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善长已经功成身退,为何仍被朱元璋夷灭三族

李善长已经功成身退,为何仍被朱元璋夷灭三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大雯观史 访问量:3387 更新时间:2024/2/27 23:29:07

朱元璋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开国皇帝,痛恨贪官污吏,爱护子民,却又大肆处死功臣,一直被后世所诟病。

暂且不说朱元璋诛杀了多少功臣,只是这些功臣之中有一人死的却是让人很费解,那就是李善长

不否认李善长有点嫉贤妒能、贪婪权势,可当时他已是76岁的老者,且辞官回乡,朱元璋为何还要痛下杀手,灭掉自己曾经御称的“汉初萧何再世”呢?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这么说,李善长确实就如汉初的萧何一样,没有李善长,朱元璋难以完成大一统。李善长的功劳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开国之后给予兑现,朱元璋封其为韩国公。

只可惜,狡兔死走狗烹,在古代封建王朝,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凌驾皇权。李善长的相权在不经意间还是与朱元璋的皇权产生了冲突,虽说李善长及时隐退,结局好像为时已晚。

李善长最终被朱元璋以知情不报和参与谋反的罪名处死。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必要,知情不报确实是事实,不过仅此原因就被处死实在是有点牵强。

那么,朱元璋是怎样想的呢?瀚海说下以下理解。

有人说朱元璋处死功臣是因为太子朱标早逝,担心朱允炆压制不了这些开国功勋,为了给孙子铺路,朱元璋才大肆处死功臣。其实这种说法让人难以信服,真相是当时的功臣们持功自傲,贪腐民脂民膏,以至百姓怨声载道。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威胁明朝基业稳定的举动,毕竟元朝的消亡历历在目,朱元璋可不想看到自己辛苦建立的基业,重走元朝的老路。

最重要的是,这些功臣已经处于目无皇权的地步,前文说过,相权和皇权是矛盾体,功臣们用相权来压制皇权,这是朱元璋万万不能忍受的。

所以说,李善长被处死的主要原因是:

李善长做丞相时,可谓门生遍布朝野,且独揽朝政,有架空皇权之嫌。虽说李善长或许只是为了打败刘伯温为首的党派,可在朱元璋眼中,李善长的初衷未必如此。

朱元璋宁可错杀,也不会选择放过。李善长以其门生遍布天下的影响力,可以这样说,或许在朱元璋再世时李善长没有非分之想,不敢经举妄动,可朱元璋驾崩后呢?为了明朝的基业,朱元璋还是最终选择了处死李善长,消灭其在朝中的影响。

另外,李善长的性格也注定了自己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朱元璋作为君王后,不想看到淮西勋贵一家独大的。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同乡,却以自己的丞相之位来维护淮西勋贵,导致淮西功臣都以李善长为首,如此之下李善长早晚都会威胁到朱家天下,这也是朱元璋要处死李善长的原因之一。

最后,就是李善长的知情不报之罪。

当时李善长因为蓝玉和胡惟庸被调查,朝中一些人将自己知道的一些信息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得知李善长竟一直知道蓝玉和胡惟庸有谋反的嫌疑,却选择了隐瞒不报。或许李善长仅仅是害怕牵连到自己,亦或者害怕明朝重新回到战乱不止的境地。可在朱元璋眼里,知情不报就是在两边押宝,就此一条罪名,李善长死不足惜。

瀚海说: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李善长结局是注定的。因为其性格和影响力,再加上知情不报,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为了明朝基业的稳定必定会处死李善长。

换位思考一下,换做我们处在朱元璋的位置上,可能也会如此而之为吧。

标签: 李善长

更多文章

  • 李善长到底做了什么?77岁还被朱元璋满门抄斩!早有嫌隙一点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李善长

    引言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在各地的起义军之中冒出了一支队伍,为首的是农民出身当过和尚的朱元璋,他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南京建都,国号为明。他成为皇帝之后为国事操劳、夙兴夜寐,然而与他勤政相同进行的是对于权力的收割。至于如何收割,朱元璋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实行也与接下来的人相关

  • 刘伯温和李善长,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为何刘伯温仅封伯爵,李善长却封公爵?

