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武有哪些经历?他是如何写出《孙子兵法》的?

孙武有哪些经历?他是如何写出《孙子兵法》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967 更新时间:2024/2/21 0:41:52

孙武,字长卿(前五三五–前四七○年),齐国(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

孙子自幼喜欢阅读兵法书籍,且读后有许多心得。这都是他的贵族家庭给他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少年的孙子就已经阅读了古老的军事典籍《军政》;熟悉了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再加上他生于战乱的春秋时代,从小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实例。大量的客观的军事学的学习和薰陶,使孙子对战争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为他日后从事军事理论著述和战争实践,打下了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孙武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了解他的人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赞誉他“上知黄帝谋,下晓管仲略”,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军事家。然而,在孙武即将踏上仕途大展雄才的时候,齐国的政治状况令他大失所望。

齐国自桓公称霸后,国内逐渐出现了一些实力强大的家族。到齐景公时,高、国、田、鲍四大家族成为齐国最有声望和影响力的望族。四大家族之间明争暗斗,虎视眈眈、互相抗衡。他们之间屡次混战,导致齐国形势十分险恶。孙武对这种内斗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遂萌发了远奔他乡去施展自己才华的想法。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是一个很有朝气的国家。孙武认定吴国是他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西元前五一七年),朝气蓬勃的孙武,毅然离开乐安的家园,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巧遇并结识了从楚来吴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西元前五二二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借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政局也处于动荡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西元前五一五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近女色。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积蓄粮食,构筑城垣,训练军队,举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因而深得民心。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以便向长江中游扩展,灭楚称雄。

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看到阖闾即位后富国强兵的举措,十分欣慰。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完成了十三篇《孙子兵法》的著述……他决定,将此兵书作为觐见阖闾的见面礼。

这十三篇兵法都论述了什么内容呢?

第一篇是《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实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第二篇是《作战篇》,论述了速战速胜的重要性;第三篇是《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第四篇是《开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五篇《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第六篇《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第七篇《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第八篇《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第九篇《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各种不同的地形、特殊的地形的处置方法;第十篇《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以及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第十一篇《九地篇》,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明确提出了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篇《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的问题;第十三篇《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

十三篇《兵法》,各有侧重,见解精到,分析透彻,波澜起伏。大作完成,时机已到,孙武经伍子胥反复推荐后,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刚刚写就的《兵法》觐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赞。他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说的头头是道,是否真能够实用呢?怎样才能证明他是言行一致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我已经逐篇拜读,实是受益匪浅。我想知道实行起来的效果,可否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论高低贵贱,也不论是男是女,都可以。”吴王想看看孙武的真才实学,便派宫女来参加演练。

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一百多人集中到皇家的演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孙武向宫女们宣布纪律,又在训练场上设置行刑的刀斧刑具,又再三申明军纪,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巳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元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当场杀掉了两位队长,继任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憣然醒悟,向孙武道歉,认错,遂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前五一二年到前五O六年,孙武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几次大胜强大的楚国,最后逼得楚王迁都。从此楚国在各国的地位、声望就开始走下坡路,而吴国则越来越强大。夫差继任吴王后,吴国要战胜的第二个对象是越国。孙武和伍子胥、吴王夫差共同指挥,在西元前四九四年大败越王勾践于会稽山,勾践只得向吴国屈辱求和。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开始向北方中原地区挺进。到前四八五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三年后,吴国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在这次盟会上,吴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争得了盟主的地位。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谏言: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诛勾践,以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藉口,逼其自尽,甚至将伍子胥的屍体装在皮袋里,抛至江中,不予安葬。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的现象在一些寡恩少义的君主那里还是有市场的。对伍子胥如此悲惨的结局十分寒心,对夫差也彻底失去信心。于是便悄然离去,息隐深山。离开喧嚣的尘世,回归清新的自然。孙武再次伏案笔耕。他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实践经验,再次修订其《兵法》十三篇,使其更臻完善。

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帅“,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十三篇五千余字的《孙子兵法》,包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理论及深刻哲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

