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是清朝一代名将,他一生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军功卓越。在天平天国运动中,他将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击退,更是生擒了李开芳,林凤祥等人。与西方列强也有两次交战,在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更是创下了击沉敌舰4艘、重创敌舰6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而清军仅仅伤亡三十人左右的辉煌战绩。可在八里桥之战中,清军拥有数倍于英法联军的兵力,结果却是清军伤亡1200人,而英法联军却只是寥寥数人死亡,受伤不过几十人。此战之后,昔日震慑欧洲的蒙古骑兵沦为西方列强的笑柄。两次战役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首先说那场辉煌的大沽口之战,清军之所以能取胜,主要是清朝利用了敌人轻敌,不事先勘测战场的轻敌智取的。开始是是诱敌深入,清军当时示弱,使得英法联军放松警惕。然后利用英法联军的轻敌心理,诱使联军舰队进入河流,而河道正是清军炮台群精密计算的预设战场,是对清军最有利的位置。这里河道狭窄,军舰根本无法进行掉头瞄准等一系列操作。所以英法联军舰队就是个活靶子,立即遭到清军炮台密集的火力打击。之后,英法联军4艘军舰被击沉,6艘被重创。
之后,西方的登陆舰队冲到了沼泽地里。脚下泥泞不堪,行动不开。一时间,军心大散,而清军趁机开火,将联军全方面的压制。之后,在美国的帮助下,灰头土脸的离开。这场战役,清军的装备火器也起了很大的功劳。这和惨败的八里桥产生了天壤之别。
八里桥之战是咸丰皇帝自己布施的策略。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一窍不通的谋划者。西方在工业革命后,手里的各种先进火枪,火炮。而清军手里则拿着大刀,弓箭,这些上古时期就有的冷兵器。手里仅有的火器甚至还不如明朝时期。僧格林沁纵使久经百战,经验丰富,但碍于政治,也无法做出自己的决断。只能和部下在明知将死的情况下一往无前。因为他们的身后就是京城。在开战后,这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清军连英法联军的身都近不了。只是移动的靶子。而在大量伤亡后,清军战败,有条不紊的撤退可以看出僧格林沁的军事造诣。这场战役,就算僧格林沁在怎么改变战术都无济于事,刀和枪的差距,本质上就是东方封建落后,拒绝学习的农耕文明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