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他在位期间铲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了台湾还击败了蒙古的准噶尔。但是当时他虽然两次打败了准噶尔,但是他却并没能统一西北,西北的蒙古地区在很长时间里还是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虽然康熙不希望这种局面的出现,但是他也无能为力,因为当时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初清朝入关之后,虽然看起来大局已定,但是当时清朝的统治根基还很薄弱,当时整个天下也是危机四伏。
不过好在康熙登基之后,励精图治,并打败了很多威胁清朝统治的势力,这才让清朝的统治彻底稳定下来。
准噶尔便是这些势力中的一员,当时他在西北势力发展迅速,也对清朝统治构成了威胁,因此两者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朝入关之后立刻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清朝刚刚入关之后,朝廷还很不成熟,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直到康熙登基之后,在他的努力下一切才渐渐走上了正轨。
而在当时他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方说鳌拜这样的权臣会影响他的统治,所以他在登基之后首先就扫清了自己亲政的障碍。
而接下来对清朝统治威胁最大的无疑就是吴三桂那些藩王了,因此之后他也将矛头对准了他们,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大战。
而西北的噶尔丹部落和其他的威胁相比,重要性明显要差上一些,这是因为当时的蒙古处于分裂,而这也是明朝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明朝末年时期,当时的蒙古就已经出现了分裂,当时的蒙古分为了三个政权,分别是漠北、漠南和漠西。
不过在那个时候,明朝已经自顾不暇,不仅国内农民起义四起,北面更是有后金虎视眈眈,所以他们也没有精力去估计蒙古。
而清朝入关之后,也被很多事情牵扯了精力,无暇顾及西北的事情,蒙古也依旧处于分裂之中。
不过清朝倒也乐得见到这种情况,因为分裂其实等于削弱了蒙古整体的力量,他们对于清朝的威胁也小了大半。
不过在康熙年间,事情出现了变化,因为蒙古部落中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势力,那就是噶尔丹的部落。
噶尔丹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首领,在他的带领下,部落的实力不断增强,而他也有了可以统一整个蒙古的实力。
他在征战中也接连消灭了很多小势力,随着他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康熙也注意到了这个潜在的威胁。
虽然当时噶尔丹的实力还不足以威胁清朝的统治,但是如果任由他统一了蒙古,那么未来这股力量一定会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
因此在想要统一蒙古的噶尔丹和想要维护国家稳定的康熙之间,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双方之间也发生了两次大战。
虽然当时噶尔丹实力增强了很多,但是还不是康熙的对手,所以两次交锋中都是他败下阵来,最终他也兵败自杀。
在噶尔丹失败之后,整个蒙古已经没有太强的势力存在了,按理说康熙应该乘胜追击,一举统一蒙古。
但是当时他却并没有这么做,在击溃了对方之后,他就选择了停战,也没有继续扩张自己的疆域。
首先这是因为在当时清朝统治的疆土已经足够辽阔,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蒙古的区域,所以继续扩张对于清朝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另外就是当时康熙年事已高,虽然打下整个蒙古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之后的安抚和对蒙古的统治,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了。
最为关键的就是当时连年的征战国库已经十分空虚,也经不起继续消耗,所以他只能选择停手。
所以说康熙未能统一蒙古,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最为理智的决定,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固。
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因为之后在他和雍正的努力下,清朝的国力慢慢恢复,国家也变得十分强盛。
而到了乾隆年间,已经不用再担心国力空虚的问题,他也十分轻松地将西北蒙古的大片疆域划入了清朝的疆域。
但事实上这件事的主要功劳还是属于康熙的,而他当年选择退兵,也可以证明他的明智和伟大。
参考资料:《清史稿》
注:文字来自钧儒说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了解更多历史故事,欢迎关注钧儒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