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平天国北伐兵败天津,僧格林沁坐镇,扒开南运河堤岸水淹七军

太平天国北伐兵败天津,僧格林沁坐镇,扒开南运河堤岸水淹七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宠物小星球 访问量:4961 更新时间:2024/1/14 4:04:16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曾在天津黄河道、姜家井一带驻扎,当时这里是一大片农田、村庄,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如今这里紧邻市中心,通了地铁,再也没人记得当年旧事。

清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组织农民起义,席卷南方,定都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太平天国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将领率兵数万北伐。从江苏仪征北上,取道安徽、河南,渡过黄河,折入山西,攻进直隶。一路上攻城略地,斩将搴旗,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大清朝廷派出讷尔经额、胜保、托明阿、善禄、西凌阿等将领,率部拉开战线来回堵截太平军,都没能占到什么便宜。朝野上下大为震动,咸丰皇帝将讷尔经额革职,另派惠亲王清朝嘉庆帝第五子道光帝之弟绵愉,统领健锐、火器、前锋、护军、巡捕诸营,及察哈尔兵,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东三盟蒙古兵,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督办防剿,阻击太平军,他自己则准备到热河的避暑山庄暂避一时。

太平天国

北伐太平军并没有直扑北京硬碰硬,而是做出突袭天津的决策,由直隶深州出发,在武强县渡过滏阳河,一路攻占交河、泊镇、沧州、静海、杨柳青,直抵稍直口一带。李开芳亲自带兵驻扎在东姜家井,林凤祥在静海坐镇。

天津现在的黄河道、稍直口、李园、姜家井一带,那时候还是水渠密布、绿藤遍野的村庄,轻风一掠,稻香扑鼻。北伐军在此驻扎,受到当地农民的拥护,男的帮助挑水运柴、铡草喂马,妇女帮着缝洗衣服做饭,有些青壮年还参加了太平军。当时流传一首民谣:“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昏,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

天津道张起鹓婴城固守,天津总兵特克慎扎营城外,守军共有一万多人,不过《天津政俗沿革记》记载:“岁久而窳,或不堪战阵。”也就是说,大清的军队不堪一击。僧格林沁到天津之后,不得不临时招募一批“义勇”进行防御,其中有巡盐御史文谦和长芦盐运史杨霈组成的“芦团”、天津县知事谢子澄与大盐商海张五(张锦文)组成的“团练”。海张五又建议从监狱罪犯中挑选罪不至死者,由他亲自作保编入团练,如若杀敌立功,可以将功赎罪。

太平天国

在稍直口与小园中间的津杨大道上,太平军与清军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清军占据地利,在小稍直口扒开南运河堤岸,放洪水漫流,淹了津西大洼,津城西南汪洋一片,太平军的驻地连营被淹,只能从一道狭窄的孔道上出击,而清军又在小稍直口村东南十二里的河边埋伏下几十艘小船,上下全是“鸭子排”,也就是打雁的排枪。

太平军领兵打先锋的将军叫“开山王”(也有称之为“攒天王”的),绰号“小秃子颜三”,头裹红绸,身穿黄衣,赤足裹腿,手执大旗,左右指挥,亲自带兵,挥舞着大刀长矛冲锋。

杨霈、谢子澄率领的清军配备了五百多杆大抬枪,太平军往上一冲,清军便开枪射击。颜三如有神助,抬枪打他上面,他就匍匐在地,打他下面,他就空翻跃起,枪一停便继续冲锋。清军的老兵惊叹:“这贼人太狡猾了,非用巧招打他不可!”于是两杆枪一上一下同时射击,颜三被击中,倒在小稍直口村东南一个土台子旁边,后来农民称这个土台子为“落英台”。

太平天国

颜三一死,太平军士气受挫,但是营地都被淹了,想退也退不回去,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冲,到了河边,看到许多小船,以为是普通船家,便大声呼叫,结果中了埋伏,被“鸭子排”打得人仰马翻,全线溃败,阵亡五百余人。这是太平军北伐以来受到的第一次重挫。

太平军与清军对峙,到了这一年的年底,太平军第二次攻打独流镇,把清军困在洼淀,清军副都统佟鉴和天津县知事谢子澄阵亡。随后,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胜保率大批清军攻到静海,包围了太平军。太平军筑起栅栏坚守。直到转年正月,突围向河间、阜城、连镇一带退却。清军尾追堵截,紧衔不舍。一直打到春夏交替之时,北伐太平军在山东境内覆灭。后来的历史表明,太平军北伐的失败,对整个太平天国起了逆转性的不利影响,而北伐失败的关键一仗,就发生在天津城西南运河岸边。