    历史人物编辑:乡姐晓霞标签:李善长

    正常不过了,李善长有3个突出点是刘伯温无法比拟的。而且,刘伯温还有一大“缺点”,让朱元璋受不了。李善长不仅爵位高,寿命也比刘伯温长多了。下面,我们就聊一聊,李善长3个刘伯温无法比拟的优点,还有刘伯温那一个让朱元璋皱起眉头的“缺点”。1、李善长的三大突出优势(1)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从古到今,战友、同学、

  • 李善长将朱元璋比作刘邦,说朱元璋善长驾驭人才,朱元璋:你错了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明月照天涯标签:李善长

    说到皇帝,想必大家都会感到很有兴趣,因为古代的皇帝都很神秘,因此在他们的身上发生的事情有时候也很诡异。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大概出现过400多位皇帝,然而在这些皇帝之中开国皇帝占有的比例却很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太平盛世的年代,改朝换代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抄家灭族,因此,除非是被逼无

  • 朱元璋为何要处死七十多岁的李善长,看李善长做的这些事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李善长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当然,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在后世的评价中,并不是特别好,主要是他滥杀无辜太多。在他晚年的时候,很多官员都被杀杀了,而且他对于贪官更是毫不手软。皇帝诛杀功臣这个现象在古代很常见,但是像朱元璋这样杀了众多的功臣,还是少见的。而且朱元璋当时连七

  • 李善长被处决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仔细看看上面的字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李善长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没人会否认,明朝是一个带血的朝代,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作为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在斩贪官跟逆臣这一点,从没有过手软,虽然朱元璋经常背着屠夫的骂名,但却没人否认过他的励精图治,光是从正面的意义来看,朱元璋是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恐怕没有之一。朱元璋除了诛杀贪官之外,曾跟他出生入死

  • 朱元璋斩杀功臣,李善长怒喊:你若不杀我,你就不配当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为从一介贫民在天下大乱的局势中完成人生的逆袭,除了他自己本身的杀伐果断、英明神武之外,身边的一群文臣武将的誓死效力也是他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而难得的是有位功臣跟着他出生入死一辈子,最终在被他杀的时候,都没有忘记念他的好,这个人就是李善长。朱元璋身边文可安国武可定邦的人才着实不少,

  • 李善长告老还乡之后,开始过着田园生活,为何依旧难逃一死?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李善长

    在武侠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形容武林人士非常的贴切,那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有时候想要全身而退几乎是不可能的,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这句话其实还适用于官场,一辈子仕途的坎坷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自己不想看到的局面,但是很多时候诠释下人都是要做选择的,一旦做

  • 如果蓝玉、胡惟庸、李善长三人一起造反,他们能不能扳倒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李善长

    不过如果熟悉历史的话,一定就会明白这三个人是如论如何也不会走到一起的,在朱元璋废除胡惟庸丞相职位,并且以造反的罪名杀害胡惟庸集团的时候,其实也牵连到了李善长,这个说法就是当初胡惟庸曾劝李善长造反,可是李善长明确拒绝,并且告诫胡惟庸在他活着的时候都不能够造反,可见李善长根本就不会参与到胡惟庸的造反行动

  • 胡惟庸、李善长为什么敢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是一代雄主,他关心民生、发展生产、抵御外敌,为大明朝200年的基业打下基础,这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他对于明朝的士大夫阶级真的十分残忍,相对于刘秀和赵匡胤这般善待开国功臣的皇帝来说,朱元璋对官员的杀戮真的令人发指。据统计,他生前杀掉的官员有15万之众,那批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能够善了的没有几人。胡

  • 胡惟庸串通李善长“谋反”,李善长一句话,让全家70多人被斩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李善长

    历史的长河中,过客匆匆。有多少人物,因一番言语飞黄腾达,令人惊叹,却又一句话人头落地,让人嗟叹。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便是其一。李善长,字百室,安徽省定远县人。《明史·李善长传》记其“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说的是他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很有智慧和谋略,研习法家学说,谋划事情很有一套。其实在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