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被打得惨败,为何康熙依然不爽?

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被打得惨败,为何康熙依然不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赞 访问量:309 更新时间:2024/1/28 11:22:29

编者导读:

(清朝专题/七)

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我国西北辽阔的大草原上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厮杀不断。战斗历经数十年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他所统领的部落脱颖而出,并赢得了最终的战斗。为了更好的统治这些松散的部落,公元1676(康熙十五)年,噶尔丹在达赖喇嘛以及沙皇势力的支持下,对外正式宣布建立准噶尔汗国,并自己出任准噶尔汗国大汗之位,与清廷抗衡。

作为当时实力强横的中原大清朝,统治者康熙皇帝对于噶尔丹的日益猖狂之举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在拔掉了“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这些安插在大清咽喉的长刺之后,康熙随即便集中精力去与噶尔丹周旋。公元1688(康熙二十八)年,噶尔丹在沙皇政权的唆使之下举兵进攻已经归顺于大清的喀尔喀蒙古。对于噶尔丹的大大军压境,喀尔喀蒙古首领心里自然清楚以自己实力必定不足以与之抗衡,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只好忍辱负重率领部族逃往荒凉的漠南一带,并同时派信使到北京清政府寻求援助。

早已对噶尔丹恨之入骨的康熙,听到喀尔喀蒙古的求援信使讲述一番之后更是怫然不悦,立马下诏令噶尔丹罢兵回头是岸。然而,不听劝阻的噶尔丹对于康熙的诏书却不以为然,反而愈发猖狂,率领大军顺势南下欲求夺取内蒙疆土,打进关内。

对于噶尔丹的一番番挑衅,康熙放弃了和谈这一想法,下定决心用武力解决叛乱,并于当年开始着手办理对西北用兵的准备工作。公元1690(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同时调集十万大军向准噶尔进发,最终于内蒙古地区乌兰布通一带与准噶尔交战。

战争过程:

这场大战是整个清准战争当中首次大捷,噶尔丹的两万骑兵最后仅剩下数千人,然而战争结束后康熙听到这一胜利结果时却更加气恼无比,甚至免去了大将军福全之位,这又是为呢?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当时的战况:清朝这边虽号称集齐了十万大军,但由于长距离作战,粮草辎重等一些后勤事宜都需要兵力沿途紧密布防,以至于真正参与正面交战的兵力只有五万人左右。虽说在兵力方面较噶尔丹的两万铁骑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对于噶尔丹军队的战斗力康熙也不敢小觑。首先,以清军对噶尔丹正面施压,同时另一方面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噶尔丹之侄策妄拉布坦联合,以其兵力切断噶尔丹后路。在清朝兵力调遣方面,康熙之意则是让五万大军兵分两路,分别由抚远大将军福全和皇长胤禔各率一半对噶尔丹进行迂回包抄,同时又令辽宁、吉林两处的兵力与科尔沁蒙古兵力三军会师,以全面配合福全和胤禔的大军正面进攻。

然而在真正实战当中,清军却被噶尔丹铁骑大军所布的“驼城”战术所损兵折将。(把大批骆驼四肢困住,使其匍匐在地围城一个碉堡,然后在上面用木箱等一些坚硬的物体进行遮掩,人在下面用弓箭、鸟枪进行对敌进行攻击。)为了扳回战局,福全率领一批人马待天色渐黑时对噶尔丹的“驼城”攻击不备,而噶尔丹这边则苦于弹药不足最后只好为保存实力以退为进,撤出战场。至此,乌兰布通之战告一段落,同时清军宣布胜利。

对于这场胜利,康熙为何不满?

五万兵力围攻噶尔丹两万铁骑,最后仅歼灭了敌方数千余人,而且还让噶尔丹狡猾的逃走了。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表面上这场战争是清军胜利了,实际上可以说清军是败得一塌糊涂,并且错失了一个就地歼灭噶尔丹的绝妙良机。为何说错失了一个歼灭噶尔丹的良机呢?首先作为抚远大将军的福全在大战之前就因个人对战略部署的不到位导致贻误战机被噶尔丹“驼城战术”所骗,而后在噶尔丹全军撤退时福全又一次上了噶尔丹缓兵之计的当。期间,噶尔丹表面上故作败状,以同意撤出边境为诱饵,得以给大军喘息之机,以此拖延住清军。而福全这边到最后因为粮草供应不济也不得不认为噶尔丹已经撤出边境,只好班师回朝。而狡猾的噶尔丹怎会老老实实的如福全所愿呢,待清军一撤后立刻厉兵秣马、养精蓄锐,以求下一次再战。

结语:

时过境迁,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清军为何在这场攻打噶尔丹的战争打的如此的艰难。除了抚远大将军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失误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首先,在兵力方面相比:清朝五万大军,再加上沈阳、吉林、科尔沁三方兵力一起保守估计至少也有八到十万,而反观噶尔丹这边仅两万铁骑,两者兵力悬殊显而易见。在战斗力方面,噶尔丹为游牧民族,战斗力强盛,而清军原本也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双方差距也不应该很明显。那么,总而言之噶尔丹在这场战争当中兵力数量和战斗力方面都未占优势那么为何噶尔丹最终能够全身而退呢?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去考虑一下清朝八旗士兵实力是否退化了,同为马背上长大的民族,清朝八旗兵在入关后必定不如整日厮杀征战的噶尔丹铁骑大军。另一方面,当时正处于热兵器更替的时期,沙皇势力给予噶尔丹支援的火炮和枪支已经远胜于当时清军所用的武器。在这场战争的侧面也可看出,此时的清朝虽为康熙盛世,但其实各方面已经显现出弊端,与此同时的西方国家正在抓紧进入工业革命阶段,而清朝却似乎依然沉醉在打败明军的梦乡没能醒来,殊不知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标签: 噶尔丹

