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康熙帝在位六十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征战上面,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康熙大帝》也把康熙帝征战作为全书的主线之一。康熙帝在征战中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先东南而后西北是最为重要的主线,东南是国家的粮仓和财库,然而在清初时期,东南地方屡屡被三藩和台湾所占据和威胁,因此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是他的第一选择。这两件事一旦搞定,康熙帝的前半生几乎已经用尽了,后半生的精力大多花费在北方边境上。
对康熙帝来说,北方边境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沙俄对东北地方的吞噬和威胁,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东北一带的地域纠纷暂且告一段落;另一方面是西北少数民族的暴乱,西北的暴乱不仅有部族的原因,位于现今北疆的准噶尔部落是蒙古部落中的佼佼者,他们一心想要凭统一蒙古,进而统治中国。紧靠他们的力量远远不够,沙俄方面在其背后的支援才是重要的原因,这令康熙帝非常头疼。
与康熙帝同时期的准噶尔部首领,名为噶尔丹。噶尔丹凭借西藏佛教的信用击溃政敌,掌控了准噶部的政权,继承祖先的遗业,吞并车臣等部族的领土,清初就完成了漠西蒙古的统一,把自己的地盘扩大至南疆和青海一带。不久他更希望借用康熙征战江南的契机,进而统一蒙古各部,挥师东进。康熙为了防止两面作战,只好用和亲的方式安抚噶尔丹。那最终噶尔丹为什么攻打康熙时的大清?
噶尔丹虽然在蒙古部落名声在望,但蒙古部族也并非看不清楚全局,此时爱新觉罗家族已经坐稳江山,连人口最为庞大的汉人都降服了,仅凭借少数的人口和落后的游牧战术,怎么能够打败有着严整的队伍和拥有火器的清军呢?自古战事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准噶尔此举其实也是险中求富。
噶尔丹必须要发动战争,这是因为他的背后有着更强大敌人。十七世纪的中亚地区已不再是漠西蒙古人民生活的天堂,这块地区被远方而来的沙俄不断蚕食,沙俄的战斗力是众人皆知的,他们曾经占据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康熙帝为了应对江南一带的危机,只好放弃大片领土,统治地带收缩到外兴安岭地区。准噶尔部侵略清帝国,不仅是他们无能敌对沙皇俄国的回应,也是沙皇俄国对他们的默许。
准噶尔也觉得自己能够发动战争,此时他已经占据天山南北,统一漠西蒙古,这和明末山海关外的后金政权多么像啊,趁此时满清还没有坐稳江山,统一蒙古诸部,率军征战还是有希望分庭抗礼的。初次出兵漠北蒙古时他也取得巨大胜利,这让他的气势更加嚣张了。
准噶尔的野心早已按耐不住,又误以为时机成熟便开始出征,康熙帝只好三次亲征迎敌,最终噶尔丹战败,准噶尔部落元气大伤,但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直到乾隆帝时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