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不过问了宝琴一个生辰八字,便令紫鹃焦虑不已,找准一个机会,便情辞宝玉,这一试便将宝玉试“死了大半个人”。
宝玉的疯魔表现,众人虽口中不言,但也都心知肚明,宝黛的爱情相当于公开化了,而且合府中无人不知,宝二爷离开了林姑娘,定是活不成的。
这一闹,给薛家母女的打击不小。试想当年薛家举家进京,便直奔贾府而来,随后“金玉良缘”在贾府悄然弥漫开来,薛家长年赖在贾府不愿搬走,谁不知是为了攀上贾府这门亲事?明里暗里使了多少手段,费劲多少思量,而这一切,最终输在宝黛难舍难分的感情上。
不甘总是有的,但薛姨妈毕竟是个见过世面的,倒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对贾母该说笑说笑,对黛玉却越发亲近起来。
宝玉大痊后,薛家母女在潇湘馆说闲话,期间莫名谈到了姻缘一事,薛家母女在黛玉面前秀尽了母女情后,宝钗又拿出薛蟠来打趣黛玉,黛玉是又羞又恼,实话说每次看到此处都有吞蝇之恶,也不知宝钗是何等心思,竟将世间一大俗人、浑人用已亵渎黛玉,薛姨妈似乎觉得不妥,忙笑着劝开了,又道:
“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此言一出,原就为黛玉亲事焦虑不已的紫鹃忙跑进来,笑道:“姨太太既有了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天说去?”。
紫鹃为何视薛姨妈的话如救命稻草?只因为合府中,只有薛姨妈这个外客适合为宝黛二人保媒,好似邢岫烟和薛蝌,贾母也是派了尤氏来保媒。此外,薛姨妈身为“金玉良缘”当局人,为宝黛保媒等同自己放弃金玉良缘,其又是王夫人的姐姐,说话份量可想而知。
可薛姨妈怎么看待这事呢?在用玩笑打发紫鹃后,薛姨妈又说了一句“我这主意一出,老太太必喜欢”。那么,薛姨妈真的会为黛玉保媒吗?
此事不久,宫中老太妃薨世,贾母等诰命须进宫守制,府中无人,贾母便千叮万嘱薛姨妈照管黛玉,似乎意味着薛姨妈越发得到贾母的信任,宝玉与黛玉不可分离,薛姨妈确实有理由放弃“金玉良缘”,以留个体面。而薛姨妈也越发得到黛玉的信任和依赖,这种局势看起来一片大好,很多人甚至认为,薛姨妈已经偷偷跟贾母说过了这个主意,所以才得到贾母的喜欢,看似很有道理。
可是,作者不久便通过一件小玩意告诉了我们,薛姨妈说的为黛玉保媒,不过是“水”了黛玉一场罢了。
第五十九回,宝钗的丫头莺儿和蕊官前往潇湘馆,路上莺儿用柳丝和花儿编了一个花篮,好生巧致,喜的那蕊官求道:“好姐姐,给了我罢”,莺儿却道:“这一个咱们送给林姑娘”。
花篮,是个很有意味的玩意儿,在俗语中有“支花篮”一词,大意是下圈套的意思。当然,更深的一层意味,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知道作者行文,处处有玄机,字字有深意,好比宝钗用扇子扑的一对玉蝶,世间那么多的颜色,为何这对蝴蝶非得是“玉色”,不过是暗示读者,宝钗要用她的扇子“散”了宝黛这一对“玉儿”;再有第二十四回宝玉从北京王处喝酒回来,怡红院空无一人,文中写到袭人是被宝钗央烦打结子去了。怪哉,宝钗的丫头莺儿分明是最会打结子,络子的姑娘,为何还要劳烦袭人?左不过是作者在暗示,袭人是要将宝钗和宝玉打成“结子”,永远系在一起呢。
所以,莺儿这个花篮,是在暗示,薛姨妈答应为黛玉保媒的事儿,不过是在“支花篮”,给她下圈套罢了,更是告诉黛玉,她的美丽愿景,终究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正如那镜中花,水中月,此生只能令宝玉”空劳牵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