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世态炎凉,贾府四小姐贾惜春对此有着无比深刻的感悟。
在《红楼梦》中,虽然同样位列12金钗,但惜春的存在感最弱,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多数时候她是繁华家宴中的背景,是阖家团圆的道具。在那些喜庆欢乐的时刻,她从来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唯有寂寞地偏坐一隅,孤独地看别人的热闹喧嚣。
如果她性格开朗、感觉迟钝也就罢了,偏偏惜春又是一个极为内向敏感的女孩,对周遭的冷暖有着深切的洞悉,让她小小年纪就在心底生出了寂寞与悲情,悄然流露在她的言谈行止中。
惜春的身世是个迷。
有人依据“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猜测,也许是贾敬与贾珍妻子乱伦所生,惜春出生后,无法这样这桩丑闻,于是贾珍妻子自杀,后来续娶尤氏。贾敬自己修道,把爵位给了儿子贾珍,以偿还情债。后来贾珍有样学样,也勾引了儿媳妇秦可卿。惜春的身世实在尴尬,无法留在宁府,贾母于是将她抱进了荣国府抚养。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宁府中人对惜春视若无物,他们都没法面对这个让人产生联想的小女孩吧?
一直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才通过她的眼和口说出惜春“这么好个模样”,刘姥姥是村妇,在她眼中,身着绫罗绸缎的小姐,哪个不漂亮呢?所以,惜春不仅年龄小,容貌一定也不如两个姐姐,比黛玉宝钗湘云,相差得自然更远了。
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惜春再次出场,这一次她有了动作语言。她正在跟小尼姑智能儿一起玩儿,看起来二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玩得十分开心。看到宫花,她笑着说“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小小年纪的惜春表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听周瑞家的问智能儿“月例香供银子”,就立刻问这事是谁负责的,然后猜出了事情的原委。这段话中,惜春两次说话都是“笑道”,那是一个聪明女孩的灿烂笑容,没有阴影与沉重,只有单纯明媚。
只是,她的天真美好慢慢在成长的岁月中,一点点被环境、被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感觉逐渐消磨了。
首先是因为她的年龄小,也不够漂亮聪明,所以那些美丽的姐姐们都不带她玩儿。迎春与探春常在一起下棋,宝玉与黛玉在一起,后来又有宝钗、湘云那些出色的女孩纷至沓来,她们都很忙,没人在意这个小妹妹。小时候的好友、小尼姑智能儿因为与秦钟相恋而后失踪,再也不能来贾府跟她玩儿了。她再也没有了一个朋友,只能像个小跟班一样,跟随在众姐妹之后,看着宝黛钗之间的打情骂俏,看着大观园姐妹们的幸福快乐,独自品尝孤单和寂寞。
在漫长的寂寞岁月里,惜春喜欢上了画画。用一支画笔来驱散心灵的寂寞,遮掩时常涌上心头的身世迷茫。当然,宁国府的任何大事小情她也从不参与,侄媳妇秦可卿和父亲贾敬相继去世,在两府掀起那么大的动静,但惜春都毫无表示,她安静地过着自己波澜不惊、心如止水的日子。
她主动割断了与宁国府的关系,从这一刻起,惜春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她不要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她要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
眼看着大姐元春嫁入皇宫成为贵妃,再也出不来;二姐迎春被嫁给残暴的孙绍祖,不到一年就被折磨而死;三姐探春被迫远嫁异国,生死难料。惜春怎么办?在那个年代,她能选择的出路并不多。养在深闺,她也没有机会去结识喜欢的男人,那就出家吧,就像少年时代与智能儿的玩笑那样,去佛法中寻求心灵的安宁。
就像现代独立女子说那样,“虽然我不一定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但我一定不会过上我不想要的生活”。惜春,这个身世复杂、无人在意的姑娘,她终于凭借自己的意志和选择,摆脱了尴尬出身的原罪,从此可以远离那些龌龊肮脏,躲开纷乱的红尘纠葛,每日诵经画画,过另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出家后惜春的心情就像当年她自己制作的灯谜那样“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你以为我寂寞吗?你以为我孤单吗?不,我从中感受到无限的光明与灿烂,足以照亮我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