟一齐率众来投闯王,杞县人几乎倾城相从。闯王李自成早就耳闻李岩这种种故事,又知道他是个举人,满腹文才武略,见他来了,自然是喜不自胜。

两人刚一坐定,仍是一副书生打扮的李岩就向李自成拱手说:“我早就听说闯王宏图大志,今天真是相见恨晚。”

李自成“呵呵”笑着摆摆手,说:“嗨,我这个人是个老粗,不敢说有什么大本事。你李公子不远千里,来壮我军的声势,我是真高兴!虽说到了河南之后,义军人马极盛,但是,还缺象李公子这样文武全才、满腹经纶的人啊!”

李自成剧照

李岩文绉绉地说:“闯王施恩于河南饥民,百姓莫不欢欣鼓舞,望风而投。在下也是其中一员罢了。我一向敬慕闯王为人,所以率乡人数千来投,从此甘愿为闯王前驱!”

李自成也诚恳地说:“我久闻李公子的大名了,我们一定可以同心协力,共图义举。”

两个人真是惺惺相惜,大有知己之感。竟一直聊了个通宵。李岩向闯王提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比如,他劝闯王务以仁义之心待百姓,大军所到之处,严禁滥杀无辜,凡能开门投降的,一律秋毫无犯。即使是明朝官吏,如果为政清廉,就依旧让他留任;横行不法的,就立即斩首。百姓久受天灾酷吏之害,义军要着手进行平均田地的工作,对灾区可以3年免征钱粮。这样,不独百姓会尽来归顺,就是明朝统治阶层的人也会发生分化。

此外,李岩还认为,闯王军队一向纪律严明,较其它义军明显高出一筹,但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好,应该尽量扩大闯王的声威。李自成入神地听着李岩侃侃而谈。“均田免粮”的建议几乎与他心中原有的想法不谋而合,重视宣传等见解也使他佩服不已。

百姓热烈欢迎李自成

最后,李自成忘情地抓住李岩的手,用力摇了摇说:“有了你,我李自成才如虎添翼啊!就照你说的办!"

没过几天,河南的一些城乡里,孩子们玩耍的时候,都拍手唱起新的童谣来:“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李岩还派人扮作商人,散入各地,四处传言,宣传闯王是仁义之师,不杀人不抢掠。

一时间,闯王的声名果然在百姓中广为传颂。还被明军控制的地方的百姓,也都知道闯王是要“均田免粮”的,都盼闯王快些来。当那些新童谣又传回到闯营时,一些不知底细的将士跑来告诉闯王。闯王听了,只是向着李岩会心地一笑。

后来,还有不少读书人因为对明朝统治黑暗的失望,又慕闯王的人品威望,纷纷来投。值得一提的,便是牛金星和宋献策

宋献策投靠李自成

牛金星是由李岩的推荐,受到闯王器重的。他本是卢氏举人,狡黠多智,颇有些才略,后来深为闯王所信任。牛金星又荐了卜士”宋献策。

这宋献策身材极矮,右腿有些跛,走路都得扶着拐杖,军中都叫他“宋孩儿”。但他虽然其貌不扬,却颇通奇门遁甲之学。宋献策见闯王时,奉上的晋见礼是一个图谶:“十八孩儿兑上坐,当从陕西得天下。”这“十八孩儿”即是“十八子”,合起来是个“李”字,预言闯王会当皇帝。闯王听了十分高兴,很快就将宋献策拜为军师。

从此,李自成开始走向辉煌。

标签: 牛金星

更多文章

  • 李闯王兵败的掘墓人——牛金星

    历史人物编辑:宪刚说车标签:牛金星

    李闯王兵败被杀有着种种的原因,如没有宏图大志、占领区经济状况不佳、过于贪图享乐等等,但是在里面有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他用人不当,远贤臣亲小人,而这个小人就是最终造成大顺军失败的人——牛金星.牛金星牛金星是李自成的手下重要的谋士、大顺政权的左丞相,他本是举人出身,喜爱读书和研究兵法谋略,家境不错,不愁衣

  • 明朝海盗王陈祖义,逃到国外当了皇帝,郑和下西洋时将其成功缉拿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陈祖义

    文:鼓浪隐士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都会看到这么个情节,为了抓捕江洋大盗,官府都会张贴“悬赏公告”,希望广大民众能够参与追踪盗匪。而悬赏的金额一般都比较高,相当于普通人家数年的收入。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海盗王,他引起了两位雄主的重视,悬赏金额不断上升,甚至达到了朝廷年收入的一半,在历史上可谓是空前

  • 魏忠贤被崇祯杀后,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的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王承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太宗皇帝一句话不仅为后代执政者提供了学习思路,也为评价前人留下了依据。一时的成功可以看事业的成败,一生的成功就要看寿命的长短,历史的成功则要看执政者能力与善意了。就像秦宦赵高,一朝窃据政权,指鹿为马,谁敢违背?但最后被秦王子婴刺杀,移三族;而历史对赵高的评价也是很差,认为赵

  • 崇祯刚杀了魏忠贤,为何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王承恩

    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杀尽后宫妃嫔,于煤山之上自缢而死,明朝就此灭亡。同年四月,清军入关。在大明朝的最后时刻,陪在崇祯身边的,只有侍奉他多年的太监王承恩,主仆二人望着火光四起北京城相顾无言。这也是王承恩最后一次侍奉崇祯皇帝了,他流着眼泪为崇祯挂好白绫,在崇祯决然赴

  • 崇祯杀了魏忠贤,为啥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王承恩

    明朝废除宰相制,皇帝权力独断,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可是,皇帝虽然号称天子,实际上也只是个凡人。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就算是贤君圣主,也往往是力不从心。更不用提明朝中后期那些有着各种奇怪爱好的皇帝了。可是,谁来帮皇帝处理这些事呢?明初胡惟庸案把朝中肱股之臣屠戮大半,朝臣显然不可能。而朱元璋又严禁后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上,大明王朝的统治也宣告终结。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的表现并不像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凭一己之力葬送一片大好的江山。相反崇祯皇帝朱由检自从登基之后,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副明君的气象。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扭转明朝灭亡的命运。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常年征战,让

  • 王承恩是谁,为何要追随崇祯自缢,死后的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之文艺标签:王承恩

    1644年,34岁的崇祯帝刺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接着砍杀了众多后宫嫔妃,又逼迫皇后自尽。做完这些事之后,崇祯在煤山自缢。对于崇祯自缢这件事,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有太多的小说演义和影视作品来反应这件事。大家对崇祯的遗言都很熟悉,不过当时自缢的不只是崇祯一人,还有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和崇祯一起自缢,这个太

  • 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承恩

    文|四季文史提起宦官,估计你会想起明朝阉宦魏忠贤。而宦官给我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奸臣”。事实上,魏忠贤也不例外。在帝王面前,他们是红人,权倾朝野,有时候何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某些时候,他们的风头直接盖过当朝皇帝。就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在民间更是传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的传闻。《明史》记载:

  • 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3月18日晚,诺大的紫禁城里,已经神情迷离的崇祯,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这是大明王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晚,也是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晚。这一天,皇宫里还剩下的侍卫太监和宫女,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唯独秉笔太监王承恩始终跟随在崇祯身边尽职尽责,对崇祯忠贞不渝。按照崇祯的吩咐,王承恩带着三个皇

  •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王安、魏忠贤、王承恩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王承恩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陈矩,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9岁入宫,受太监高忠报国影响,从小便立下治世安民之志。陈矩为人正直廉洁,性静有度量,谦和有决断,他坚守八字信条:“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人称之为“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妖书案”,此事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