《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八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二十九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军事著作,是孙武对世界军事理论建设和发展最卓著的贡献。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的著名军事家与军事理论家对《孙子兵法》一直十分推崇。这本书不但对世界各国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管理等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圣经兵学圣典“。

标签: 春秋孙武

更多文章

  • 孙武为什么会著作《孙子兵法》?他打过很多胜仗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武,春秋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武。中国有一本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刊本达数千种之多,被众多国家级军校列为教材使用,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商业、体育等各种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中,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这就是《孙子兵法》,一部影响世界的中国兵法。作为历史名著,《孙子兵法

  • 吴起的战绩如何?为何《史记》中把他和孙武并列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吴起

    首先说明,标题中所说的春秋时代,始于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东迁的那一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也就是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故而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之所以特别注明吴起为春秋第一名将,是因为春秋与

  • 远交近攻的计策是范雎发明的么?他都有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是秦国的宰相,胸存大志,文韬武略。在众人的眼中他是睚眦必报的小人,或许他侮辱须贾逼迫魏齐自尽的报复手段太不道德,但 不妨碍他同时作为君子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只有了解过他一生遭遇的人,才能够看清范雎是个什么样的人。范雎其人,未必是小人也未 必不是君子。范雎,字叔,他的生年不详,只知道他家贫不能自给,

  • 历史上怎么评价范雎这个人的?他有什么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怎么看都觉得范雎肯定是个很小心眼的人,由此被后世人判定范雎肯定 是个心胸狭小的人,这样的评价未免对范雎太不公平了,其实范雎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作为秦国的宰相,对秦国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

  • 解析秦昭襄王为什么要拜范雎为客卿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出生于公元前325年,死于公元前251年,他又被称作为秦昭王。在秦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永远被历史所铭记,他为秦所做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做的贡献都是举足轻重的。秦昭襄王像秦昭襄王姓嬴,属于赵氏,明为则,又名为稷,稷的本意是百谷之长,又有社稷江山的意味。因此历代的君王把为稷奉

  • 害死白起的范雎最后怎么了?没有退隐,死得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秦朝

    秦军在长平之战大获全胜,一时间秦国战神白起声威达到顶点。但,盛极必衰。长平战后,白起派司马靳北略太原,派王龁进攻邯郸,自己返回咸阳等待捷报。一切似乎都在白起计划之中,司马靳拿下太原,尽取韩、赵两国的上党之地;王龁也攻下赵国的皮牢、武安等地,兵锋直指邯郸,看起来赵国破灭指日可待。但天有不测风云,秦军兵

  • 战国时期排名第三的外交家是谁?范雎跌宕起伏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家(也就是纵横家)数不胜数,但是达到功成名就、到达人生巅峰的也就那么十几个,纵横家的才能,不是简简单单表现在他们都是一国的权势人物,轻则官拜客卿,重则官至丞相,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利用国际关系、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缝隙,调动整个国际的力量,建立符合本国发展的同盟。纵横家是战国大背景下特有

  • 秦国时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话进阶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蔡泽

    我们常用一句话叫"物极必反",意思大家都懂,不用俺解释了,但看引用之出处都说是来自于《吕氏春秋》,全句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但我在读司马迁《史记》时感觉,这话的出处应该归于蔡泽,原话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大家觉得有道理吗。这个蔡泽的故事真是不多,大概是属于不值得一写之人,司马公的

  • 范雎自己身为魏国人 他为什么要帮助秦国攻打魏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雎,秦国

    还不知道:范雎为什么帮秦国打魏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然而他却在秦国担任官职。长平之战,范雎也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是他使用反间计,这才令赵国国君替换了军队主帅,把久经沙场的廉颇换成了经验不足的赵括,为秦国打赢这一场战争提供了便利。不

  • 为秦国做出很多贡献,范雎为何却成为历史的污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雎,战国

    在秦国有一位人物帮助秦国壮大崛起,瓦解其他六国对秦国的联合阵线,为秦国做出很多贡献的他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得到的都是后人们的厌恶,为何这样有功之臣没有成为知名的大臣,却成为历史的污点?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这个人就是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担任秦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