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拱想要报复徐阶此人跑到高拱家里大哭让高拱改变了主意

高拱想要报复徐阶此人跑到高拱家里大哭让高拱改变了主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周强 访问量:2418 更新时间:2024/1/20 4:46:48

《明史》在谈论夏言之死时,曾经用过这样一句考语,说“言死,嵩祸及天下”,意思是夏言死后,继位的内阁首辅开始独掌大权,祸乱朝政,再没有人能够制约和抗衡他。

严嵩之前,嘉靖所任用的两个首辅张璁、夏言都是极为进取的官员,他们希望采用激进的改革措施来解决明武宗时期留下来的各种弊端。但严嵩却是一个只知献媚、谋求个人私利的首辅,在他的任上,朝廷贪腐横行,赋税入不敷出,直到严嵩倒台后,继任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励精图治,才使大明朝又喘过一口气来,尤其是张居正的改革,被认为是明朝的中兴之政。

之所以要辅垫这么多,是要引出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小人物—吕光。为啥要说这位吕光是小人物呢,因为此人在明朝不是什么大官,也没有做出影响历史发展的大事,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莫名其妙卷入了嘉靖朝夏言、严嵩、徐阶、高拱这位内阁大臣的争斗之中,最后还全身而退,活到了万历朝。

吕光,浙江崇德人,少年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暴起杀人,而后四处逃命,最后逃到了河套地区。因为在河套生活久了,吕光对河套的风土人情、山川地形都非常熟悉。后来遇上天下大赦,吕光也回到北京,在这里,他遇到了三边总督曾铣。

曾铣此人擅于用兵,有着建功立业的极强渴望。时任三边总督的他有一个极好的立功机会,那就是河套问题。明朝建立以后,元朝的皇室们便北逃回了蒙古,建立了北元,河套便是双方的一个缓冲地带。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在河套地区筑城,设立卫所,但永乐之后,卫所逐渐废除,河套便成了蒙古鞑靼部落入侵的据点,“出套则寇宣、大、三关,以震畿辅;入套则寇延、宁、甘、固,以扰关中”。

河套失守,明朝就尴尬了,当鞑靼人日子不好过或心情不好时,便率兵南下,烧杀掠夺一番,而后扬长而去,从嘉靖的太爷爷(英宗)到他的堂哥朱厚照,都不堪其扰,“贼据河套,侵扰边鄙将百年。孝宗欲复而不能,武宗欲征而不果,使吉襄据为巢穴”,因此如果能收复河套无疑是大功一件。

吕光的到来,对于曾铣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如鱼得水。吕光在河套生活过一段时间,为人又极为细心,说起河套的山川地势是如数家珍,曾铣便让吕光制订了如何收复河套的策略。吕光为曾铣制订的这套方略极为详细精密,令嘉靖皇帝大为赞赏,下令兵部就收复河套一事进行部议,在部议中也是收获了一片赞扬之声。

曾铣所提的收复河套的建议之所以能够得到嘉靖皇帝、文武百官的支持,这背后少不了一个人的帮助,那就是夏言。夏言和曾铣一样,都渴望建功立业,留名青史,“思建立不世功”。

当曾铣拿着收复河套的方略给夏言看时,夏言觉得此方案可行,曾铣此人可用,于是在嘉靖皇帝面前极力夸赞曾铣,称他是“人臣未有如铣之忠者”,又在内阁会议上,在其他内阁成员尚未明确表态之时,利用首辅的票拟之权,在圣旨上对曾铣多加褒奖。

夏言对曾铣的支持令他的复套方略很快在部议中获得通过,就当两人志得意满,准备大干一场时,事情却直转之下,之前支持复套的嘉靖皇帝突然反对起了复套,一连抛出了几个问题:“知出师果有名否,及兵果有余力,食果有余积,预见成功可必否?”

