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曾在天津黄河道、姜家井一带驻扎,当时这里是一大片农田、村庄,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如今这里紧邻市中心,通了地铁,再也没人记得当年旧事。
清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组织农民起义,席卷南方,定都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太平天国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将领率兵数万北伐。从江苏仪征北上,取道安徽、河南,渡过黄河,折入山西,攻进直隶。一路上攻城略地,斩将搴旗,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大清朝廷派出讷尔经额、胜保、托明阿、善禄、西凌阿等将领,率部拉开战线来回堵截太平军,都没能占到什么便宜。朝野上下大为震动,咸丰皇帝将讷尔经额革职,另派惠亲王清朝嘉庆帝第五子道光帝之弟绵愉,统领健锐、火器、前锋、护军、巡捕诸营,及察哈尔兵,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东三盟蒙古兵,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督办防剿,阻击太平军,他自己则准备到热河的避暑山庄暂避一时。
太平天国
北伐太平军并没有直扑北京硬碰硬,而是做出突袭天津的决策,由直隶深州出发,在武强县渡过滏阳河,一路攻占交河、泊镇、沧州、静海、杨柳青,直抵稍直口一带。李开芳亲自带兵驻扎在东姜家井,林凤祥在静海坐镇。
天津现在的黄河道、稍直口、李园、姜家井一带,那时候还是水渠密布、绿藤遍野的村庄,轻风一掠,稻香扑鼻。北伐军在此驻扎,受到当地农民的拥护,男的帮助挑水运柴、铡草喂马,妇女帮着缝洗衣服做饭,有些青壮年还参加了太平军。当时流传一首民谣:“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昏,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
天津道张起鹓婴城固守,天津总兵特克慎扎营城外,守军共有一万多人,不过《天津政俗沿革记》记载:“岁久而窳,或不堪战阵。”也就是说,大清的军队不堪一击。僧格林沁到天津之后,不得不临时招募一批“义勇”进行防御,其中有巡盐御史文谦和长芦盐运史杨霈组成的“芦团”、天津县知事谢子澄与大盐商海张五(张锦文)组成的“团练”。海张五又建议从监狱罪犯中挑选罪不至死者,由他亲自作保编入团练,如若杀敌立功,可以将功赎罪。
太平天国
在稍直口与小园中间的津杨大道上,太平军与清军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清军占据地利,在小稍直口扒开南运河堤岸,放洪水漫流,淹了津西大洼,津城西南汪洋一片,太平军的驻地连营被淹,只能从一道狭窄的孔道上出击,而清军又在小稍直口村东南十二里的河边埋伏下几十艘小船,上下全是“鸭子排”,也就是打雁的排枪。
太平军领兵打先锋的将军叫“开山王”(也有称之为“攒天王”的),绰号“小秃子颜三”,头裹红绸,身穿黄衣,赤足裹腿,手执大旗,左右指挥,亲自带兵,挥舞着大刀长矛冲锋。
杨霈、谢子澄率领的清军配备了五百多杆大抬枪,太平军往上一冲,清军便开枪射击。颜三如有神助,抬枪打他上面,他就匍匐在地,打他下面,他就空翻跃起,枪一停便继续冲锋。清军的老兵惊叹:“这贼人太狡猾了,非用巧招打他不可!”于是两杆枪一上一下同时射击,颜三被击中,倒在小稍直口村东南一个土台子旁边,后来农民称这个土台子为“落英台”。
太平天国
颜三一死,太平军士气受挫,但是营地都被淹了,想退也退不回去,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冲,到了河边,看到许多小船,以为是普通船家,便大声呼叫,结果中了埋伏,被“鸭子排”打得人仰马翻,全线溃败,阵亡五百余人。这是太平军北伐以来受到的第一次重挫。
太平军与清军对峙,到了这一年的年底,太平军第二次攻打独流镇,把清军困在洼淀,清军副都统佟鉴和天津县知事谢子澄阵亡。随后,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胜保率大批清军攻到静海,包围了太平军。太平军筑起栅栏坚守。直到转年正月,突围向河间、阜城、连镇一带退却。清军尾追堵截,紧衔不舍。一直打到春夏交替之时,北伐太平军在山东境内覆灭。后来的历史表明,太平军北伐的失败,对整个太平天国起了逆转性的不利影响,而北伐失败的关键一仗,就发生在天津城西南运河岸边。
太平天国大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