更多文章

  • 噶尔丹为啥抓他侄子只派2000人马你看看准噶尔汗国王庭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噶尔丹

    准噶尔汗国一代枭雄噶尔丹最后败给了康熙和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联手,他输给康熙的战役大家都很熟悉,本文就不再多谈。咱们重点说说噶尔丹是如何在侄子那里翻车的,噶尔丹派去抓捕侄子的人马是2000人,结果被策妄阿拉布坦击败。噶尔丹知道自己侄子的威胁,那他为何还只派2000人去?噶尔丹的地位来自替兄长僧格复仇,

  • 被误解的噶尔丹,清朝与其部落征战70余年,战争不能避免吗

    历史人物编辑:蔡良安标签:噶尔丹

    前言:在热播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个经典桥段:“康熙帝怒斥群臣”,有很多网友甚至能背出其中台词。其中康熙帝在大殿上,曾提到一句“噶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各位请记住噶尔丹这个名字,虽然在康熙帝三征噶尔丹之时,后者最终死于科布多,但噶尔丹身死后,准噶尔部势力却日益增长,清朝历三世70余年,直到乾隆帝

  • 康熙为什么非要杀掉噶尔丹,在准噶尔打了六十八年,原来是因为这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噶尔丹

    其实有一些大战的持续时长是很难理解的,比如说平定准噶尔的这一战。那是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了,可是一直到了乾隆年间才算是彻底结束,足足打了六十八年。经历了大清国三个皇帝的统治历史,而且是康熙和他儿子穷尽一生都没有能够解决的难题,那么准噶尔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一直派兵去攻打呢?其实这跟当时的边疆问

  • 噶尔丹杀害了无数蒙古人,为啥他们还一直将其视为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噶尔丹

    我们都知道,噶尔丹在当时统一蒙古的时候,杀害了许许多多的蒙古人,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蒙古国却将他们看作是英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在历史书中,常常会看到瓦刺部首领“也先”就是噶尔丹的祖辈,他一生最大的战绩就是统一蒙古东部,虽说是蒙古族,但是与成吉思汗家族并没有关系。噶尔丹并不简单,他是部落首领

  • 康熙平定三藩,又三次征战噶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否亏本?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噶尔丹

    因为一部《康熙王朝》,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清圣祖康熙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帝王,也为当时朝局不稳的大清,奠定了百年基业。对内,治理河患,推崇儒教、关公,为了增添民族认同感,他甚至还去祭拜了明太祖的陵墓;对外,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又三次征战噶尔丹,同时还和西方强国沙俄,签订了规划国界的《尼布楚条

  • 康熙远征噶尔丹,用大炮轰死亲舅舅,雍正:舅舅是条狗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噶尔丹

    清军入关之前,能征善战的将领确实很多,但入关以后,若能称得上名将的,确实很少。例如图海、年羹尧、岳钟琪、傅恒等人,不过是会用人海战术而已,但有一人,可以说是康熙手下的第一悍将,当年打败沙俄、勇征准噶尔,立下赫赫战功,此人名叫佟国纲。到了雍正时期,雍正评价他:不过是我大清的一条狗! 佟国纲的身份特殊,

  • 康熙西征噶尔丹曾祭扫贺兰山,还写诗为宁夏做广告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噶尔丹

    康熙《横城堡渡黄河》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特别说明: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康熙帝玄烨从北京出发,帅师亲征蒙古贵族噶尔丹的叛乱。三月二十四日,从盐池出发,沿长城内侧的宁盐大道到达灵武市横城驻宿,写下了这首诗。="1933ab21ca99b10d3d3d1

  • 康熙晚年平定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到底有多么惨烈?草原记得他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噶尔丹

    乌兰布统景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曾是清朝皇家木兰围场区 ,乌兰布统为蒙语,汉语的意思为红色的坛形山,实指大、小红山,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美丽神奇的乌兰布统地处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这里野花遍野,最是“风吹草地见牛羊”!“乌兰布通”系蒙古语,汉语的意思是“红山梁”。据说早先这里只是一座孤

  • 蓝齐儿有历史原型吗?她嫁给噶尔丹以后,康熙为啥还要征讨准噶尔

    历史人物编辑:牛大哥道历史标签:噶尔丹

    蓝齐儿,这个人和她的母亲容妃一样,都是《康熙王朝》里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个人很具有代表性,因为她凸显出了封建时代的和亲制度。清朝号称是民族政策最成功的一个封建王朝,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汉唐多强大,都把长城当成重要的防备工具,始终以戍边之军作为王朝的屏障。可是清朝并没有这么做,他们不仅没有重兵

  • 一代枭雄噶尔丹,雄心壮志如成吉思汗,为何最后却败给了康熙?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噶尔丹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当时权倾朝野且结党营私的鳌拜,之后平定三藩解决台湾问题等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康乾盛世,在位60年,雄才伟略,被后世很多学者称为“千古一帝”可身为这样伟大的帝王也同样有对手,那就是当时的噶尔丹,噶尔丹算是康熙帝一生的强劲对手了,曾经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