嘉靖皇帝态度的转变并非只是因为他性格反复无常,而是因为夏言、曾铣的做法触及了古代君臣相处的两个红线,一个叫结交近侍,另一个叫功高震主。

议复河套之事对嘉靖皇帝来说,做成了确实是他当皇帝的一大政绩,但对他来说,更担心的是自己的皇位是否安稳。

曾铣作为一个率兵在外的封疆大吏,却得到了夏言的大力支持(大学士名义上是皇帝的顾问,因此说是近侍),这两人间的关系不免令人感到疑惑。而且河套一旦收复,立下大功的夏言、曾铣权势又会更上一层楼,这不得不让嘉靖皇帝防一手。

另一方面,财政困难的客观原因也令明朝无法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将疲于边,贼让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佛经,营建繁兴,府藏先匮”,嘉靖皇帝大兴土木,崇信道教,早就耗光了明朝早先一百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因此嘉靖也不愿再打这一场仗。

而一旁对首辅之位虎视耽耽的严嵩则敏锐地抓住了嘉靖皇帝的心理变化,纠集起自己派系的官员对夏言、曾铣发起了攻击,声称复套之议是“以好大喜功之心,而为穷兵黩武之举”,夏言更是专横跋扈,“典兵复套,事体极大,自始至今,亦并无一言议及,其诸疏揭所奏,不过列署臣名”,收复河套这么重要的事情,并没有与内阁成员商量,而是自己直接上疏,并署上其他人的名字。

本来就对夏言存有戒心及不满的嘉靖听信了严嵩的谗言,认为夏言是强君协众,图谋不轨,便将夏言、曾铣入狱,而后两人都被处死。两位有为的官员死在了一位昏庸无能的帝王手上,也是令人惋惜。

曾铣死了,为他出谋划策的吕光并没有受到牵连,只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不好过,四处漂泊。到晚年,他来到了已致仕的首辅徐阶家里当起了门客。要说吕光也是命不好,刚来徐家里没两年,又碰上了徐阶和高拱的斗争。

关于徐阶和高拱的恩恩怨怨,这里就不多说了,大体就是徐阶自以为是前辈,对高拱有提携之恩,便希望高拱能够尊重自己,报答自己,但高拱却觉得自己是裕王的老师,入阁全凭自己本事,对徐阶不假颜色,一来二去,两人便结下了梁子。后来,徐阶阴了一把高拱,让高拱回家赋闲去了,然后自己也提出致仕。可没想到的是,高拱竟然靠太监的帮助又杀了回来,并登上了首辅之位。

首辅高拱想要找退休的徐阶的碴实在太容易了,而且徐阶的儿子们本身也不太干净,到处兼并田地,搞得民怨沸腾,高拱于是便通过海瑞弹劾徐阶,徐阶长子被充军,两个儿子被流放,家里六万亩地充公。

正所谓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吕光此时站了出来。他先是让徐阶写好一封向高拱乞降的信,然后诈称自己是徐家的奴才,来到高拱家里伏地大哭,声泪俱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拱的夫人被吕光感动哭了,于是也开始劝高拱对徐拱网开一面。

高拱最后还是心软了,于是便开始为徐阶求情,说之前的惩罚太重了,要海瑞他们重新审理此案。可是还没等这案子了结,高拱便被张居正、冯保二人联手赶下了台。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自然不会找麻烦的麻烦,相反还罢免了海瑞等人的官职。

客观来说,吕光仿照战国“申包胥哭秦庭”替徐阶出头,让高拱减轻对徐家子孙的惩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起码让高拱没有在他还有实权时继续打击徐阶,有一定的缓冲效果。

此事过后,吕光离开了徐家,开始了云游四方的生活,70多岁时,还自己花钱捐了个官做,可谓是老当益壮。

纵观吕光一生,算不上大人物,无论是议复河套还是徐阶高拱的争斗中,都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从吕光为曾铣所谋划的复河套方略、仿申包胥哭秦庭两件事中,也表现了吕光作为谋士幕傣的才能与眼光。假如回到战国时代,未必不能成为苏秦张仪那般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

标签: 高拱

更多文章

  • 高拱为什么要对徐阶赶尽杀绝?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高拱

    先简单介绍徐阶,从他的仕途经历,高拱为什么要对他赶尽杀绝,可以一窥一二。十八岁,家住松江府华亭县,结识聂豹,当时七品知县,传授徐阶“良知之学”——王守仁的学说,从此“知行合一”的理念伴随徐阶一生。二十岁,乡试,本为解元,奈何批卷官与主考官意见不一,妥协录取徐阶,徐阶与解元失之交臂。二十一岁,会试通过

  • 嘉靖首辅徐阶谨慎一生,晚年看错了高拱,几乎万劫不复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高拱

