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武战绩寥寥无几,为什么能被为“兵圣”?

孙武战绩寥寥无几,为什么能被为“兵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633 更新时间:2024/2/21 0:41:4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武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兵圣”孙武的生平带有极其神秘的色彩,其直接相关的战绩仅仅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两句话,“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从文中的用词“卒以为将”和“孙子与有力焉”不难看出,孙武在上述战役中肯定不是统帅,而仅仅是个参与者,要么是部将要么是谋臣僚属,如此一来,难免给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笔者以为,虽然孙武战绩寥寥无几,但是凭借《史记》中数百字的描述和流传千古的《孙子兵法》,足以让他配得上“兵圣”二字,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两点:

第一,孙武对人性具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了无痕迹的利用人性的操控来达到目的。

孙武横空出世的第一个场景,同时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事迹,乃是“吴宫教战”,即用吴王阖闾王宫内的妃嫔、侍女来演练阵型,具体的故事情节笔者相信读者都已经是耳熟能详,不再赘述,把重点放在孙武的表现上。

吴宫教战,表面上看是一次面试,而实际上则是孙武精心策划的一场“战役”:战役地点,吴宫;战役目的,让吴王阖闾心悦诚服;战役双方,孙武和吴王。大家不难看出,吴王既拥有主场作战的优势,且位高权重,有居高临下之势,而阖闾本身更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但是,在孙武轻描淡写的布置之下,一败涂地。

首先,孙武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智慧的兵法十三篇献给阖闾,取得先声夺人之势。紧接着,面对阖闾近乎戏耍的验证企图,孙武干脆利落地答应下来,从而把阖闾引入自己的套中。然后,孙武在没有引起阖闾警觉的情况之下,让他的两位宠妃担任队长。最后,用杀死阖闾宠妃的方式来震慑阖闾、展露出自身的能力,同时以阖闾的反应来评测对方是否是值得效命的英明之主。

相信以孙武之能,拜见吴王之前肯定早已做足了功课,摸透了其秉性,故而大胆设局,将精明过人的阖闾玩弄于鼓掌之间,可谓牛刀小试!

第二,孙武对战争认识之深刻,无人能及!

漫长的中华文明史同时也可以说是一部战争是史,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将,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风头一时无两,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属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打胜仗靠的是经验、直觉+运气。

孙武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在《孙子兵法》中展现出其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乃至战争的范围之广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认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等等。

放眼全球,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问世之前,能够把战略战术诠释得如此深刻全面的,唯有《孙子兵法》。不难想象,假使面对孙武亲自指挥的军队,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吴王阖闾没有让孙武担任统帅,不外乎两个原因:1,阖闾本身雄才大略,完全具备担任统帅的能力,不需要假手他人,这也是位高权重恩宠有加的伍子胥都没有为帅的原因;2,孙武在见吴王之前名不见经传,吴宫教战表现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实战,阖闾身为一国之君,自然不敢轻易拿国家的命运前途来赌博。

尽管造化弄人,没有足够多的战绩,后人还是心悦诚服地把“兵圣”的桂冠送给孙武,其兵法之妙、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标签: 孙武春秋

更多文章

  • 孙武有哪些经历?他是如何写出《孙子兵法》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孙武

    孙武,字长卿(前五三五–前四七○年),齐国(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孙子自幼喜欢阅读兵法书籍,且读后有许多心得。这都是他的贵族家庭给他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少年的孙子就已经阅读了古老的军事典籍《军政》;熟悉了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

  • 孙武为什么会著作《孙子兵法》?他打过很多胜仗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武,春秋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武。中国有一本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刊本达数千种之多,被众多国家级军校列为教材使用,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商业、体育等各种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中,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这就是《孙子兵法》,一部影响世界的中国兵法。作为历史名著,《孙子兵法

  • 吴起的战绩如何?为何《史记》中把他和孙武并列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吴起

    首先说明,标题中所说的春秋时代,始于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东迁的那一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也就是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故而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之所以特别注明吴起为春秋第一名将,是因为春秋与

  • 远交近攻的计策是范雎发明的么?他都有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是秦国的宰相,胸存大志,文韬武略。在众人的眼中他是睚眦必报的小人,或许他侮辱须贾逼迫魏齐自尽的报复手段太不道德,但 不妨碍他同时作为君子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只有了解过他一生遭遇的人,才能够看清范雎是个什么样的人。范雎其人,未必是小人也未 必不是君子。范雎,字叔,他的生年不详,只知道他家贫不能自给,

  • 历史上怎么评价范雎这个人的?他有什么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怎么看都觉得范雎肯定是个很小心眼的人,由此被后世人判定范雎肯定 是个心胸狭小的人,这样的评价未免对范雎太不公平了,其实范雎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作为秦国的宰相,对秦国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

  • 解析秦昭襄王为什么要拜范雎为客卿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出生于公元前325年,死于公元前251年,他又被称作为秦昭王。在秦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永远被历史所铭记,他为秦所做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做的贡献都是举足轻重的。秦昭襄王像秦昭襄王姓嬴,属于赵氏,明为则,又名为稷,稷的本意是百谷之长,又有社稷江山的意味。因此历代的君王把为稷奉

  • 害死白起的范雎最后怎么了?没有退隐,死得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秦朝

    秦军在长平之战大获全胜,一时间秦国战神白起声威达到顶点。但,盛极必衰。长平战后,白起派司马靳北略太原,派王龁进攻邯郸,自己返回咸阳等待捷报。一切似乎都在白起计划之中,司马靳拿下太原,尽取韩、赵两国的上党之地;王龁也攻下赵国的皮牢、武安等地,兵锋直指邯郸,看起来赵国破灭指日可待。但天有不测风云,秦军兵

  • 战国时期排名第三的外交家是谁?范雎跌宕起伏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家(也就是纵横家)数不胜数,但是达到功成名就、到达人生巅峰的也就那么十几个,纵横家的才能,不是简简单单表现在他们都是一国的权势人物,轻则官拜客卿,重则官至丞相,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利用国际关系、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缝隙,调动整个国际的力量,建立符合本国发展的同盟。纵横家是战国大背景下特有

  • 秦国时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话进阶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蔡泽

    我们常用一句话叫"物极必反",意思大家都懂,不用俺解释了,但看引用之出处都说是来自于《吕氏春秋》,全句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但我在读司马迁《史记》时感觉,这话的出处应该归于蔡泽,原话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大家觉得有道理吗。这个蔡泽的故事真是不多,大概是属于不值得一写之人,司马公的

  • 范雎自己身为魏国人 他为什么要帮助秦国攻打魏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雎,秦国

    还不知道:范雎为什么帮秦国打魏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然而他却在秦国担任官职。长平之战,范雎也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是他使用反间计,这才令赵国国君替换了军队主帅,把久经沙场的廉颇换成了经验不足的赵括,为秦国打赢这一场战争提供了便利。不