太平天国大印

标签: 僧格林沁

更多文章

  • 16岁少年猛将,一刀砍死名将僧格林沁,清廷震怒,后死的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僧格林沁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软弱无能,清军屡战屡败,根本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进攻,只能一味地签署不平等条约,把自己的领土拱手让人,通过压榨百姓来满足西方国家越来越大的胃口。西方发动的战争让中国硝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清政府的不作为更是让民众对其失去了信心,于是最底层的农民反而勇敢的站了起来,发动

  • 本是蒙古骑兵最后的荣耀,僧格林沁为何成了有勇无谋的匹夫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僧格林沁

    当年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热映让僧格林沁被大众所熟知。为了烘托晚晴政府的昏庸腐朽,僧格林沁的形象被长期定格在“赳赳武夫”之上,尤其是那句“给他个褡裢,别说咱爷们欺辱他”的台词让人印象深刻。实际上,僧格林沁虽贵为王爷,但一生勤俭勇敢,丝毫没有沾染八旗军的陋习,反而为蒙古骑兵在热兵器时代的谢幕画上了完美的

  • 太平天国:北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僧格林沁抓住了这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亦标签:僧格林沁

    太平天国:北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僧格林沁抓住了这一点洪秀全定都天京以后,可以说是野心勃勃,对洪秀全来说,既然能一路打到南京,那么打到北京推翻清政府统治,肯定也是指日可待。对于北伐的太平军来说,还真就是简单轻松加愉快,林凤祥和李开芳带着2万太平军老兄弟(最早的太平军,战斗力非常强悍),直接横扫了

  •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用步兵向英军冲锋,英国学者:真没想到

    历史人物编辑:李行娱乐标签:僧格林沁

    当年英法联军入侵,一路北上,眼看就要打开京师了,形势已经到了危急之关头,而当时的张家湾和八里桥也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如果让英法联军突破的话,大清京师就无法保全了,这个时候,大清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在八里桥组织反击作战。等英法联军进攻以八里桥的时候,他们非常的惊讶的发现,清朝的军队居然派了大量的骑兵和

  • 僧格林沁是怎么当上铁帽子王的?看看他的逆袭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系晚清铁帽子王之一“博多勒噶台亲王”,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从底层社会的放羊娃出身,一跃成为清朝的国之柱石。如此大的人生跨越,古往今来实在罕见。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他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嫡系后人,按照族谱和史书记载,由拙赤合撒儿到僧格林沁,他们家族大约已经传承二十六代人。僧格林沁的身世拙赤

  • 悍将僧格林沁也怕菜刀,被16岁少年砍倒麦田地,是有勇无谋么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僧格林沁

    导语:南有曾国藩,北有僧格林沁,清廷之所以能够继续苟延残喘、抵住了太平军的强悍便有赖于这两位大员,因此僧格林沁最终的“落寞”实在大跌眼镜,正应了“功夫再高,也跑菜刀”的揶揄。僧格林沁被誉为清廷的“国之柱石”,其功绩便可见一斑,作为博尔济吉特氏的一员,僧格林沁拥有着黄金家族的血统,同时也是孝庄文太后的

  • 这个少年16岁时杀晚清名将僧格林沁,8年后被捕判凌迟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清末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人,贵族出身,善骑射。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1854年俘林凤祥,以

  •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失利之后,主将僧格林沁弃守天津正确吗?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僧格林沁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失利后,主将僧格林沁最初决定与大沽炮台共存亡。最后在成丰帝的命令和大臣们的劝说下率军撤出大沽口,并且又放弃了天津,直接退到通州一带防守。事实是这样吗?弃守天津的危害是什么?一、大沽口撤退对于僧格林沁在第三次大沽口之役失利后撤退,史学界存在分歧。但大部分人的意见基本一致。张瑞萍认为僧格

  • 晚清时起义军中的一个小兵,却在麦田里杀死清朝亲王僧格林沁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僧格林沁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是位了不得的小人物。为什么说他是位小人物呢?因为他只是晚清时期起义军捻军中的一个小兵。为什么又说他了不得呢?因为他亲手杀死了被誉为清朝“国之柱石”的僧王僧格林沁。这个人的名字叫作张皮绠。张皮绠,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村人,跟捻军首领张乐行是同乡。咸丰三年(1853年),捻

  • 杀死晚清最强悍蒙古将领僧格林沁的那个少年,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将领,他在清廷中统领重兵,深受道光和咸丰两位皇帝的宠信。僧格林沁一生参与了无数战争,战功卓著。1855年,由于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并生擒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人,僧格林沁成功晋升亲王。不过,在1860年与英法联军的作战中,僧格林沁连败于天津、张家湾、八里桥,招致了主和派大臣的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