    一、隐忍到极致的徐阶,谨慎到极致的徐阶徐阶,字子升,松江府华亭县人,他是嘉靖末年和隆庆初年的大明首辅,更是明朝一代有数的名臣。在徐阶执政期间政绩显著,原本已经走向衰落的大明朝渐渐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更为后来的“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而其最为突出的事迹便是隐忍多年,最后关键时刻出手一举扳倒权倾朝野二十

  • 李自成失败后,李自成的首席谋士牛金星和宋献策,分别去哪里了?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牛金星

    牛金星和宋献策,乃李自成麾下首席谋士。然而二人结局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皆与他们生前所作所为有关。别看后来李自成的义军声势浩大,实际上他起兵十五年,前八年混得非常惨,两次被朝廷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公元1637年,明朝派出10万大军讨伐各地义军。义军大败,张献忠直接率部归附明朝,而李自成的部队被打得仅

  • 李自成失败以后,他的丞相牛金星和军师宋献策,分别去哪儿了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牛金星

    刘邦起家有张良,朱元璋起家有刘伯温,可见任何一个创业的君主身边,都有一两个这种智多星的角色。身为大顺政权的领袖,李自成身边自然也少不了这样的人物。而且他还有两位,一位是牛金星,一位便是宋献策。这两个人可以直接参与大顺政权的最高级别会议,可以说李自成的绝大多数主张,都是在这两个人建议之下才实行的。这么

  • 满清入关的罪魁祸首竟然不是吴三桂?明末千古罪人大顺首辅牛金星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牛金星

    大家好,这里是用RTS游戏要塞复盘古代战役,讲述战役始末以及作战过程的图文栏目。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决定了明末中原大地归属的一战,也就是李自成与清军在关外打的一片石之战。众所周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顺军前往关外抗击清军,结果全军覆没大败而归。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李自成的老营精锐面对明军可以说是摧枯拉朽,为什

  • 对天下大局,牛金星不但看到了大好形势,更预见到了满清即将入关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牛金星

    声明:吴学华讲历史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必究上一节说到留守汝州的明军部队因粮饷不继哗变,孙传庭被迫回军就粮,并平定叛乱。大顺军乘势追击,双方主力会战于南阳附近。李自成军列阵五重,最外层是新降附的饥民,其次是步兵,再次是骑兵,再次是精锐骑兵,最内层是老营和家属。明军陷阵力战,攻破李军三层阵线

  • 牛金星在李自成面前使用伎俩,害死李岩,最后他的下场又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牛金星

    我们都知道,在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兵打进了北京城,逼得崇祯自尽于煤山,而崇祯的死宣告着明朝的灭亡。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那么多农民起义事件,可是成功推翻王朝的例子屈指可数。公认的有刘邦、朱元璋,而李自成可以算半个。为何说是半个?原来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可是他的大顺政权存在时间极短,前前后后算下来,李

  • 李自成广纳人才,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相继投奔李自成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牛金星

    李自成到了河南之后,一路攻城略地,兵力大增。因为他一面要部署军事战略,一面又要整肃军纪,十分繁忙,真希望能再多一些得力的帮手。一天,李自成闻报说是河南杞县李公子求见,不由大喜,起身亲自到门口迎接。这里却要补叙一下这位李公子的来历:谋士李岩原来这李公子便是那《劝赈歌》的作者李岩,在河南很有些名气。他家

  • 李闯王兵败的掘墓人——牛金星

    历史人物编辑:宪刚说车标签:牛金星

    李闯王兵败被杀有着种种的原因,如没有宏图大志、占领区经济状况不佳、过于贪图享乐等等,但是在里面有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他用人不当,远贤臣亲小人,而这个小人就是最终造成大顺军失败的人——牛金星.牛金星牛金星是李自成的手下重要的谋士、大顺政权的左丞相,他本是举人出身,喜爱读书和研究兵法谋略,家境不错,不愁衣

  • 明朝海盗王陈祖义,逃到国外当了皇帝,郑和下西洋时将其成功缉拿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陈祖义

    文:鼓浪隐士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都会看到这么个情节,为了抓捕江洋大盗,官府都会张贴“悬赏公告”,希望广大民众能够参与追踪盗匪。而悬赏的金额一般都比较高,相当于普通人家数年的收入。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海盗王,他引起了两位雄主的重视,悬赏金额不断上升,甚至达到了朝廷年收入的一半,在历史上可谓是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